2019-05-06 11:39 瀏覽量:15605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李可基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教授 溫建民
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委會會長 孫樹俠
近日,不少媒體都將報道焦點放在了一項美國研究上。研究稱,營養補充劑不僅對人體健康無利,還可能會引發各種疾病,增加死亡風險,例如,長期服用維生素D和鈣片會致癌。研究一經報道,立刻引來各種聲音:“這么多年的鈣都白補了”“照這么說,吃鈣片堪比吃毒藥啊”……然而,《生命時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專家了解到,這些報道實際是有些媒體對研究結論的曲解,老百姓不必為此過度憂心。
鈣補過量才有危害
上述研究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研究人員對3萬余人進行了6.1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每天從營養補充劑中攝入超過1000毫克的鈣,會增加癌癥死亡風險;血液維生素D水平在20納克/毫升以上者,若每天從營養補充劑中攝入超過400IU(10微克)維生素D,全因死亡率就會增加。研究最終建議,營養要來自于食物,而不應是營養補充劑。
該研究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弗里德曼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副教授張方方特別強調了“過量”這一點,高劑量攝入營養補充劑,如鈣或維生素D,可能會增加癌癥死亡風險。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可基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包括上述研究在內的、關于鈣的“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過量攝入”上,例如過量補鈣可能會給腎臟造成負擔等,但中國人鈣的膳食攝入量遠達不到營養標準。《國際骨質疏松》雜志2017年發表了全球74個國家膳食鈣攝入量數據,中國人均每日膳食鈣攝入量僅339毫克。“因此美國塔夫茨大學的研究結果對大多數國人來說并不適用,我們反而應該想辦法增加鈣的膳食攝入量。”李可基建議,對普通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鈣的確更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食物攝入量不足,生理功能減退,影響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更易出現礦物質缺乏,可以合理攝入營養強化食品或營養補充劑,但注意不能過量。
缺不缺鈣醫生說了算
1992年,衛生部公布的第三次《中國居民營養與衛生》提到,中國人鈣攝取不足,從那以后,全民補鈣便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至今仍熱度不減。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大藥房看到,補鈣產品有碳酸鈣、乳酸鈣、液體鈣等多種類型。工作人員介紹說,補鈣產品的銷量非常好,到店的老年顧客基本都會買。記者在某電商網站搜索“補鈣”,結果顯示,從8個月的孩童到孕產婦,再到中老年人,都有相應的補鈣產品,廣告語十分夸張:“喝牛奶不如來一片”“易吸收,不挑食,少生病”“0歲就能吃的鈣”等。有些補鈣產品月銷量達3.5萬單,可見人們補鈣需求之旺。
至于為什么要買補鈣產品,記者隨機采訪多位消費者,了解到大致目的有幾個:家長一般認為,孩子正在長身體,補鈣有助長高個;有女性說,體檢發現自己骨質疏松,“現在我早上喝一袋牛奶,平時沒事兒再嚼點鈣片,希望能盡快解決問題”;老人則認為,年輕時營養沒跟上,現在變得“羅圈腿”了,想吃鈣片緩解一下。
對此,李可基說,老百姓有補鈣意識這是好事,但不少人其實屬于“亂補”。李可基及其學生曾抽樣調查了218位家長對孩子的補鈣情況,發現有148位家長在孩子未滿6個月時就給孩子補鈣。事實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以下簡稱《指南》)明確,6月齡內純母乳喂養不需補鈣,但建議嬰兒出生2周左右時使用維生素D油劑或乳化水劑,每日補充10微克。
李可基還強調,不要一出現關節不適或腰酸腿疼就買鈣片一通亂吃,這種情況通常與軟組織或外傷有關,到底缺不缺鈣應到醫院骨科詳細檢查,由醫生來判斷。然而,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教授溫建民表示,很少有人會為了是否該補鈣來看醫生,大多數是發生骨質疏松,影響到日常生活才來“亡羊補牢”。相比,以下幾類人群更容易缺鈣,建議到醫院測量骨密度:45歲以上女性,鈣質流失、骨量減少者;70歲以上男性,無其他骨質疏松危險因素者;吸煙、過度飲酒、缺乏體力活動及膳食鈣攝入不足的人群;有脆性骨折史或家族病史者;患影響骨礦代謝疾病(如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的人群;懷孕第3、6個月的孕婦。
選補鈣產品要因人而異
我國2~3歲兒童每天的膳食鈣推薦量為600毫克,4~5歲兒童為800毫克,7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為800~1200毫克。每100克牛奶含鈣量在100毫克左右,所以《指南》建議每天飲用300~400毫升牛奶或相當量奶制品。可采用多種奶類組合的方式,如每天喝鮮牛奶150~200毫升,搭配酸奶150克,或搭配奶酪20~30克。除了奶類,膳食鈣的主要來源還有:豆制品(豆漿、豆腐干等);深綠色葉菜(油菜、芥藍等);芝麻醬、堅果等。不過,堅果、蝦米等雖能補鈣,但攝入量畢竟有限,因此推薦每天主要通過吃奶類、豆制品和蔬菜來攝入鈣。
無法從食物攝取足夠鈣的人群,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補鈣產品,以保證骨骼健康。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委會會長孫樹俠提醒,補鈣產品并非越貴越好,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1.胃酸過多的人群最好選擇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的產品,可以中和部分胃酸,減少對胃腸的刺激;2.胃腸道吸收功能較弱及胃酸缺乏的人群,可選擇氨基酸螯合鈣;3.糖尿病患者盡量不要選擇有機鈣,如葡萄糖酸鈣、乳酸鈣;4.老人消化功能下降,兒童消化道較細,都不易服用較大顆粒的鈣片,建議選擇細長、小粒或粉狀的產品,也可以將鈣片磨成粉放入粥、湯等食物中。
選購補鈣產品時,應關注鈣元素含量,而不是鈣化合物含量,如果產品標示的是鈣化合物含量,需要乘以鈣元素含量百分比得出鈣元素含量;鈣的吸收與鈣的形式無直接關系,液體鈣是以牛奶為原料經超低溫冷凍提取濃縮而成的,溶解性好,但不代表鈣含量高或容易吸收,因為固態鈣產品進入胃中也會變為液態;商家喜歡宣傳的“加入維生素D”并非產品優勢,因為補鈣產品幾乎都會加入維生素D。
除了補鈣,國人對很多營養素的補充都存在誤區,受廣告營銷和不權威的網絡信息影響,亂補的現象不少,有些甚至會危害健康。《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過量服用維生素A會使死亡率增加16%;過量服用維生素E,死亡率增加4%;過量服用β-胡蘿卜素,死亡率增加7%。
上一篇:世界金槍魚日,糧農組織呼吁可持續捕撈
下一篇:土豆蒸著吃最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