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2 16:35 瀏覽量:10650 來源:中國食品網
2017年12月29日—31日,第九屆中國社會生態農業(CSA)大會在貴州省銅仁市舉行,大會圍繞有機農業生態扶貧的主題,共謀鄉村振興。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合作社、農人、消費者社會組織代表等共聚一堂,就有機農業在生態扶貧與鄉村振興方面從理論到實踐乃至在技術上的可行性做了深入探討,同時也就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及可持續發展和農業轉型升級實踐做了分享交流。
助生態扶貧 促鄉村振興
在生態薄弱地區如何實現脫貧和鄉村振興,尤其是在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較為低下,發展難以為繼的地區。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后朱立君,2004年以志愿者身份參與了以有機農業為核心,構建荒漠化防治系統工程體系的科爾沁生態治理示范區的實踐探索,通過栽種防護林、順應自然恢復草原植被、保護野生動物、實施有機農業種植鄉村建設和環境教育,使得當地曾經的荒漠現已恢復成一片綠洲。其中一農民拿10公頃沙坨地退耕還草,利用草原自由雞項目收入從15000元提高到42000元,而之前的沙坨地產玉米產量最高750kg/公頃,代價卻是地下水資源耗竭,沙地次生鹽澤化。
她介紹了在鄉建工作上的一些積極做法,如從建示范區時就主動邀請村民參與,通過村民聚會和紅白喜事、看望孤寡老人、對學生家訪等融入當地鄉村社區,為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使得在示范區的生態釀酒葡萄種植以及草原自由雞項目養殖、生態雜糧和生態水稻探索等得到農民的積極響應并得以順利開展。如啟動葡萄種植項目時就有5戶農戶參與,種植基地60畝;出售釀酒葡萄合計收益近1萬元,全部分給合作農戶,為后續開展草原自由雞、生態雜糧等項目打下基礎。因此,這種以有機農業為保障,堅持生態恢復為目的,做好鄉建工作,把環境教育作為輔助的協同運作系統建設并逐步形成示范區+村民互助核心組+志愿者核心服務組三方共建的模式,既有利于當地農民脫貧,也有利于共同推進當地沙地治理事業平穩、和諧、可持續發展。
來自福建南平農學專業出身并返鄉務農的黃璇,已連續三屆參加CSA大會。她通過每年農閑時節大量收購山上的野生酸棗做野生酸棗糕與紅糖楊梅干、李干等,3年時間已建起一家小型加工廠。因當地大量勞動力外出,加工廠所雇工人多為年紀較大的女性,既解決了當地部分農民農閑時的工作問題,又適當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來自貴州雀鳥苗寨的楊麗萍原本在北京打工,在偶爾一次招待遠方來客時,發現客人非常喜歡吃老家“拿不出手”的“丑食材”土豆、紅薯和野菜,更有人甚至會帶著旅游團隊去當地品嘗。有人帶著當地6種“丑食材”參加美食評選,竟有5種自留食材入選“國際美味方舟”,還代表中國去意大利參展。發現商機的她啟動了返鄉青年創業合作小組,發展本地農特產有機種植、養殖以及農特產初加工、設計包裝、線上線下銷售,開展苗寨村寨深度體驗游,重新識別苗寨本地品種農特產。為了倡導恢復傳統生產方式,她還進行了利用環保酵素和本地益生菌進行土壤轉化等嘗試。2017年,她的創業團隊共接待了全國各地11批次230余人,帶動周邊村民積極主動種蘇麻子、紅米等老品種,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小而優生態 多樣化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偏向于以工業化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大規模化肥農藥的使用加劇了“谷賤傷農、菜貴傷民”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國不合理的農業發展帶來的資源浪費和供需矛盾。為此,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在提到中國農業發展未來時指出:生態資源多樣化并能帶來多樣化產出的小規模農業更適合中國生態農業的未來發展;綠色發展要按照生命的規律來發展。農業是復雜協同系統,多樣化能帶來更加健康的發展;鄉村作為構建農業的主體部分承載著智慧農業、六藝農耕、生態生活、詩意棲居的功能。這是單一化的為實現大規模效益而利用簡單系統經濟學帶來的資源同質化、鄉村失去活力、土地肥力衰竭、病蟲害爆發的工業化技術所不能解決的,因而多樣化的發展才是生態發展的本質。為此,張孝德提出,我國農業科技革命的方向應從實驗室科技向民間鄉土科技轉型,從物質農業科技向風水能量農業轉型,從單一科技向工藝科技、復合科技轉型。
國際有機農業聯盟亞洲理事會主席周澤江表示,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遵從生態節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規律,并且不依賴會帶來不利影響的物質。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也有利于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的公平與和諧共生。目前有機農業時代已經來臨,其特征之一是創新技術和文化,多方確保透明誠信,從產至消全面強化,共同實現持續發展目標。
安全有機理念 把控發展方向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表示,安全的有機農業產品出路在健康的土壤+優良的品種+潔凈的環境+良好的農業操作規范。他認為,健康的土壤體系需要物理、化學、生物三個指標都健康,理想的土壤狀態是空氣占25%、土壤固態部分占45%、水分占25%、有機物占5%(土壤生物占10%、根系占10%、腐殖質占80%)。土壤本身是一個生態系統,需要各種微生物與植物根系交流,通過礦物質平衡來實現養分與抗病,因此有機生物肥和礦物質肥的使用顯得同樣重要。他舉例說,早年芬蘭人血漿中硒缺乏,不少人患有白肌病,通過1985—2012年國家實施的全國土壤施硒行動,人體血漿硒提高了70%,白肌病發病率有所下降。
陳能場同時表達了對我國土壤污染現狀的擔憂,他表示,2014年4月17日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鎘超標率為7.0%。我國鎘污染主要集中在近30年,其中35%來自大氣沉降,目前每年向大氣排放2180多噸鎘,年增0.004mg/kg。通過對比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和日本的牛奶發現,我國的牛奶有害重金屬雖不超標,但每千克牛奶含鎘為4.39微克,鉛為33.99微克,日本分別為1.62微克和12.47微克。隨著1975年以來肥料使用的增長,我國有機肥的使用量逐年降低,但糧食的單產和總產不能增長,化肥量卻在增加,使得我國土壤酸化在30年間增加6倍,完全依靠自然界需要幾萬年才能稀釋中和。因此,我國生態(有機)農業的發展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并且急需技術支撐。
有機肥組合 好吃不減產
北京六合神州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朱安妮建議,從常規農業的植物營養為主轉向生態農業的土壤健康為主,并以提高健康土壤即增加有機質為施肥第一目標,根據作物營養的臨界期施生物速效肥,以提高作物健康為施肥前提,逐步實現生物氮肥對尿素的替代,通過礦物肥的應用,達到土壤與作物的雙重穩定。
針對有機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技術問題,朱安妮提出“有機好吃不減產”的生態農業種植中“金三角肥料組合”,即有機肥(碳源為主)、生物氮肥(氮源)、礦物肥(硅、鈣、鎂、鉀、磷)的組合,通過長效+速效+中微量元素精準的施用方法達到好吃不減產的目標。如作物拌種的機理,因在種子萌發過程中胚乳細胞中的蛋白體消亡要比淀粉快,也就是斷氮時間比斷碳早,所以要在斷氮期前適量追施氮肥,使得苗壯。
通過大量實踐證明金三角肥料組合實現了增產、增收、生態和優質。2013—2017年在河北唐山豐南區柳樹鎮夏新莊村,有機認證水稻種植,實現連續增產的現象,每畝實現615kg(2013)、630kg(2014)、580kg(2015)、650kg(2016)、722kg(2017)并進一步在玉米、棉花、土豆、白菜等作物里得到驗證。甚至對治病蟲害都有優良的表現。
國際先進理念 助力有機社區
此次大會上,來自韓國的韓莎林合作社聯合會聯合常務理事尹享根分享了韓國的可持續生產消費系統運行經驗,他表示,通過生產者和消費者以成本、可再生產定價、最小化價格波動為原則的共同定價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維護雙方信任和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生產,通過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產地體驗或者幫忙農活等交流活動來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韓莎林至今已平穩運行30多年。
針對有機認證費用貴的問題,大會進行了PGS參與式保障體系可行性探討以期降低生態農業產品成本。對此,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證認可技術研究所博士唐茂芝認為,“應從頂層上認識PGS和有機認證的關系,認清它們的區別和聯系,PGS可以作為有機認證的有益補充形式存在,國家需要多樣體的存在,通過質量保證體系來保證質量;為了傳遞信任需要有機認證這樣一種方式存在,也可以評價或者評估的方式來傳遞信任;PGS可以制定團隊標準到相關政府部門做好備案,通過評估的形式來降低成本。”
據悉,中國社會生態農業CSA聯盟由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于2010年發起,并于2017年正式注冊,是目前國內民間成立最早、參與者最廣泛的生態生產者、消費者公益聯盟。旨在推動可持續農業和健康飲食方式,重建人與土地的聯結。(袁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