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 15:58 瀏覽量:27544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劉艷芳
習近平總書記5日下午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健康成長,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的號角再次吹響。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表示,食品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們認為,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可持續的食品工業體系,根本在于轉變思想方式,要從傳統高度依賴資源擴張型生產方式向依靠科技驅動的綠色高質量生產方式轉變,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食品科技創新體系。
全球食品產業向高技術、全營養、智能化、可持續方向快速發展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在科技政策、科技計劃、基地平臺、資源開放等方面不斷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至100%;支持骨干企業牽頭組織實施產業化目標明確的重大科技項目,2021年,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80余項,占比高達79%;支持企業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和平臺,向企業開放共享科技資源,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縱深演進,新一代前沿技術與裝備等在食品領域不斷滲透融合,驅動全球食品產業向高技術、全營養、智能化、可持續方向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成為越來越多食品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我國食品企業相繼研發出新冠疫苗培養基用高端氨基酸、嬰幼兒乳粉用OPO結構油脂等基礎材料及功能性益生菌等技術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創新研發植物基食品、細胞培養肉等未來食品,植物基酸奶、人造肉(素肉)等產品不斷上市;加大了在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技術方面的研發推廣,加大了應用生物技術等共性技術的推廣,特別是基因工程技術、酶工程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等在細分食品行業得到廣泛應用。
投入偏低,成果轉化少,我國食品工業科技創新驅動能力還不夠強
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革命性力量。在發達國家,食品工業依靠科學技術成為具有高加工率和高附加值產業,食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食品工業總產值所占的比例極高,一般在10%以上,最高的接近18%,美國和日本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分別為3.7:1和11.7:1。張學武指出,我國食品工業仍處在規模擴張階段,食品加工率僅為40%左右,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僅為2:1,與發達國家食品產業存在較大差距,根本原因是食品工業科技創新驅動能力不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食品科技創新投入偏低。我國食品科技投入存在重產前產中、輕產后加工的問題,2020年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僅為0.63%;我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占研發總經費比例僅為4.6%,與營業收入占全國比重9.6%不匹配;2014—2020年食品企業來自政府的資金從14.7億元下降至7.4億元,下降達49.7%。食品工業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二是食品產業關鍵技術和裝備未實現自主可控。食品高端配料及智能裝備等產業關鍵技術尚未實現自主可控,專用油脂、嬰幼兒乳蛋白、直投式發酵劑、煙熏液等高端食品配料80%以上由國外少數企業壟斷,嚴重威脅產業安全;國內大型食品企業80%的關鍵高端裝備及元器件仍然依賴進口,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先進的均質、灌裝、干燥、屠宰加工等關鍵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從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食品危害物快速篩查與判別裝置在精準度、高效性上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滿足國內食品安全監管需求。
三是食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薄弱。我國科研評價以論文和專利為主,高校院所聚焦于基礎研究,面向食品產業的市場化運營的新型研發機構少,企業對科技成果價值認定難,投資回報不明確,導致科技成果需求不旺。全國高校被轉讓、許可的專利僅占“活專利”(有轉化價值且有意愿維持專利權的專利)的2.03%;中科院被轉讓、許可的專利占“活專利”的8.7%。而發達國家和地區食品產業化階段技術比例在80%以上,差距明顯。
四是食品企業創新的帶動支撐作用不足。我國食品企業重營銷、輕研發,一些企業過多依靠品牌營銷和資本推動,普遍缺乏對科技問題的研究,新產品開發投入產出比不斷下降,常年低于1:11,創新產出效率低,產品同質化嚴重,缺少高附加值和高議價能力。
實現創新體系協同高效、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創新生態優化完善
當前,食品工業已進入“科技+市場”雙輪驅動發展時代,全球食品科技創新已從單一環節的創新轉變為全產業鏈的鏈條式交叉融合創新,食品加工制造、營養健康、生物工程、智能裝備、質量安全成為我國食品產業科技創新發展重要領域,食品企業科技創新尤為重要。
張學武認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關鍵在于實現創新體系協同高效、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創新生態優化完善,建設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此,他建議:
強化食品科技創新驅動意識,支持食品產業創新發展。當前,食品合成生物學、智能制造、設計與重組食品加工等顛覆性創新技術及產品不斷涌現,食品進入了科技創新關鍵期。食品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通過創新開發新食品,提升價值,將對我國激活內需,拉動消費,產生重要作用。當今國家食品科技創新投入逐年下降,一些地方,食品既沒有進入重點產業鏈,也不在政府資金資助范圍之列,這些都讓人憂慮。強烈建議各級政府將食品產業納入重點產業鏈和財政資金支持項目,加大培育;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對企業食品科技創新投入的支持,四兩撥千斤,引導企業加大食品科技創新投入。
深化我國科研體制改革,引導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精英科技人才,也占據我國大量的科技資源,院所和企業之間的“兩張皮”鴻溝,造成了我國科技資源的極大浪費。據統計,盡管企業科技人員在增長,但是博士、碩士等高學歷比例卻在下降,企業科技水平提升緩慢。強烈建議我國改革科研評價機制,在應用研究、試驗與開發類科技項目評價中,將市場應用作為一個關鍵指標(否決項目),以發揮市場在食品科技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作用,加強食品企業在科技研發中的評判和話語權;建議國家加大高校院所食品專業產學研指標的力度,采取類似于“一刀切”的關鍵指標考核,加強高校院所與企業的科技創新合作;建議將科技人員職稱評定與企業工作經歷掛鉤,作為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
支持食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科技成果化。支持聯合體探索靈活多元的用人機制和基于成果轉化貢獻的薪酬激勵體制,鼓勵科研院所專家參與聯合體的技術攻關;在資金、管理模式、人員組成、知識產權等方面給予企業創新聯合體較大靈活性,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持續推進科技項目的“揭榜掛帥”“賽馬制”,鼓勵更多企業牽頭和參與創新活動。
引導食品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弘揚企業家精神,賦予企業家在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立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決策方面的權利。建議出臺相應稅收減免和獎勵政策,強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各級創新平臺的高水平人才(含高學歷)數量要求,國家根據高水平人才比例上浮或者下調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比例,鼓勵食品企業增加研發經費項目支出和新產品研發支出,加快對高水平人才的引進;建議國家設立高學歷人才專項,對進入中小企業研發機構工作的博士、碩士等人才,發放在崗專項補助,引導科技人才進入企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上一篇:全國人大代表、洋河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雙溝酒業董事長張聯東:促進中國白酒抱團出海走向國際化,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下一篇:低鈉鹽是“降壓鹽”還是“送命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