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9 12:03 瀏覽量:2860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記者 薛海軍 孫 鶴)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郁郁蔥蔥的樹木、寬闊筆直的馬路、拔地而起的高樓,給人以天然“大空調”的愜意、生態“大氧吧”的舒爽。烏蘭察布人的熱情、淳樸、豪放、包容以及這座城市展示出的美好發展前景,感染著來訪這里的人。
70年來,烏蘭察布的變化翻天覆地,尤其是綠色農畜產品加工輸出,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區位優勢,加上“中國馬鈴薯之都”和新晉“中國草原酸奶之都”的激發,進一步延長綠色農畜產品產業鏈條,激發產業振興新活力。
民豐種業培育的原原種馬鈴薯
馬鈴薯種植:讓百姓鼓足錢袋子
9月的烏蘭察布市,秋意盎然。地處中國正北方,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這座城市,大面積種植的馬鈴薯正迎來豐收時節。大型農械在土地里馳騁,翻起的肥沃土壤形成一道土浪,裹挾著在地里長成鮮嫩圓滑的土豆。
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錫勒鄉土豆種植戶張占勝告訴記者,過去村民以土豆果腹,是當地百姓的主要口糧之一。現在,土豆成為脫貧致富的“金豆豆”。今年,張占勝的土豆種植基地總產量在2000噸左右,利潤超過60萬元。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是我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在全國地區級位居第一,占內蒙古的近1/2,是我國重要的種薯、商品薯和加工專用基地。2008年,“烏蘭察布馬鈴薯”通過地理標志認證;2009年3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烏蘭察布市為“中國馬鈴薯之都”;2011年12月,在原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馬鈴薯之都”地位不斷鞏固。
烏蘭察布市的土豆種植,繞不開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烏蘭察布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的“馬鈴薯研究中心”和“中國薯都核心區”。
公司副總經理孟才介紹,目前公司已建成1萬平方米的馬鈴薯脫毒組培中心,1.6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1300畝包括溫室、網室的原原種生產農場,有大型噴灌、滴灌等機械化設施、設備配套齊全的原種生產農場15個,共計水澆地8萬余畝,年生產脫毒苗8000萬株、原原種8000萬粒、原種3萬噸、一級種6萬噸、加工薯3萬噸。公司將計劃投資1.5億元,建設“年產8000噸低溫油炸薯條、2000噸胡蘿卜脆片加工項目”,旨在打造烏蘭察布市地標性全產業鏈產品,創建全國最大的低溫油炸薯條深加工企業。
在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馬鈴薯加工車間,料倉—去雜—自來水沖洗—蒸汽去皮—殺腥—常溫水降溫—立薯—土豆條長短分離—自動稱重—低溫油浴—包裝……一系列工序下來,馬鈴薯變成了包裝精美、味道醇香的即食薯條。該公司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北京對口幫扶的號召,在京蒙兩地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下,發揮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優勢,將休閑馬鈴薯加工技術引入烏蘭察布,與當地馬鈴薯、冷涼蔬菜種植優勢相結合,在察右前旗投資15億元,建設馬鈴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核心區,激發產業活力,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當地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產品創新、提質增效。
聚焦草原酸奶:帶動發展奶業全產業鏈
7月18日,第二屆中國草原酸奶大會暨世界草原酸奶發展高峰論壇在烏蘭察布市召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行業信息部主任張京玉現場宣讀了《關于同意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共建“草原酸奶之都”的復函》。至此,“中國草原酸奶之都”落戶烏蘭察布。
會上,烏蘭察布市副市長王國相表示,烏蘭察布是面向首都、輻射全國的重要綠色通道,擁有得天獨厚的奶源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涌現出了以蘭格格乳業為代表的優質乳制品加工企業,帶動了烏蘭察布奶產業鏈的大發展。
內蒙古是中國乳業的發祥地,烏蘭察布是內蒙古草原酸奶核心區。在這里,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內蒙古蘭格格乳業有限公司和其主打產品“蘭格格”酸奶。
“蘭格格”發端于草原,成長于草原。世居烏蘭察布市興和縣的崔氏擅長蒙古酸奶制作,因臨毛驢巷,1886年得名崔毛驢酸奶。1939年,商道重鎮土牧爾臺開店,商賈云集,崔氏酸奶揚名西北。1988年,公司現任董事長崔繼平四兄弟創建雪原乳業。雪原酸奶的“白瓷瓶”現已成為很多消費者難以忘卻的童年味道。2015年,蘭格格新品進入北京市場反響熱烈,為此,公司將原有的雪原乳業專注做奶酪、奶食、酸奶餅,而蘭格格乳業則專注做酸奶。2017年,蘭格格酸奶成為外交部內蒙古自治區全球推介會試飲酸奶,獲得各國友人高度盛贊。
蘭格格乳業有限公司憑借著“差異化的品牌定位”和“聚焦發展模式”,現已成為專業生產凝固型酸奶的現代化企業。目前擁有整套國內先進的純、酸牛奶生產線,平均年處理鮮牛奶4.2萬噸,產值8.5億元。作為我國第五大標準化酸奶生產基地,產品已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
乳品行業還包含上下游很多產業。“蘭格格”的發展壯大過程,也是帶動相關行業成長發展的過程。崔繼平介紹,種地、養牛、飼草料種植、牧場經營、收奶、研發產品、加工銷售等產業鏈帶動了上下游很多企業。
崔繼平表示,蘭格格乳業將繼續堅持聚焦式的發展模式,傳承和發揚“蒙古酸奶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受人尊重的草原酸奶品牌。建好“中國草原酸奶之都”,真正把草原酸奶文化、旅游文化等融為一體,為促進產業延伸、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貢獻企業力量。
蘭格格乳業現代化的生產車間
“兩都”貢獻產業扶貧新力量
在此前召開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烏蘭察布市專場新聞發布”上,烏蘭察布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韓軍介紹,烏蘭察布市11個旗縣市區中有8個國家級貧困旗縣且全部為深度貧困旗縣,2個自治區級貧困旗縣,750個貧困嘎查村,115個深度貧困嘎查村。記者了解到,在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方面,馬鈴薯、奶業等產業貢獻了巨大力量。
孟才介紹,民豐種業公司在產業升級方面,通過優質脫毒種薯供應,可使種植戶平均畝產增加1噸以上,畝平均純收入增加1000多元。公司每年可供45萬畝土地種植馬鈴薯,可給社會增加近4.5億元的收益;在直接效益方面,公司共流轉土地10萬余畝,每年為5000多戶農民支付地租約2500萬元,并在用工時優先聘用把土地流轉給公司的農民,確保農民無地不失業,每年支付的農民臨時用工費用在1000萬元以上,共計3500萬元以上;在收益保障方面,公司每年訂單種植面積1萬余畝,在農民種植過程中給予全程技術服務,并保證按訂單保護價回收產品,解決了農民的“賣難”問題,“訂單模式”從根本上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我們通過運用產業化項目扶貧及“公司+合作社(農場)+農戶”“土地流轉+勞動力工資”核心扶貧模式,把貧困農民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聯接起來,使貧困農民分享到了產業開發的成果,也使貧困農民增強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實現了脫貧致富。”孟才介紹。
凱達食品有限公司聯合察右前旗果醬合作社、恒泰合作社等23家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成立“中國薯都凱達聚領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聯合體通過“3+2”模式、建立長效造血機制、持續脫貧奔小康的發展模式,目前已帶動周邊農戶10500戶參與馬鈴薯、冷涼蔬菜種植。截至目前,已幫扶當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64人,今年計劃還要幫扶30個村集體1194戶2527人。
崔繼平介紹,蘭格格乳業也承擔了社會責任,周邊的奶牛養殖戶把自有奶牛放到企業進行科學管理,每頭奶牛每年增收3000元,3年后再送養殖戶一頭小牛犢。農戶在每年春季可以與公司簽訂青貯玉米合同,秋天由公司統一回收利用,農戶每年可以增收2萬元。公司也是烏蘭察布市3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企業,貧困人員可以到公司務工,每年的收入可以達到4萬元。此外,公司還有很多家庭小工廠,可以在家制作奶瓶上的小皮套挽扣,增加收入。
1995年以前,馬鈴薯只是烏蘭察布市農民饑當糧、飽當菜,養家糊口的食物。如今,烏蘭察布市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種薯、商品薯和加工專用薯生產基地,在種薯生產、基地建設、加工轉化、倉儲流通、品牌營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馬鈴薯產業已經成為全市農牧業的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隨著“中國草原酸奶之都”的落戶,進一步激發當地產業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的新活力,在帶動烏蘭察布奶業全產業鏈大發展的同時,與之相伴隨的必定是產業興盛,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