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10:24 瀏覽量:19160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袁國鳳
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指導,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聯合編寫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近日發布。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小龍蝦產業發展雖然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一定影響,但總體上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實現恢復性增長。2021年,我國小龍蝦產業總產值為4221.95億元,同比增長22.43%,并高于2019年水平。
養殖面積和產量實現雙增長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小龍蝦產業蓬勃發展,養殖面積和產量保持較快增長,養殖模式創新發展,稻蝦種養向不挖溝或少挖溝模式轉變,餐飲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加工業、流通業、“小龍蝦+”文旅產業等快速發展,全產業鏈和集群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小龍蝦產業在保障“菜籃子”產品穩定供給和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成為一些地區推進鄉村振興、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特色產業。
據測算,2021年,我國小龍蝦產業總產值為4221.95億元,同比增長22.43%(統計未包括港澳臺地區,下同),并高于2019年水平(2019年總產值為4110億元)。其中,小龍蝦養殖業產值823.44億元,同比增長10.03%;以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產值368.51億元,同比下降23.24%;以餐飲為主的第三產業產值3030億元,同比增長36.49%。
2021年,我國小龍蝦養殖面積2600萬畝、產量263.3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9.01%和10.02%,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小龍蝦養殖產量占全國淡水養殖總產量的8.27%,位列我國淡水養殖品種第6位。
2021年,我國發布小龍蝦養殖產量報告的省份23個。其中,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5個傳統小龍蝦養殖大省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養殖產量241.11萬噸,占全國小龍蝦養殖總產量的91.55%。
2021年,小龍蝦加工量約85萬噸,比2020年略有下降。2021年,全國小龍蝦規模以上加工企業達到162家,新增約30家,產能提升明顯。
小龍蝦“游”進預制菜新“藍海”
報告顯示,初級加工產品主要包括速凍制品和即食食品。近年來,速凍制品占比逐漸下降,即食食品占比提高。即食食品中,小龍蝦預制菜成為市場新寵,調味帶殼蝦尾、調味整肢蝦等調味小龍蝦需求大幅增加。我國水產品預制菜處于“藍海市場”,小龍蝦預制菜應用場景豐富,發展空間巨大。小龍蝦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小龍蝦餐飲消費持續火爆,帶動了小龍蝦產業蓬勃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餐飲業受到較大沖擊,小龍蝦線下消費疲軟,線上消費大幅增加。2021年,小龍蝦線下消費基本恢復,線上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21年,湖北省各類小龍蝦餐飲實體店近2萬家,產值達540億元左右。江西省各類小龍蝦餐飲實體店4600多家,2021年新增加600多家。小龍蝦線上滲透率逐年提高,外賣成為小龍蝦餐飲消費重要渠道。據美團有關數據,2021年1—9月,小龍蝦線上門店數量和外賣訂單量均高于2020年同期。
另據我國海關相關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小龍蝦國際貿易回暖,全年小龍蝦出口量9863.46噸,同比增長27.42%,出口額11943.13萬美元,同比增長57.93%;小龍蝦進口量5435.28噸,同比增長44.48%,小龍蝦進口額10641.46萬美元,同比增長80.05%。
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各地紛紛發力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基于地方自然和人文資源稟賦,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和品質管理,培育了一批小龍蝦區域公共品牌,在服務“三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培育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喜人局面。目前全國各地小龍蝦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共有21個,其中17個為近5年獲得。
在品牌共建共享方面,各地通過規范品牌授權管理,加大品牌營銷推介,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和帶動力不斷提升。2021年,根據第三方評定,盱眙龍蝦品牌價值達215.51億元,位列全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榜第11名。湖北省全力打造潛江龍蝦區域公共品牌,發揮品牌溢出效應,推動品牌全省共建共享,根據第三方評定,潛江龍蝦品牌價值達251.8億元。江西省以鄱陽湖小龍蝦產業集群為引領,推進鄱陽湖品牌建設,新增鄱陽湖小龍蝦品牌專賣店30多家,達210多家,通過鄱陽湖品牌銷售的小龍蝦3萬多噸。
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小龍蝦產業,紛紛出臺指導意見、產業規劃等各類政策文件,同時在項目和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動了小龍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當前政策扶持方向主要是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和全產業鏈發展,并突出科技支撐保障作用。
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持續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聚焦規模種養業,優化產業布局,匯集資源要素,推進集聚發展。2020年湖北小龍蝦產業集群、江西鄱陽湖小龍蝦產業集群,2021年安徽江淮小龍蝦產業集群先后入選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江蘇省小龍蝦產業集群入選2022年建設名單)。江西省彭澤縣、湖南省南縣分別獲評小龍蝦全產業鏈典型縣、稻蝦全產業鏈典型縣。
以種業振興行動為契機,各地聚焦制約小龍蝦產業發展的種質資源和育種等瓶頸問題精準發力。江蘇省將小龍蝦育種納入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支持范圍,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安排3個項目、1300萬元用于小龍蝦良種選育。湖南省益陽市政府支持湖南師范大學劉少軍院士團隊與國聯(益陽)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湖南省優質水生生物繁育加工研究院,聯合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開展小龍蝦良種選育與加工技術研究。針對小龍蝦苗種主要依靠自繁的問題,各地積極布局,支持建設規模化小龍蝦繁育基地、小龍蝦良種場等。
小龍蝦深加工亟待升級
報告顯示,目前產業存在種養模式亟待創新、種業發展相對滯后及加工業問題突出。
盡管各地稻蝦種養模式不斷推陳出新,但養殖方式粗放,生產技術水平和標準化程度不高,繁養分離模式技術成熟度有待提升。當前小龍蝦苗種繁育以自繁為主,繁養分離、專池繁育、溫室大棚繁育等方式占比較低。小龍蝦苗種繁育規模化、工廠化程度低,商業化育種體系、品質改良體系建設滯后。小龍蝦加工業規模小,小龍蝦加工比例低。小龍蝦加工工藝和裝備亟待升級,自動化生產水平不高,加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影響了企業生產積極性。此外,小龍蝦加工標準體系建設滯后,如一些企業生產的冰凍小龍蝦含冰量達到50%甚至更高,既造成資源和能源浪費,又影響了產業形象。
報告建議,創新種養模式,改革稻蝦連作、稻蝦共作+連作等傳統種養模式,提高精細化管理和標準化生產技術水平,夯實種業基礎及推進集群化和全產業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