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08:59 瀏覽量:2434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濃香、醬香、清香,作為中國酒的杰出代表香型,造就眾多品牌群芳璀璨。當前的醬酒熱潮,也是消費需求時代的一種現象,各種香型美酒的存在,給予我們美好生活的更多享受體驗。濃香酒的芳香濃郁,醬香的回味悠長,清香的余味爽凈。。。通過觀、聞、品、評,給予我們美好的享受。
在10月11日山東濟南舉行的“對話新品類 把脈新機遇--中國酒業營銷創新高峰論壇”上,中國白酒界泰斗、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專家組原組長梁邦昌發表自己對香型發展的觀點。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專家組原組長梁邦昌
梁邦昌認為,任何營銷創新、營銷策劃都必須以品牌為基礎,而品牌的背后是品質,必須建立在品質的基礎之上,有品質作為支撐。當然,只有品質沒有營銷的創新也不行,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
對于品質與營銷,梁邦昌有兩個觀點:一是傳承創新,二是內外發力。其中,內外發力是指白酒生產鏈內生動力和營銷發展的外力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品質源于工藝,成于勾調。因此,所有搞市場、搞營銷的人都應該了解自身品牌的工藝特點,并把這個納入到營銷體系當中。
梁邦昌認為,對于一個品牌來說,品質有狹義和廣義的兩種理解,其中狹義就是質量。而廣義的理解則是特點、勢點、賣點,這三點能夠上一定的水平,企業就具備了成為區域性一線品牌的基礎。
梁幫昌曾經說過白酒業當前和今后的發展,應該重視“五化”和“兩策”的觀點。“五化”就是香型多元化、品牌個性化、品種差異化、表述多樣化和弘揚白酒文化;“兩策”就是內生性動力價值爆發點策略和對立面策略。
在肯定醬香酒的獨特性和優越性的同時,也不應貶低其他香型,因為香型多元化始終是白酒的消費現實和發展方向,這是基于三方面的事實。
一是近代我國三大香型經歷了三次大流轉,建國初期及此前的百年,除了川貴兩省外,南北東西大多是清香酒的世界,到60年代,濃香酒從四川向全國擴展,歷經30多年。到90年代,濃香酒已經開始占全國白酒總量的70%,當時甚至有些清香及醬香大酒企也出品濃香或有濃香成分的品牌,及至最近20年,醬香又從貴州向全國流行,迄今盛況未有窮期。
上述歷史證明,香型的流行和流轉具有周期性,90年代濃香型即使勢如破竹,亦不可能壓抑其他香型的存在和發展。
二是白酒終歸是個嗜好品,而嗜好品有兩大特性,即各有所好和趨眾流行,前者具有普遍性,后者則有周期性。人民對美的生活的向往,這種追求就包含有對生活的選擇性,流行是階段性和周期性的,各有所好的選擇是普遍存在不會消失的,尤其在飲食上,地域人文的各有所好會長期存在。
三是不同香型,有不同的釀造工藝,生產周期和成本,這決定了它們不同的價格水平和檔次以及不同梯度的產品結構。白酒業同仁,不論從事于哪種香型,都應當有職業自信,尤其要把本香型的特點、優點、賣點和文化點梳理出來傳播、弘揚。未來,香型大品類之間存在著競爭,但也有其共生共存的基礎。
要創新性地去認知白酒文化。長期以來,我們認識的白酒文化包括歷史文化、釀造文化、酒道文化和營銷文化,其實應加上一個特性文化,特性文化是指其水態火性的兼容、精神物質的雙屬性,厚積薄發日久彌香的“長壽基因”以及截然相反的應用功效這四大特性。
中國食品報中國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