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4 11:51 瀏覽量:16016 來源:中國烹飪
鴨血在此菜中既是輔料又是調料,主要是起增色增香和增加營養的作用,當地還有增壽的傳說。
一個偶然的機會,好友楊秀中先生向我推薦其戰友吳遵根老家貴州黔東南三穗縣(以下簡稱三穗縣)的一道美食“血漿鴨”。楊哥當兵和工作均在成都,在貴州當地吃了這道菜,非常喜歡,于是就有了將其引進成都的念頭。長期的軍營生活培養了他說干就干的風格,今年8月中旬他在成都市青羊區培風東路租了一個鋪面,亮出了“黔東南三穗麻鴨”的招牌。開業那天,我參加了品鑒會,有幸結識了吳遵根老兵,并品嘗了他烹制的數道麻鴨菜,印象最深的就是血漿麻鴨。
血漿麻鴨又名血漿鴨,是以三穗縣當地生長的麻鴨為主要原料、加入麻鴨血漿一同烹制的菜品。
三穗縣已有六百多年的養鴨歷史。三穗麻鴨是當地特產,由當地鴨同野鴨雜交選育而來,具有野鴨特性和山禽的獨特風味;以放養為主,采食牧草、河溝溪流及稻田里的水生物與農家自產的玉米、稻谷等雜糧,個頭不大,長相漂亮,當地人用四句話來概括其外形特征:“眼高頸細形似船,嘴黃腳橙翹尾扇;公鴨頭綠身棕褐,母鴨麻羽體背寬。”由于是生態放養,三穗麻鴨肉質細嫩、瘦肉率高、脂肪少、膽固醇低、富含氨基酸,鴨血也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血漿鴨在三穗縣當地十分普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烹制,如同四川的回鍋肉一般。
三穗民間有節日吃鴨的習俗,特別是端午節、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等,春節喜歡吃老鴨煲湯。當地人最擅長烹制的菜肴為血漿鴨、黃燜鴨、老鴨燉湯等。
為進一步了解血漿鴨的制作技藝,10月5日,我再次來到了吳遵根老兵在成都的體驗店,觀看了血漿鴨的整個烹制過程。現全錄如下:
先將三穗白條鴨清洗干凈,砍成塊,在開水鍋里汆水,瀝干水分,入油鍋爆炒,加老姜、料酒、貴州糍粑辣椒、花椒、泡椒蓉、鹽,煸炒至鴨肉水分快干時摻湯,燜燒至鴨肉快熟,將事先準備好的生鴨血倒入鍋里,邊倒邊攪,待鴨血全部附著于鴨肉上,端離火口;
另準備一個土陶盆,在盆里放幾段青椒、剝好的整個大蒜,倒入鴨肉,撒白芝麻,放蒜苗節、芫荽,上桌加熱即可。
邊加熱邊吃,要保持熱滾,鴨肉才更香。
在廚房觀看吳先生烹鴨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做菜的動作生疏而欠標準,顯然是沒有經過專門培訓,但調味卻是非常細致認真的。他反復告訴我,他們做此菜不放味精和雞精之類的增鮮劑,為的是讓大家更好地品嘗三穗麻鴨的鮮味與香味。
我贊同他的觀點,川菜有句“無鴨不香,無雞不鮮”,燉湯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在邊吃邊聊的過程中,我建議在四川出售此菜時,可加點鮮魔芋、筍子等輔料,調味上加點鹵水味,器皿可多選用白色土陶盆,這比黑土陶盆的搭配更好看。
鴨血在此菜中既是輔料又是調料,主要是起增色增香和增加營養的作用,當地還有增壽的傳說。(文|胡曉遠 插畫|鄭莉)(文|胡曉遠 插畫|鄭莉)(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上一篇:胡曉遠:浸透著母女情的魚頭湯
下一篇:胡曉遠: 麻辣川菜之熗鍋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