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 09:45 瀏覽量:11058 來源:中國食品網
7月13日,李后強在第十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上的致辭:
今天,我們相聚“千年蜀都、天府之城”—成都,共襄盛舉,探討藝術金融創新發展路徑,共話藝術金融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愿景。這里是“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希望大家把好心情和好成果留下,在成都開花結果!
在成都研討藝術金融很有歷史緣分。三星堆就是藝術寶藏,漢代張騫在大夏(阿富汗)發現的蜀布也是藝術作品。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誕生在北宋的成都,比西方早600多年。雅安滎經和眉山洪雅一帶曾經是漢代鄧通鑄錢的基地(嚴道銅山)。當然,那時的藝術和金融是分離的,各不相干,但也有個別的買賣行為。藝術金融是藝術市場與金融領域的結合,是基于文化藝術資源特質的金融服務,涉及投資、融資、交易和風險管理等活動。藝術金融的主要目標是利用藝術品的價值創造金融收益,同時也為藝術品的購買、持有、融資和銷售提供便利。藝術金融將藝術品視為一種可投資的資產、金融產品,通過多種金融工具和服務使藝術品投資更加系統化和專業化,這是一種重要創新。藝術金融結合了藝術和金融兩大領域的優勢,具有高收益性、風險分散性、文化傳承性等特點。近年藝術金融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收藏家,發展生機勃勃,呈現無限可能,打開了財富新天地。
從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來看,目前藝術金融涵蓋的服務和產品有幾種形式:藝術品產權交易——投資者可以購買藝術品的部分所有權,而無需實際擁有或保管藝術品本身。藝術基金——這是一種集合資金的投資工具,通過投資于一系列藝術品來分散風險,追求資本增值。藝術銀行與信托——允許藝術品所有者將藝術品存放在安全的地方,并可以用藝術品作為抵押物來獲得貸款。藝術品按揭與抵押——這使得藝術品可以被用作獲得貸款的擔保,允許投資者或收藏家利用已有藝術品的市場價值來獲得流動資金。藝術品租賃——企業和個人可以通過租賃藝術品的形式,將藝術品作為裝飾或投資,而不必承擔完全購買的成本。藝術品擔保貸款——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向藝術品所有者提供貸款,藝術品作為貸款的擔保。社會影響投資——除了有經濟回報的投資外,還可投資產生社會或環境影響的藝術項目。
藝術金融的投資方式較多。比如,直接購買藝術品——投資者可以直接購買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包括參與拍賣市場購買,等待其價值增長后再進行出售。這需要投資者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市場洞察力。投資藝術品基金——藝術品基金是由專業機構發行的投資產品,通過集合投資者的資金購買藝術品,實現資產的增值。這種投資方式適合對藝術品市場了解不多的投資者等等。
藝術金融的興起反映了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和成熟,以及投資者對多元化投資組合的需求。然而,這個領域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比如藝術品的估值波動性、真偽鑒定問題、市場流動性限制以及法律法規的不確定性等。因此,參與藝術金融活動通常需要專業知識和謹慎評估。市場風險——藝術品市場的價格波動較大,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避免盲目跟風。同時,建立長期的投資視野,不被短期波動所干擾,是降低市場風險的關鍵。鑒定風險——藝術品的真偽和品質對投資價值具有決定性影響。
因此,投資者需要具備鑒別藝術品真偽的能力,或者尋求專業鑒定機構的幫助,以降低鑒定風險。流動性風險——藝術品不同于傳統金融產品,其流動性較差。投資者在投資藝術品時,需要充分考慮其流動性問題,確保在需要時能夠及時變現。目前,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要對藝術品“確真、確權、確價、確市、確穩”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為藝術金融市場健康發展提供科學指引和環境保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藝術市場的不斷成熟,藝術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投資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藝術金融將更加注重投資者的個性化需求,推動藝術品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藝術金融也將借助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手段,提高投資效率和風險管理水平,為投資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投資體驗。
數字化發展已經重塑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的任務,對數字藝術資產及其交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藝術金融體現新質生產力的特點,釋放新質生產力的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中我們感悟到,新質生產力在于“三新一優一升”——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新型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用數學表達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1+1+1>3或者1+1+1→3+δx,,這里δx>0是新質,由“三新”優化組合產生,呈現非線性特征,是傳統生產力沒有的性質與功能。在三大要素中,勞動者起著主導作用,藝術家就是新型勞動者。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是指各單生產要素投入之外的由技術進步、配置效率和能力提高等導致的產出增加,也就是除去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或者說是單個要素生產率無法衡量和計算的勞動生產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要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由此可見,藝術金融正好符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實踐角度看,藝術金融發展必須加強同傳統產業的戰略對接,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基于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算法、算力、區塊鏈技術等的全要素新質產業鏈,推動傳統文化藝術資源數字化轉型,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釋放新質要素對藝術金融創新的發展動能。
在我國,藝術金融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健壯,直至今天穩健前行,自始至終體現了創新發展這一理念。時下,數字經濟的發展浪潮席卷全球,藝術金融在此扮演了它獨特的重要角色,并推動了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文明互鑒,以及數字文化貿易。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藝術金融創新發展,需要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個特性,拓展文化數字化空間,挖掘多元化、多樣態、深層次的價值要素,為文化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基礎性保障。
藝術金融創新發展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和關于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不斷豐富藝術金融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指導實踐創新。中國的藝術金融發展道路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這是由沉淀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稟賦結構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藝術金融需要創新發展,乘勢而上,積極作為,為美育消費均衡化提供新動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新貢獻。
藝術金融創新發展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內在訴求,對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市場建構來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藝術金融具有積極推動數字孿生技術與其它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巨大潛能,數實結合產品新消費場景建設就是這類潛能釋放的重要路徑之一。在數字化場景中,藝術金融能夠友好的把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者、美育消費者等與傳統生活消費品融合,創造新的消費場景,生成新的消費渠道,激活市場主體內生動力,服務實體經濟。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需要藝術金融發揮其自身的獨特優勢,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通美育消費的最后一公里,積極賦能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數字中國建設從全要素角度提出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并結合區域實際發展新質生產力。西部國際數字藝術品運營中心及其交易平臺的建設,一方面它是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平臺交易的數實結合產品,是一種創新商業模式,是對數據作為第五大生產要素的創新實踐,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對于這類創新業態,我們呼吁政府相關部門、科研院校、行業專家予以積極支持。
總之,藝術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投資領域和新質生產力,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投資者需要充分了解其特點、投資方式及風險應對策略,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和文化傳承的雙重目標。我們期待藝術金融在未來更加光彩奪目,釋放更大動能,為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做出貢獻!
(李后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天府新區改革創新研究院名譽院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