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5 09:48 瀏覽量:21776 來源:人民網
十月糧豐產,酒香飄四方。隨著印江自治縣首屆酒業博覽會在古鎮開幕,以木黃酒業為代表的印江白酒產業走向規模化發展。新整合的多家酒企,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白酒產業鏈的延伸促進產業百花齊放。
印江小云工業園區,廠房林立,機械轟鳴。在馮臺酒廠生產車間的白酒生產流水線上工人們次第排開,洗瓶、裝酒、壓蓋、包裝.....各環節生產忙而有序。
“以前在外面打工,離家遠,不方便。現在小云工業園區酒廠辦起了,我在包裝車間上班,每月工資五千元多元,一年下來有六萬多,很滿意。”今年61歲的王志學家有7口人,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017年開始就在馮臺酒廠上班,穩定的收入讓他摘掉了頭上的“貧困帽”。
印江酒企業的發展不僅惠及了貧困戶,也帶動周邊群眾務工增收。家住在縣城的田晨曦每天坐公交車到馮臺酒廠上班。她說,上班工資按計件算,比較自由,一個月有4000多元,拿工資的同時還能兼顧家庭,這讓她很有成就感。
木黃酒業旗下的馮臺酒,占地1萬平方米,主要生產醬香瓶裝白酒,年產量600噸,釀酒的原材料主要取材于當地,而產品銷售渠道已走上訂單方式。
“我們木黃酒有千多年的歷史,紅二六軍團在這里會師后,知名度得到提升。”印江木黃酒業馮臺分公司總經理介紹,目前木黃酒已打入全國市場,去年木黃酒馮臺分公司產值突破千萬元,近期合同已簽到五千多萬元。下一步,將把這個高粱、麥子基地擴大,帶動全縣種糧戶增收致富。
“我們木黃酒,當年紅軍會師的時候喝過。這個酒經過蒸、煮、發酵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我們用心用情釀造,讓這個酒走出印江,飄香全國。”印江木黃酒業梵臺釀酒師黃家林,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釀好每一個滴酒,對木黃酒業酒品充滿自信。
史料記載,1934年夏,賀龍、夏曦、關向應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進入黔東,建立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同年10月,由任弼時、肖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抵達木黃鎮,與紅三軍(會師后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勝利會師。木黃會師是紅二、六軍團兩軍團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轉折點和里程碑,也為木黃酒業發展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內涵。
“發揚紅軍精神,不忘初心三十年如一日堅持釀好木黃酒。”印江木黃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成華說,將紅軍長征精神融入到木黃酒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釀造環節,紅色文化助推木黃酒業的崛起,為印江白酒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在“紅軍酒”名片的感召下,各酒企紛紛抱團發展,品牌越做越響,知名度越做越高,不斷吸引外地客商前來考察洽談。
“我們團隊這次特別從廣東過來考察梵鼎,考察木黃酒業這個品牌,好山好水釀好酒。我們有信心和決心與他們達成合作,將這樣的好酒銷往全國。”酒博會期間,廣州星夢工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在梵鼎酒廠考察時說道。
文化為酒之魂。印江以紅色文化、書法文化和長壽文化為載體,用好梵凈山生態資源,做大做強白酒產業。自2017年以來,印江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圍繞“基地品牌化、企業品牌化、產品品牌化”戰略,出臺了《印江自治縣白酒行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方案》,啟動白酒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品類繁多酒企業整合,像梵臺、馮臺、梵鼎等20多家酒企并入木黃酒業旗下,統一“木黃酒”品牌,走上抱團發展之路,不斷推進白酒產業轉型升級,文化促酒飄香省內外。
據了解,印江注重木黃酒業品牌生命力,花150萬元重新注冊貴州木黃酒商標,重塑地方品牌,著力培育建設年產上萬噸的“基地+工廠+再生資源利用”的白酒全產業鏈,打造銅仁中高端白酒生產基地,帶動群眾增收,鞏固脫貧成果。目前,木黃酒年產白酒1300噸,產值1.3億元,帶動1000多人就業。(王忠波 謝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