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8 13:34 瀏覽量:29237 來源:農民日報
“這幾天天氣好,我們村里早都忙著蓋大棚種蔬菜了,年年種大棚蔬菜,年年都能獲得好收成,今年應該也不會差。”2月2日下午,在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安富街道三江村,62歲的菜農伍家友一邊給育播的糯玉米種子地塊澆水施肥,一邊欣喜地介紹說。
地處長江邊和納溪城郊的安富街道三江村,是納溪區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每年,三江村僅蔬菜大棚就超1000個,面積達1100多畝,每年大棚蔬菜產值達到1500多萬元。
“我們的菜地位于長江邊,空氣濕潤,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多種礦物質,種出的蔬菜水嫩又營養,在市場上很好賣。”納溪區春早蔬菜專業合作社廖天兵說。
早在2011年,安富街道就積極引導三江村菜農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成立納溪區春早蔬菜專業合作社,鼓勵種植大戶流轉承包土地開展特色農業規模化經營。“從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入手,首先解決農戶‘不能種’的問題。”三江村黨支部書記劉成林告訴筆者。
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包銷合同,推出“合作社+專業種植+品牌運作+平臺銷售”模式。如今,歷經多年發展,已經成功走出了品牌化、市場化發展的路子,成為了瀘州市和納溪區重要的“菜籃子”基地,也是村民實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目前,合作社帶動全村60多戶村民參與蔬菜產業化經營,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還讓村里產業發展有了亮點,成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個強勁“引擎”。
“菜籃子”穩產保供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民,關系著群眾的一日三餐。把“菜園子”建設好,確保產得出、供得上,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礎。據介紹,去年冬季以來,三江村在街道的支持下,通過拓寬種植面積,改善基礎設施等措施,著力推進三江村以蔬菜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加速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進程。同時,三江村也加大推廣蔬菜名、優、特、新良種,普及高產高效實用技術,創新機制體制,創品牌,抓流通,為“菜籃子”工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加快了蔬菜產業發展。
“我平時都在幫村里的蔬菜種植老板干活,工錢有時是計件,有時計天數,干多得多。”今年41歲的伍申梅欣喜地說,這幾年三江村蔬菜產業的興起,不僅可以照顧家里老人小孩,還能掙錢貼補家用,加上土地流轉,每畝土地一年有1100多元收入。2015年春,一直在外務工的伍申梅聽說村里發展產業需要工人,就回到村里,一年下來的務工收入都有3萬多元。
三江村大棚蔬菜產業的發展壯大,讓村民有了固定收入,土地流轉,讓村民有了財產性收入;在家門口就業,讓村民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同時,大棚蔬菜產業也帶動當地村民開辦特色農莊、民宿等,增加了自主經營收入。據了解,現在三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5000元,其中大棚蔬菜產業就占到了8000元。
上一篇:飲食史的工業述說 ——讀“食物小史”譯叢有感
下一篇:深度參與“小圍裙”計劃 雙匯堅持為消費者提供營養、健康、安全、方便肉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