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 10:00 瀏覽量:10945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吸引世界目光
法國評選的國際美食2018年排行榜近日揭曉。評選出全球杰出的1000家餐廳中,中國上榜餐廳達127家,超過法國的118家,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共有134家餐廳上榜,排名第一。
據悉,該排行榜于2015年由法國人首創,收錄165個國家的1.6萬個優秀美食地點,參考500多個專業美食指南和民眾在線點評,得分靠前的1000家餐廳進入排行榜。
排行榜創始人之一澤普里克表示,中國作為美食大國,考慮到人口、國土面積和餐廳數量,上榜數量排名第二并不奇怪。他相信,隨著全球各地對中國美食的了解和認可,今后會有更多中國餐廳進入榜單。
中餐館海外飄香
“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中餐廳約55萬家,市場規模超過2500億美元。中國食品網
在中餐業相對發達的美國、荷蘭、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人們能吃到菜品豐富的中餐,且保持原汁原味。
“我幾乎每天都吃中餐,因為這邊中餐館很多,味道也很好。”在美國紐約大學學習的常元元說,在紐約華人多,中餐館做得跟中國國內基本是一樣的,能讓人嘗到“家鄉的味道”或“記憶中的味道”。當然也有一些專門針對商務人士的美式中餐。
除了華人,海外中餐館還吸引當地人前來品嘗,并逐漸得到他們的認可。泰國美速市智民學校校董會副主席、廣東花園飯店老板何錦江表示,該飯店以廣東菜為主,顧客不僅包括華人,很多泰國人也會慕名前來品嘗,生意很好。在泰國,很多中餐館都“泰化”了,但他認為適應當地人口味的同時,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決定了一方人的飲食習慣。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海外旅游。在品嘗當地美食之余,如果能在異國他鄉吃到熟悉的味道,會讓旅途增色不少。
“我們去中餐館吃飯,主要是滿足胃和味覺的要求”。在蘭州生活多年的穆建剛,最近和家人在歐洲旅游的過程中,品嘗了法國巴黎特色中餐廳“活著的面條”的拉條子和牛肉面。他說:“牛肉面味道挺好的,有中餐的特點,但蘭州牛肉面的做法,應該屬于拉條子一類。”餐廳負責人表示,國外的中餐比較注重口味和口感,以滿足中國游客的要求。
因地制宜謀發展
從黃燜雞米飯在美國開旗艦店到蘭州牛肉面在日本注冊商標,從創意煎餅果子火暴美國街頭到改良版鍋包肉俘獲俄羅斯“吃貨”,世界各地對中國美食認可度越來越高。中國味道香飄世界,是中國美食品牌的成功塑造,更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在擦亮中國餐飲的“國際招牌”時,不同地區的中餐館有著不同的做法,主要涉及是保持原汁原味還是口味改良的問題。中國食品網
“在北海道,中餐館的顧客以當地日本人為主,因此我將菜品進行改良,以適應當地人的口味。”聚寶天津餃子老板朱勇表示,15年來,他不斷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品菜,如爆三樣和涮羊肉。“當地人越來越接受這些新口味,也挺愛吃的。”此外,華人生日或聚會時也會到他的飯店,他會做一些他們喜歡的正宗中國菜。“相比我剛來日本時,日本人對中華料理的印象在一點點地加深。”
“原汁原味本身就是很大的特色。”常元元說,在華人顧客較多的情況下,口味正宗會更受歡迎。熊貓快餐這種美國化中式快餐的連鎖店,在美國其他地區如中部和西部更多,它滿足的是美國消費者對于異域口味的需求。
近年來,眉州東坡、花家怡園、海底撈、大董等一批餐飲企業掀起了一波海外開店的潮流。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在全球有超過6000家門店。
盡管“走出去”的做法不同,其背后都掩藏了打造世界連鎖餐飲企業的雄心。
“中國菜講究是色、香、味,不同的人做出來的會不一樣,因此如果按照一種規?;姆绞饺プ鲞B鎖,跟西餐相比,中餐會有一定的難度。”何錦江表示,“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飲食并不是單純的飲食,也是一種文化,而離開文化包裝的飲食注定走不遠。
轉型升級“走出去”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餐已經具備了走向國際化的實力。中餐逐漸向規范化、高端化方向發展,在海外的形象也在不斷提升。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會長楊柳說,“從小規模、碎片化、實體經營向多樣化、專業化、網絡化經營發展,海外中餐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態勢。”然而中餐的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困擾其進一步轉型升級。除了文化差異及由此帶來管理思維的差異,勞工制度的不同使得餐飲企業無法照搬中國的管理體系,培訓和管理制度都需要重新設計。此外有些食材和調料等難以從中國進口,廚師難以獲取工作簽證,則是中餐館面臨的現實急切問題。
何錦江說,華人在海外開餐館,要考慮到當地的情況,如食材選擇等,并滿足顧客的需求。“提高技術,讓顧客認可,這是餐館面臨的一些困難,也是追求。”
“跟十幾年前相比,現在日本對廚師的工作簽證要求更嚴了,要求有10年的工作經驗,而且要辦理相應的在職證明。”朱勇坦言,在中國,廚師的工資不斷上漲,而且流動越來越快,因此符合簽證條件的廚師比較少,手續辦不下來。“現在最頭疼的就是廚師。中餐館要中國師傅,請不來廚師,最后就只好關門了”。
姜俊賢認為,在中餐“走出去”的過程中,希望相關主管部門制定具體的扶持政策,在需求較大且條件成熟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中餐海外幫助機構。
近幾年來,國家的支持正成為中國餐飲品牌海外發展的“后盾”。作為“海外惠僑工程”八大計劃之一,2014年,國僑辦推出“中餐繁榮計劃”,旨在通過學歷教育、技術培訓、在線授課等一系列扶植體系,支持海外僑胞中餐事業發展。(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孫少鋒 陳秋圓)
上一篇:中國食品網 安眠藥催肥?激素促生長?你對豬肉有哪些誤解?
下一篇:中國食品網 心腦血管冬季“溫通”保健注意4種運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