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av影片在线播放-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热免费-操操操操操操操操操逼逼-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名酒莊 > 正文

“最嚴垃圾分類”實施 外賣行業該承擔起環境責任了

2019-07-11 11:14   瀏覽量:2812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日,號稱“最嚴垃圾分類”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隨之而來的是在城市居民當中展開的環保自我教育。

  當人們分辨家中的垃圾屬于什么類別時,不難發現外賣已經成為生活垃圾的一大源頭。

  當中國的外賣用戶達到3.58億,這也意味著海量垃圾源源不斷的產生。“外賣垃圾”已經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

  看來,以“垃圾圍城”為代價的外賣行業,到了該承擔起責任的時候了。

image.png

外賣垃圾環境成本被轉嫁

  據相關媒體報道,科學家估計,2017年中國的在線外賣業務產生了160萬噸包裝垃圾,是兩年前的9倍。這其中包括120萬噸塑料盒、17.5萬噸一次性筷子、16.4萬噸塑料袋和4.4萬噸塑料勺子。

  根據《2018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這相當于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第十名佛山市城市生活垃圾的一半。因為包含剩飯剩菜、沾上油污,這些垃圾大多數都難以回收。

  不僅如此,外賣平臺的差評機制也在鼓勵商家過度包裝。為了防止撒漏、餐具不足被顧客投訴,商家只能無差別地過度包裝、多送餐具。這無形中助長了“外賣垃圾”的泛濫。

  早在2017年,美團和餓了么就在下單確認頁添加了“無需餐具”選項,然而,不少商家在統一的打包流程中并不會區別對待,仍然會照送不誤。這也讓“無需餐具”淪為雞肋功能。

  在上海開始強制垃圾分類之后,餓了么于7月1日推出了“推薦無需餐具”功能,上海用戶下單時,平臺將不再默認提供餐具,需要用戶主動確認餐具數量。

  然而,按照上述數字,與餐盒相比,餐具在外賣垃圾中僅占1/8的比例。

  美團外賣在2017年即啟動青山計劃,計劃到2020年攜手100家以上外賣包裝合作伙伴,尋求新的包裝解決方案,同時匯聚超過10萬家青山公益商家。通過青山基金和美團公益平臺支持社會公益組織,發展環保公益。但這樣的公益計劃并不能從平臺層面解決“外賣垃圾”的問題。

  在《美團外賣2018社會影響力報告》中,除了青山計劃,另一項環保公益是將4000個外賣餐盒變身2000輛摩拜單車的擋泥板。然而,這樣的活動更多是公益宣傳性質,并不具有大規模推廣的可操作性。

  外賣之所以能夠在全國星火燎原般大范圍流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將外賣垃圾的環境成本被轉嫁了出去。無論外賣商家、外賣平臺還是外賣消費者都無需承擔垃圾處理成本。

  不過,近日隨著垃圾分類開始在全國推廣,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應是外賣垃圾的分類、處理成本被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由于外賣餐盒和剩菜剩飯分別屬于干垃圾和濕垃圾,而且餐盒在扔之前還需清洗擦拭干凈,不少上海消費者表示垃圾分類和扔垃圾的時間比吃外賣的時間還要長。

  這讓外賣的一大優勢——不用洗碗喪失殆盡。何況塑料餐具比家用餐具的清洗難度更高,在辦公室等場合并不具備清洗的條件,這讓不少人在點外賣之前會躊躇一番。

  不僅如此,由于剩菜剩飯都需要當作濕垃圾來單獨處理,這會讓更多的人在點外賣時量力而為,盡可能減少外賣的頻次和單次的種類數量。

  雖然外賣平臺沒有公布垃圾分類實施之后,上海的外賣訂單變化情況,然而隨著垃圾分類處理在46個大中城市的推廣普及,因為用戶垃圾處理成本(時間成本、心智成本、勞動成本)的上升,外賣市場增速必定會受影響。

  從長期來看,無論是餐具可回收還是改進包裝設計,外賣平臺和商戶承擔起的環境成本最終也會轉移到用戶身上。

讓外賣員幫助垃圾分類不靠譜

  不少人認為,垃圾分類對于外賣平臺也意味著新業務的機遇。畢竟,垃圾分類催生出“代扔垃圾”需求,數百萬外賣騎手在上門送外賣的同時可以順手幫用戶扔垃圾。

  然而,這樣的想象只不過是“看上去很美”。

  不久之前,餓了么上線了一項“代扔垃圾服務”。然而,該服務需要用戶提前將垃圾分好,外賣小哥只負責扔到指定垃圾桶。這項“新業務”不僅沒能受到用戶好評,反而飽受質疑。

  因為用戶的最大痛點并非“扔垃圾”,而是垃圾分類。然而,垃圾分類卻是一件費時勞心的專業工作,這讓分秒必爭的騎手兼任這樣的服務是不現實的。

  更何況,外賣騎手一旦與垃圾處理沾上邊,清潔無塵將難以保證,也會讓用戶對外賣的衛生狀況產生懷疑。

  目前,在上海的一些小區已經出現了“代收垃圾”服務,在支付寶中也出現了垃圾分類回收小程序,但解決的仍然是扔垃圾而非分垃圾的“痛點”。對于扔垃圾來說,用戶的付費意愿并不強烈,大多數人寧肯自行解決。

  并非所有的需求都能夠通過外包服務來解決,垃圾分類這樣的“微痛點”仍需市民自行承擔,這樣才不失推廣垃圾分類的環保意義。

可回收餐具能否大規模推廣

  早在垃圾分類開始推廣之前,已有少數商家出于差異化經營及吸引環保型用戶的考慮,進行了可回收餐具的實驗。

  根據媒體報道,北京的“異口良食”在5家門店提供陶瓷碗、筷子、勺子可回收服務,每天能省下5000個塑料餐盒。在運營過程中,餐具的回收率在90%左右,單店鋪每個月因餐具丟失的損耗為3000元。

  餐具可回收意味著外賣垃圾的消失,用戶也無需再為垃圾分類和處理而煩心,但卻意味著外賣平臺和外賣商戶責任和成本的增加。

  對于外賣平臺來說,商家自備的可回收餐具可能規格形態各異,包裝和配送難度將會上升。

  騎手要承擔其回收餐具的責任,意味著在配送箱之外還要配備餐具箱,還要設計出一條回收、歸還路線,意味著配送員要和用戶約定好上門回收餐具的時間。

  這些加起來無異于對于外賣服務的一次重新架構,也意味著成本的上升。

  對于外賣商家來說,這意味著清洗、消毒餐具的設備、人工成本的增加,也意味著要承擔餐具無法回收的損耗。對于利潤本已微薄的商家來說,這樣的成本增加無疑是不可承受的。

  除非外賣平臺和商家通過提價的方式來將成本轉嫁,然而在未得到更好服務的情況下,大部分用戶并不愿意為這樣的環保行動買單,只會減少外賣消費。

外賣行業需要承擔環保責任

  業內人士指出,外賣行業在中國的野蠻生長,很大程度上縱容了商家和用戶對于一次性塑料的使用,不斷加重城市垃圾處理的負擔。

  在垃圾分類未強制推行之前,外賣行業各方對于“外賣垃圾”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外賣平臺沒有動力去解決餐具垃圾,商家為了避免差評寧可過度包裝,用戶一丟了事。

  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各方不得不正視外賣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目前成本主要落在了用戶身上。恐怕外賣平臺直到發現了訂單增速下降,才會認認真真考慮出手解決。

  此外,建議政府部門從外賣平臺源頭入手,控制過度包裝、一次性塑料的使用,督促外賣平臺研究可回收餐具的大規模推廣。

  以“垃圾圍城”為代價的外賣行業,到了該承擔起自己責任的時候了。

  (張遠)

分享到:

上一篇:《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
下一篇:“小、散、亂”局面仍存 茶業標準化期待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