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9 12:00 瀏覽量:26858 來源:農民日報
頭雁領翔奔小康
——北京門頭溝區推進農村黨建工作紀實
本報記者 李慶國 蘆曉春
深秋,京西好風光。沿北京永定河一路向西,經過九曲十八彎的山路再行駛數公里后,潺潺山泉聲悅耳動聽,蔥郁的山林擁抱著整齊干凈的房屋……這里就是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炭廠村。近年來,該村通過轉型發展休閑旅游,山區變景區,村民變股東,走上了致富路。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4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2萬元,一舉摘掉了低收入村的“窮帽”。
頭雁振翅雁群疾,炭廠村的變化離不開農村黨組織這個“頭雁”的領翔。“過去,我們找不到致富路,干啥都泄氣,現在村子有了大變樣,靠的是黨支部解放思想,帶著干部群眾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炭廠村黨支部書記邢衛兵說。
為了培育更多的“領頭雁”,近年來,門頭溝區堅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全面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基礎,打造了一個個善于攻堅的基層黨支部,培養了一批批敢于沖鋒的農村干部隊伍。隨著全區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執行力、戰斗力不斷提升,京西大地迸發出了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新形勢下要止住農村黨建的“短板之痛”
門頭溝區歷史悠久,有著“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說。從地形上看,中生代的燕山地質運動造就了占全區總面積98.5%的山區規模。因此,門頭溝是北京唯一的純山區,被稱為山城。
在區委書記張力兵看來,縱觀北京的發展史,門頭溝區奉獻了“一盆火”“一腔血”“一桶金”“一片綠”,這“四個一”道出了門頭溝的發展故事。
從遼代開始,門頭溝就是京城重要的煤炭供應地,人稱“窯火七百年不滅”,就是指門頭溝在古都歷史上奉獻的“一盆火”。
革命戰爭時期,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京西第一支紅色武裝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宛平縣人民政府,都誕生在門頭溝。門頭溝區人民為革命解放事業奉獻了“一腔血”。
新中國建立后,北京市煤炭供給幾乎全部來自門頭溝區。可以說,門頭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了“一桶金”。
進入新時代,作為北京生態涵養區的門頭溝人又無怨無悔地為首都奉獻“一片綠”。特別是從1998年開始,門頭溝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閉了區屬全部270多家鄉鎮煤礦、500多家非煤礦山和砂石廠。
“四個一”激勵著門頭溝人民砥礪奮進。如今,擺在全區面前的任務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轉型,徹底告別過去靠開采黑煤炭、白石灰、灰水泥的“黑白灰”發展方式,落實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真正把門頭溝建成首都的大花園。
然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門頭溝基層黨組織還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在:部分農村黨支部書記缺乏黨建統領全局、引領發展的意識,發展思路不清晰,帶領農民增收意識不強;個別村黨組織班子缺乏擔當的勇氣和開創新局面的能力;部分村“兩委”班子年齡偏大,后備力量嚴重不足。
為了盡早把門頭溝區鄉村振興的愿景變成實景,就必須盡快補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塊“短板”,確保全區農村黨員干部能夠帶著廣大群眾一心一意、一筆一畫描繪屬于他們的美好生活。
“對癥診療”提升黨支部強村富民的能力
從山區變景區,從貧困到先進,解讀炭廠村的轉型故事可以有多個角度,但歸結起來還是繞不開村黨支部這個核心元素。
2010年,包括炭廠村在內,門頭溝區500余座鄉鎮煤窯和非煤礦山全部關閉。為了助推各鄉鎮實現發展轉型,門頭溝從2012年開始在全區上下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
“大討論活動中,我們四處取經、實地考察,尤其去河南云臺山景區參觀回來,幾個村干部都非常興奮,那里的自然風貌,跟我們的山溝溝太像了。”邢衛兵說,回到村里,干部們就鉆進了荒溝,踏著齊膝深的野草發掘溝里的“寶貝”:山泉、冰瀑、奇花異草……最終在專家的規劃指導下打造成了“神泉峽景區”。
經過村民代表大會一致同意,炭廠村決定把景區歸村集體運營,并出臺股份合作制辦法,村民以資源入股,全村206戶、379人,不分男女老幼,一人配5股,每股200元,年底按利潤分紅。不到兩年,旅游帶火了農家宴。2015年,炭廠村有20多戶開辦了農家樂。景區能就業,年終有分紅,年終算賬,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全村實現整體脫貧致富。
“過去,我們看大山,只看得到石頭。現在,我們開始重新認識山、認識水。”邢衛兵感慨地說,不離鄉、不離村,守著青山綠水就能致富。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目前,通過大抓基層,狠抓落實,門頭溝區已有不少村像炭廠村一樣,提升了黨支部強村富民的能力,實現了轉型發展。但是,全區依然還有45個低收入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干事能力與群眾期待還有一定差距。對此,門頭溝區決定“對癥診療”。
——全力以赴做好黨建促脫貧增收工作。門頭溝創新幫扶機制,開展以“我為幫扶盡些力、農口黨員先鋒行”為主題的抓黨建促增收工作,形成了區協調、鎮主體、村落實、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大幫扶”工作格局。
——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一企”。以市場為導向,門頭溝結合各村具體條件、自然環境,實行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發展精品農業、民宿旅游、文化創意、溝域經濟等新型業態,實現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
——集中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結合市委精神,門頭溝研究制訂了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集中整頓工作方案,確定了整頓工作目標要求、方法措施、工作步驟,確保利用兩年左右時間使16個軟弱渙散村實現優質轉變。
黨建如春雨,潤物細無聲。一段時間以來,建項目、引產業、謀致富,門頭溝基層黨組織在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壯大集體經濟上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目前,45個低收入村全部建立了產業項目庫,致力于走上一條生態致富路。
鍛造一支敢于“逢山開路”的農村干部隊伍
站在妙峰山一帶的上葦甸溝最頂端,這個海拔750米的地方,空氣清新,滿目蔥郁。這里還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禪房村村民的別墅群。
如果不是村“第一書記”孫建林的到來,這個深山孤村可能就從地球上“被抹去”了。“沒有他,我們這輩子都不可能再回到村里,住上城里人羨慕的二層別墅。”坐在自家寬敞的新房里,禪房村51歲的李桂芹眼含淚花感激地說。
孫建林是從妙峰山鎮社保所所長崗位上選派的第一書記,在他任職的3年里,為了讓村民如期住進新居,他夜以繼日地操勞。當村民們順利住上了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別墅時,他才如釋重負:“村民安居了,我心里就踏實了。”
駐村不度虛無日,“第一書記”爭第一。如今,門頭溝區第二批60余名村第一書記已覆蓋全區低收入村和軟弱渙散村,一個個“孫建林”奮戰在一線,強筋骨、引資源、謀長遠。漸漸地,村子發展的道路也逐漸清晰起來。
選派村“第一書記”是門頭溝區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針對部分村存在的黨組織戰斗力不強,以及由于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的村干部隊伍不穩定等基層黨建問題,門頭溝著力鍛造一支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高素質基層干部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為解決黨建工作力量薄弱問題,門頭溝大力加強村級后備干部選拔培養。研究制訂《關于加強村級后備干部選拔培養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選拔范圍、條件要求、培養方法等。目前,全區已有331名村級后備干部。同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考農村黨建工作助理員,為基層黨建補充新鮮血液。
為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門頭溝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在全區選樹6個先進村作為首批農村基層黨建示范教學點,搭建“實用人才聯席會”“專業合作社示范實訓基地”“實用人才示范工作站”等平臺,加強對低收入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干部、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培養,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為有效解決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門頭溝健全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機制。新設立區級農村干部績效獎勵資金,每村每年兩萬元,并將村“兩委”成員待遇保障落實情況作為各鎮基層黨建“三級聯創”活動及鎮黨委書記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
“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關系到農村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目標實現,必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門頭溝區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全區將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推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和農村繁榮,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生態新區建設提供堅牢基石。(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