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15:40 瀏覽量:13013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上海市于今年3月開始試行的“營養選擇”標識是國內首次由官方機構推出的評價型FOP(食品包裝正面標識Front of Package,簡稱FOP),該標識根據飲品中的非乳源性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劑含量將其分為A、B、C、D四個等級。該政策推出后贏得不少輿論贊許,甚至有專家建議以立法的方式在全國強制推行。但目前其實施效果尚不明了,為此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開展了多角度調研,并在食品與健康傳播大會分享了調研結果。
據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介紹,該中心對典型試點企業(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樂檸檬、盒馬)的實施情況進行了線上和線下調研,包括企業的App或小程序展示情況、門店物料及店員反饋、消費者網絡調查和門店攔訪等,總體來看外界不應盲目樂觀。
從企業實施情況來看,企業普遍將營養分級作為營銷推廣手段,具體實施方式五花八門且變動非常頻繁。還有的企業出現了“自定義”的評級規則并開發了不同樣式的分級標識。
餐飲現制飲品的問題最為突出,比如宣發物料、門店菜單和點單程序往往展示不額外加糖的A/B級產品,選擇性的標識A/B級產品,選擇性的不標識C/D級產品或通過拆分產品(如不計算水果、單點奶蓋等)的方式規避C/D級。有趣的是新加坡的實施方式恰好相反:A/B級自愿標識,C/D級強制標識且不得營銷。
此外,餐飲現制飲品根據杯型、加糖、加冰等差異,同一產品的分級跨度可達3級,即使門店員工也很難清楚說出實際分級。實地調研還發現,門店員工不僅不會引導消費者選擇A/B級產品,甚至還會出現誤導的情況。
圍繞消費者的調研主要考察其對飲料“營養分級”標識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結果發現,口味、價格、配料成分是消費者的主要購買決策因素,而產品的營養屬性關注度并不高。調研中測試了消費者對營養分級規則各種漏洞的“免疫力”,結果發現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容易被閾值效應、截斷效應等誤導,不同類型產品分級的比較也容易讓人困惑。但總體上看,消費者對營養分級的規則漏洞保持了較高的容忍度。
在實際購買行為方面,消費者的“口頭支持”現象十分突出。比如84%的上海消費者對營養分級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較支持,但僅有32%的消費者表示營養分級對購買決策影響很大或較大。而實際上,308名剛剛購買了試點產品的上海受訪者中,280人(91%)無法反饋所購奶茶的營養評級,僅有16人(5%)給出正確回答,這還包括碰巧蒙對的。
基于上述調研結果,鐘凱認為,評價型FOP政策不能急于推廣,尤其在餐飲行業的應用要慎之又慎。同時,評價型FOP并非消費者教育的捷徑,反而需要花更大力氣教會大家做好食物選擇與搭配。否則在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下,評價型FOP的缺陷將被顯著放大并被企業營銷利用。對此,政策制定者和輿論都應有清醒認識,不能盲目期待和樂觀。
此外,為避免市場混亂和消費者選擇上的困惑,也為了減少未來消費者教育的挑戰,最好能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且單一的FOP,而各種實質上屬于FOP的企業標準、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應一律廢止。如選擇信息型FOP則可以隨時實施且無任何障礙,而如果制定評價型FOP則不是簡單的科學問題,而更依賴公信力和透明度的支撐。
(李雪)
上一篇:碳酸飲料市場仍具有創新和增長潛力
下一篇:新中式茶飲新茉莉奶白完成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