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av影片在线播放-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热免费-操操操操操操操操操逼逼-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乳飲 > 正文

奶業振興:從“憑票打奶”到“黃金十年”

2018-08-03 11:26   瀏覽量:29242     來源:新京報

  在伊利集團乳業博物館,至今仍收藏著45年前的一張“月份付奶卡片”,上面依稀印著“地方國營紅旗區牛奶廠七三年”。每次領取牛奶后,卡片上的對應日期都會蓋上一塊小小的紅印,而這一年的取奶記錄和飲奶時光仍然鮮活在百姓的記憶中。

奶業振興:從“憑票打奶”到“黃金十年”

九十年代初期伊利奶粉產品資料圖。

奶業振興:從“憑票打奶”到“黃金十年”

伊利早期生產車間。資料圖

奶業振興:從“憑票打奶”到“黃金十年”

九十年代初期伊利的物流車隊。

  在“沒票寸步難行”的那個年代,一張奶卡凝結了呼和浩特市民陳繼華與哥哥的美好記憶,牛奶也在北京市民張愛華的腦海中打下了“奢侈品”的烙印。

  改革開放后,牛奶開始逐漸普及。從“沒見過、沒地兒買”,到種類豐富、購買便利,牛奶進入尋常百姓家。而這些變化又與國產乳企伊利的多個“第一”分不開。

  1996年,伊利股份登陸上交所,成為國內首家A股上市乳企。1997年,伊利率先在業內上馬兩條利樂生產線,使牛奶保質期大大延長,打破了乳企發展地域限制,開啟了中國乳業十年黃金發展期。

  對于未來行業發展,伊利認為乳業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抓住國務院奶業振興規劃機遇,不忘品質理念。

  中國奶業變遷

  1978年

  全國奶牛存欄48萬頭,其中國營奶牛場飼養37萬頭(農墾系統27萬頭),占總存欄數的77.18%。

  20世紀80年代末

  國外乳品企業紛紛進入我國乳制品行業,促進了奶業快速發展。90年代初,放開了牛奶購銷價格,實行市場競爭。

  1996年

  隨著超市的迅速發展和增設生鮮食品銷售業務,液態乳連同其他乳制品大量進入超市。

  1996年

  “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全國乳品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

  1997年

  伊利引入利樂包裝生產線,盒裝常溫牛奶由此誕生,開始把牛奶賣向全國市場。中國牛奶開啟“黃金十年”。

  2008年后

  我國在奶源建設方面積極提倡發展規模飼養,散戶飼養奶牛的方式已不復存在。

  2018年6月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奶業振興和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旨在實現奶業全面振興。

  “票證時代”的奢侈品

  “那個時代票比錢管用,沒票寸步難行。”提起早年那些緊巴巴的日子,現年60歲的呼和浩特市民陳繼華總是感慨萬千。

  1953年10月,我國出臺了統購統銷政策,從此百姓生活進入了長達40多年的“票證時代”。細糧票、粗糧票、糕點票、豆腐票、棉花票、肥皂票、煤氣票、節日票……在陳繼華記憶里,所有票證都關系著一家人的“福祉”,唯獨牛奶票令她印象最為深刻。

  陳繼華家中有父母兄妹五口,當時全家一個月憑票領糧食,肉、油標準是每人每月半斤。“那時的印象就是總吃不飽,兄弟姐妹多,很少吃肉。”剛上初中那會兒,陳繼華的身體特別不好,一個遠房親戚得知后特意給家里送來一張牛奶票。陳繼華的哥哥從此多了一項任務——每天提著玻璃瓶子去供銷站打牛奶。

  陳繼華說,那年2月的一天,呼和浩特天寒地凍,哥哥從外面回來時膝蓋和胳膊肘都摔破了,可是手里的牛奶瓶卻安然無恙。“哥哥給我舉著牛奶瓶,還沖我笑。每次回憶起這一幕,心里都不是滋味。”

  而在距離呼和浩特500公里外的北京,現年59歲的張愛華如今仍覺得牛奶是一種奢侈品,“早年別說喝了,見都沒見過,更沒地兒買去。”她對牛奶印象最為深刻的記憶,是大約20年前為給病中的母親補身體,父親每天特意到隔壁村打上一瓶鮮牛奶,還要嚴格在下午4點給母親飲用。

  從此以后,牛奶成了張愛華全家人的營養首選,“每每覺得吃得差了,不夠營養了,就想喝點牛奶找補找補。”張愛華說,如今生活變好了,牛奶種類越來越豐富,購買起來也非常便捷,但她仍然覺得牛奶是難得的“奢侈品”。

  實際上,陳繼華當年喝的牛奶來自伊利集團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合作奶牛場。1956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選擇奶牛品種好、規模較大的7戶奶牛養殖戶組成養牛合作組。之后,養牛合作組不斷壯大,更名為“呼市回民區合作奶牛場”,當時擁有1160頭奶牛,日產牛奶700公斤,職工人數117名。

  據伊利老員工回憶,20世紀60年代的困難時期,呼市回民區合作奶牛場節衣縮食,湊錢買飼料,讓奶牛吃飽吃好,力保牛奶的品質。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這些養牛人也沒有想過放棄,靠韌性一步一步發展壯大。

  技術革新“軟紙盒”里的牛奶時代

  打破保質期魔咒,跨越“區域經濟”屏障,在許多行業人士看來是我國乳業開啟“黃金十年”的基礎。

  資料顯示,由于各地相繼取消鮮奶價格補貼,加之飼料成本大幅上漲,我國乳制品產量在1993年出現了建國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此后,通過一系列補救措施,國內原奶產量在1995年-1999年實現了年均5%的遞增,乳業也逐漸完成了向市場經濟的過渡。

  1993年,“呼市回民區合作奶牛場”正式改名為“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全國乳品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回憶說,“三年內從成立集團到走向上市,可以看出當時公司的發展非常快。”但保質期問題就像一個魔咒,成為企業跨區域銷售的一大屏障,乳業也因此被限制為“區域經濟”。

  為打破這一屏障,伊利于1997年率先在業內上馬兩條利樂液奶生產線,把牛奶保質期延長到了7個月。2000年,伊利銷售業績沖破了5億元,與此同時,國內乳企發展打破了地域限制,開啟了中國乳業十年黃金發展期。而隨著乳品保質期的延長與市場競爭的更加充分,一些運輸條件不利的地區也得以見到牛奶產品,進一步刺激了消費需求。

  “引進國外技術,解決發展難題。在很多人看起來,伊利引領乳業改革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張軼鵬表示,與很多行業一樣,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90年代,伊利雖然實現了一定的經濟規模,也引進了很多高新技術,但這些技術的核心被卡在外國企業手里,“國內企業的發展就像被人扼住喉嚨一樣。”

  據他回憶,引進國外生產線給伊利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難題,即這些生產線的維護成本非常高,“無論是資金的付出,還是時間的延誤,都影響了我們的發展。這種情況下必須求變。”經過反復推敲,伊利終于掌握了維護甚至改進生產線的核心技術。伊利技術員還大膽創新,僅在一條生產線上的技術創新就接近20個。

  “國外技術專家的轉變也很戲劇化,從最開始的高額費用‘請神’,到后來專家自己買機票來伊利。外國專家說,‘我來看看你們又做了什么創新。’”張軼鵬說,“有了自主技術能力,我們國內的液態奶行業才登上了新的臺階,全行業開始了高速發展,軟紙盒里的牛奶新時代來臨了。”

  乳業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

  歷經60多年發展,伊利已從昔日的內蒙古國營農場成長為如今的亞洲第一乳企,躋身世界乳業第一陣營。在伊利博物館里,卻仍保留著45年前的那張奶卡。

  提起收藏這個老物件的初衷,張軼鵬說有兩個目的:一是伊利開辦了工業旅游項目,每年接待大量游客,“希望游客在參觀伊利現代化、高科技、一塵不染的工業化生產線時可以對照這些老物件感受一下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另一個目的,集團希望從員工到管理者,每一位伊利人都能記住這些厚重的歷史,時刻提醒自己伊利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嚴守品質的結果,“‘伊利即品質’是每一位員工都要放在心里的信念”。

  目前,我國年人均飲奶量為36公斤,不足世界人均的1/3。但在張軼鵬看來,與過去相比,我國乳業一直呈現加速發展。1978年,全中國奶牛數量約為48萬頭,牛奶產量在88萬噸左右,平均到每個人頭上只有0.9公斤,且多數人沒見過牛奶。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城鄉收入水平提高,企業發展壯大,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伊利率先把利樂包裝技術引入中國,把過去乳業這種區域型的經濟模式變成了全國性的產業。盡管中國很多地方不適合養牛,可是我們在全中國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喝上牛奶了,這最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談及當今中國乳業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張軼鵬認為,首先從消費角度看,我國目前牛奶消費水平還不高,飲奶作為健康生活的習慣普及還不充分;其次從畜牧業角度看,我國的奶牛品種、養殖技術和飼料品種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第三,從乳品生產角度看,行業整體的信息化與自動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奶業振興和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旨在提高奶源基地、產品加工、乳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的整體水平,實現奶業全面振興。業內認為,這對于國產奶業來說是一個重大利好。

  對于乳業深化改革,張軼鵬認為,乳業橫跨一二三產業,涉及面較廣,深化改革和振興乳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與國家大戰略同步推進。

  剛上初中那會兒,陳繼華的身體特別不好,一個遠房親戚得知后特意給家里送來一張牛奶票。他哥哥從此多了一項任務——每天提著玻璃瓶子去供銷站打牛奶。

  伊利于1997年率先在業內上馬兩條利樂液奶生產線,把牛奶保質期延長到了7個月,使國內乳企發展打破了地域限制,開啟了中國乳業十年黃金發展期。

  在伊利集團乳業博物館,至今仍收藏著45年前的一張“月份付奶卡片”,上面印著“地方國營紅旗區牛奶廠七三年”。

  B04-B0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郭鐵(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分享到:

上一篇:2018重慶國際食品飲料與餐飲產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舉辦
下一篇:蘆山縣食藥監局圓滿完成廟會食品安全保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