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6 09:39 瀏覽量:30928 來源:中國食品報
中國食品報社黨總支書記、社長 黃國勝
40年前,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食品產業加速發展的澎湃浪潮之中,《中國食品報》應運而生。從此,中國食品行業有了自己的專業報紙,中國的媒體行業有了食品業界的聲音。
40載風雨兼程,40載步履鏗鏘。從最初的“一張關于吃的報紙”到今天具有影響力的食品行業全媒體平臺,《中國食品報》在堅持中成長,在努力中蛻變。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扎根食品行業,堅持改革創新發展,切實履行媒體社會責任,為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和身體健康努力做出積極貢獻。特別是近年來,我們主動適應全媒體時代發展需要,堅定不移推進報社媒體融合發展,已經從一張報紙發展到集“報、網、端、微、視”為一體的食品行業專業全媒體平臺。2021年,中國食品報網、中國食品報客戶端、騰訊中國食品報官方平臺微信號、新浪中國食品報微博號均獲得中央網信辦頒發的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布許可,成為為數不多“一報一網兩微一端”均獲得新聞資質的行業媒體,優質內容供給不斷增強,傳播力和影響力得到大幅提升。
40載砥礪奮進,40載春華秋實。40年來,我們深切感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中國食品報》的親切關懷與高度重視。此時此刻,我們致敬為《中國食品報》的誕生和發展辛勤耕耘、付出心血的一代又一代食品報人!我們感謝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管主辦單位長期以來的指導和幫助;感謝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央網信辦等業務領導部門的關懷和指導;感謝國家有關部委、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相關的行業協學會、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關心和支持;感謝與《中國食品報》相伴相隨、給予信任與厚愛的作者和廣大讀者!總之,感謝40年來為《中國食品報》發展提供過幫助、做出過貢獻的所有單位和個人!因為有了你們,《中國食品報》才能一路前行堅韌生長。
食品工業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傳統民生產業,密切聯系一二三產業,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中國食品產業已經達到10萬億元以上的規模,為保障經濟較快發展、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中國人民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到“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一發展歷程中,《中國食品報》始終秉承“搭建服務平臺,促進食業發展”的宗旨,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建設了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的新聞隊伍,為建設食品行業權威媒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將牢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新聞工作的根本遵循,堅持正面輿論導向,傳播食品行業正能量,更好地履行新時代行業媒體的職責使命。
一、“食品”是物質供給,更是文化供給
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物質生產實踐中積累出的優秀傳統文化,國人經常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融入食物。近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和群眾一起打糍粑、炸年糕、包餃子、包粽子、做年饃的場景溫暖人心、催人奮進,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意氣風發走向美好幸福新生活。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和行為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不再局限于滿足吃飽、吃好,而是越來越追求吃出文化、吃出意境,注重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因此,文化的認同與交融成為影響食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豐富而具有個性的文化內涵也成為提高食品行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未來,隨著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進程,國人的食品消費一定是在吃得安全、健康的基礎上,還要吃得快樂,也就是在良好飲食文化加持下的身心合一的精神愉悅。
基于這一發展趨勢,《中國食品報》將立足于關注人民群眾的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需求,也將更加致力于滿足人民群眾吃得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幸福”鼓與呼。我們將不斷探尋中國傳統味道和文化吸引力,充分把握大數據、大模型、沉浸式感知交互等創新技術的不斷迭代和發展機遇,以建設“四全媒體”推動實現傳統飲食文化的數字化新表達,創新體驗場景、增強互動交流、切實提升宣傳時度效,推進中華飲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持續書寫好“舌尖上的中國”生動場景,努力講好獨具中華特色和文化底蘊的中國美食故事,促進國際國內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向世界展現中國魅力。
二、“媒體”是信息平臺,更是責任平臺
食品與每個人的生存息息相關,食品營養、安全是人們長期關注的焦點,屬于自帶流量的熱點話題。就現階段而言,無論是科學領域的研究探索,還是公眾的基礎認知,都與人們對于良好食品的訴求存在差距。由此,很多食品行業的不端輿情不斷產生,特別是近年來食品類謠言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影響著中國食品行業的生存環境,甚至污染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社會環境,而隨著短視頻的興起,食品謠言呈現方式視覺化、傳播路徑社交化等特點,迫切需要主流媒體挺身而出,抵制謠言,凈化輿情。
作為中國食品行業的專業媒體,《中國食品報》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未來,《中國食品報》將忠誠履行媒體的信息披露責任、輿論引導責任和公益責任,秉持科學、公正、審慎的原則,緊緊圍繞政府關注、群眾關切,努力引導公眾理性認知食品安全、客觀看待營養與健康問題。恪守新聞媒體的職業操守,助力食品安全共建共享共治,筑牢“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我們將運用強大的專家智庫資源和全媒體平臺,傳播權威科學知識,積極開展食育科普,以更加直觀生動的形式向公眾普及食品科普知識,實現食品辟謠內容的多媒體傳播,為推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保障食品安全、促進公眾營養健康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我們既要生產優質內容,更要促進優質產業
黨的二十大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食品行業在成長壯大中展現了新的發展特征——開始從量的積累走向質的優化,謀求規范已經成為企業遵守的底線,高質量發展正在成為企業追求的目標。
食品行業貫穿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是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載體,更是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重要動能。進入新發展階段,食品行業趨向成熟、穩健,也迫切需要進一步強化核心競爭力,進入塑造優勢、個性和價值的升級提質期,推進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由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由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積極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順應時代發展,促進行業繁榮,無疑將是《中國食品報》不懈努力的方向。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緊圍繞推動中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不斷發揮媒體的公信力優勢與資源統籌優勢,繼續辦好中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年會,建設行業高端科研智庫,發揮好城市經濟研究院、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長城食品安全科學技術獎等機構和平臺作用,推動地區和行業間交流互鑒,打造創新消費場景,拓展國內外增量市場,抵御市場風險與競爭壓力,推動食品的情懷化、個性化、品質化消費,為中國食品行業的守正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說:“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走過“不惑之年”的《中國食品報》,也必將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發揚傳統,與時俱進,鍛造出獨具特色的品格、風采、精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朝著更高的目標出發,努力為促進食品和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媒體的力量,再創行業媒體新的輝煌!
《中國食品報》(2024年01月26日01版)
上一篇:消費觀察:四川有建言“打造川酒文化周” 如何創新表達很重要
下一篇:古藺召開2024年郎酒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共謀千億郎酒和百強古藺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