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6 11:49 瀏覽量:2230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悠悠萬事,吃飯為大,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天大的事情。”
10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發布會上作出如上表述。
《中國的糧食安全》是繼1996年《中國的糧食問題》后,中國政府發布的第二部關于糧食安全問題的白皮書。
2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對此,白皮書給出了一系列有說服力的數據,比如有兩個重要指標超過6.5億噸:一是糧食總產量2015年以來穩定在6.5億噸以上;二是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也是一個巨大貢獻。”張務峰說。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
糧食安,天下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近20%的人口,實現了從饑餓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巨變。
“可以說,中國正處在歷史上糧食安全形勢最好的時期。”張務鋒說。
具體而言,首先是糧食產量高、庫存充足。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五連豐”,今年糧食產量有望繼續第五年超過1.3萬億斤;口糧實現完全自給,谷物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糧食庫存充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是堅實的。
其次,市場供應穩、糧食價格穩。多年來,我國糧食市場供應保持充裕,不脫銷、不斷檔。既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消費需求,也有效保障了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軍需民食。
“與近年國際市場糧價幾次‘過山車’式的大幅波動相比,我國糧價總體保持平穩,在合理區間內小幅波動,這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說。
再次,保障能力強、調控能力強。在糧食產能穩步提升、糧食連獲豐收的同時,糧食倉儲物流體系、糧食市場體系、糧食儲備體系和應急保供體系不斷完善,特別是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建立健全,進一步壓實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高效協同的良好局面。
“這些都說明了我國當前的糧食安全形勢是好的,中國的糧食是安全的,老百姓的飯碗是有保障的。”張務峰說,當然,我們也有一些進口,主要是大豆,谷物的進口,是為了調節品種余缺。中國是人口大國,從中長期看糧食的供求還是緊平衡態勢。
他表示,我們將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推動從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更多地裝“中國糧”。
財政支農總體規模已超1萬億
“種糧多掙錢,這實際上對保障糧食供給、維護糧食安全也很重要,要保障糧食安全首先要保護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要讓農民種糧有收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蘇偉表示,為了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降成本、抓收購、增收益。
在降成本方面,通過取消農業稅,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負擔,每年為農民減輕負擔1300多億元。財政支農總體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到2018年達到1萬億元以上。通過實施高效節水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調整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促進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民的種糧成本。
為了抓好糧食收購,引導企業積極入市,防止出現“賣糧難”,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專業化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為種糧農民提供清理、干燥、儲存、加工、銷售等服務,有條件的地方還開發了手機APP售糧軟件,幫助農民實現網上售糧,滿足了農村售糧的需要。
在增收益方面,主要途徑是通過發展產業和優糧優價增加農民收益。尤其是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種糧農民共享加工轉化增值收益。
蘇偉舉例說,比如黑龍江省2018年加工轉化原糧723億斤,實現銷售收入1036億元;湖南的南縣發展“蝦稻共生”模式,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河南省糧油加工企業建立優質原糧基地718萬畝,惠及190萬農戶;貴州實施特種優勢糧油訂單種植工程,帶動種糧農戶創造收益93億元,惠及115萬農戶。
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
糧食質量關系到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黃煒表示,“舌尖上的安全”是涉及多個主體、多個環節、多個領域的系統工程,關鍵是注重源頭治理和后續的全程監管,真正做到從田間到餐桌全流程管好、管住,確保群眾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首先要控制源頭。抓好生產端,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多用有機肥,加強農業的面源污染治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復治理,確保糧食能在良好的土壤和水源條件中生產出來,從源頭上提供高質量、高品質的糧食。“經過努力,我們國家現在實現了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的負增長。”
其次,管好存糧。種糧不容易,儲糧也很難。我國是糧食倉儲大國,很多糧食都處在儲備的狀態。糧食是能呼吸、會發熱、有生命的有機體,如果保管不善,就會發生霉變、蟲害,本身也會發生品質下降。
“為了保證質量安全,我們除了大力改善倉儲設施條件,還推廣應用智能通風、環流熏蒸、低溫儲存、氮氣儲糧等先進、綠色的技術和工藝來確保儲存糧食品質良好。”黃煒說。
在全程監管方面,除了要對生產和庫存環節把好監測預警關,還要在流通環節把好糧食檢驗關。對于進出倉庫、進出工廠等環節的每一批糧食、每一個糧食經營主體,嚴格執行糧食質量檢驗制度,嚴防質量不合格糧食流入口糧市場。
黃煒表示,一旦發現質量不合格的糧食,國家有一整套專門規定進行處理,不能隨意處置。“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些單位和個人工作沒有做好,我們堅決依規依法追究責任,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