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av影片在线播放-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热免费-操操操操操操操操操逼逼-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農牧 > 正文

四川:挖掘民族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2018-07-30 10:32   瀏覽量:15179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 陳地
  四川是我國民族大省,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近年來,四川大力挖掘民族優秀文化,在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精神動力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一顆耀眼的新星。
  當記者日前來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鳳儀鎮小學的時候,9歲的盧晨曦身著粉紅色羌服,正勾勒自己的羌繡圖案。當天她正和班上的22位同學一道,學習羌繡里“齊針繡”的繡法。
  旁邊的教室里,當了32年數學老師的李淑君正在給學生們教授羌笛吹奏技巧,“我不僅教孩子們如何吹奏,還會給他們講每首曲子的創作背景,這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了解羌族文化。”李淑君說。
  鳳儀鎮小學大隊輔導員王明美告訴記者,該校是全省首批開展羌文化進校園的試點學校,至今已有6年。羌文化課程是學校的興趣班,每周兩堂課,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選擇羌語、薩朗操、羊皮鼓舞等10多個羌族非遺項目。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源泉,對于我們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只有讓孩子們從小懂自己民族的文化,愛民族的文化,傳播民族的文化,鄉村振興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王明美說。
  2013年正式對外開放的茂縣古羌城,不僅濃縮了羌族的建筑文化、歷史文化等,更對羌族非遺文化進行活態展示。目前,每天在古羌城有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羌族百姓近400人,對羌族傳統的轉山會、羌年、瓦爾俄足等節日進行展演,舉辦傳統羌族舞蹈薩朗舞、羌族體育項目推桿等活動與游客互動。
  來自永和鄉納普村54歲的楊中香正和七八位羌族大嬸,在廣場上跳著歡快的薩朗舞蹈,一旁來自貴陽的幾個女游客饒有興致地加入舞蹈行列,楊中香耐心指導著,眾人將圈子越圍越大,好不熱鬧。
  “游客看到的每天在古羌城進行活態展演的‘演員’,都是來自附近羌寨的群眾,每人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楊中香說,“我們一方面可以傳播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有了穩定的收入可以讓村子更好發展,多好啊!”
   阿壩州壤塘縣是四川最偏遠、最貧困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近年來,當地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逐漸走出了一條 “文化強縣”“以文化育產業”的道路。據了解,在壤塘縣當地,現已命名傳習所26個,涵蓋藏香、藏茶、藏藥、唐卡、石刻、服飾等非遺文化。26個傳習所的建立,使一大批民間技藝傳承人重振信心、重拾技藝,許多被擱置和遺忘的民間藝術,重新回到農牧民群眾身邊,促進1400多人從事非遺文化生產性保護,帶動上千戶貧困戶就業創業。
  當你行走在2146公里的川藏公路南線,或許會看到一群身材高大、長相英武、目光深沉的男子。這群男人有著古銅色的皮膚,長發長須,野性十足,因其主要生活在康巴藏區,被稱為 “康巴漢子”。去年4月,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杰珠村正式打造康巴漢子文化,成立了“康巴漢子農村觀光旅游合作社”,主要經營馬幫、康巴漢子服飾、歌舞、馬術表演和特色藏餐飲食等。游客只要在節假日來這里,都能享受到騎馬、觀看康巴漢子歌舞表演等服務。統計顯示,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已吸引數千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經濟收入近百萬元。
  “鄉村文化、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的發展動力。”四川省文化廳廳長周思源說,“四川作為民族大省,堅持打好民族文化這張牌,鄉村振興必將大有可為。”(據新華社成都7月28日電)(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分享到:

上一篇:成都“農貸通”試點兩年發放貸款近40億元
下一篇:保寧醋重返巴拿馬 傳播古城獨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