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6 16:53 瀏覽量:27690 來源:科學網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奶業受到哪些影響?如何平穩恢復和快速發展?未來走勢如何?面臨諸多挑戰,在養殖、加工、消費等奶業全產業鏈上共同應對不確定性,成了目前整個行業的共同關切。
近日,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發起舉辦了“乳事說|危機之下,奶業機會在哪”線上直播論壇,專家學者共同剖析危機之下的奶業機會。
影響全產業鏈
“疫情對畜牧業的影響是涉及全產業鏈的。”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表示,涉及范圍包括最源頭的飼料和原料生產、養殖、加工、消費終端,以及各環節之間的物流運輸。
首當其沖的是生產用工短缺、人工費用上漲。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統計,大約60%~70%的企業處在缺人狀態,一方面牧場人員復工需要隔離,不能立即投入生產,另一方面公司技術人員不能到牧場進行實際生產指導。此外,飼料價格不同程度上漲,約增長5%~10%,而勞動力保護和奶牛防疫成本也同樣上漲。
與此同時,生鮮乳相對過剩,六成奶牛養殖企業表示受疫情影響,收奶量和產奶量均降低;1月份以來,多個省份生鮮乳收購價格呈現下降。加之終端消費受阻,壓力傳導至整個產業鏈。
“疫情的發生對奶業沖擊很大。由于庫存積壓,迫不得已采取生產常溫奶和噴粉(原料奶噴成易儲存的粉狀)等措施,各渠道的綜合影響超過40%,目前正在逐步緩慢恢復。”南京衛崗乳業有限公司副總裁蔣臨正說。
河南花花牛乳業集團有限公司是河南一家擁有13座牧場的區域型企業,副總裁楊永在疫情期間的體會是:企業應急預案仍需完善,以免出現草料不足和生鮮乳運輸受阻的情況;要充分考慮原奶運輸距離,同時要加大飼草料庫存、加大奶罐容量;企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優勢明顯。
盡管開局不利,李勝利仍表示,疫情對中國的影響是暫時的,危中有機,隨著各項利好支持政策的出臺,經濟在第二、第三季度會產生爆發式增長,相對彌補第一季度的影響。
挖掘危中之機
“就奶業而言,首先要思考在疫情面前,全產業鏈如何凝神聚氣,促進市場的恢復和消費宣傳。”李勝利說。
面對疫情期間的“少出門”,各大乳企紛紛開啟了電商、新零售等模式,尋找銷售增長點?;ɑㄅH闃I采用的是社區模式,包括自動售賣機銷售、社區露天直銷網點乳制品+果蔬搭配銷售、社區微信群銷售等。李勝利表示,這種模式未來也很適用,因為年輕人的“宅文化”會進一步盛行。
荷蘭皇家菲仕蘭中國區總裁陳戈認為,疫情過后,預計乳制品消費需求會增長。營養是免疫的基礎,疫情中消費者對免疫更重視。另一方面,消費者對乳制品的功能性需求將擴展,促進新的乳品品類創新。
當下正在疫情之中的企業如何作為?李勝利表示,“短期內,上游養殖業要采取應急性管理和技術措施,減少經濟損失。”
針對有倒奶現象的地區,他建議使用生鮮乳飼喂犢牛,減少代乳粉使用量;將犢牛的哺乳期從60天延至75天,采取高營養飼喂,把生鮮乳的飼喂量增加到10公斤以上,這樣小公犢長得更好。
針對飼草料特別是優質粗飼料不足的問題,建議采取同類飼料替代的辦法增加非常規飼料用量,或者增加飼喂高青貯玉米以緩解苜蓿和燕麥等飼料的不足;增加一些低產成母牛的主動淘汰率,以降低飼草料消耗量。
針對奶牛疾病防治,切實做好春季防控,加強兩病(奶牛結核病和布魯氏菌?。z疫以及口蹄疫免疫,防止動物疫情暴發;疫情期間還要嚴格加強牛場的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輸入。
科學規劃 長線布局
李勝利認為,疫情過后,中長期來看,上游奶業仍然有很多要面對和解決的發展問題。
首先是控制成本、節本增效。其次要考慮奶業產區和銷區錯配問題,北奶南運、西奶南運就是錯配的一種體現,所以遇到疫情,奶業出現新情況——原奶運不過去,原材料運不進來,產品運不到主銷區。三是充分利用好本地資源,疫情下本地資源充足的很多牧場就沒那么緊張。四是充分利用牛肉市場降低風險,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五是注意大量噴粉帶來的后期影響。
李勝利強調,“妥善解決奶業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需要提高奶牛單產、提升中國奶業競爭力,這是不變的核心。”
今年,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將聯合農業農村部、中國奶業協會、中國農業大學等將開展“奶牛10噸工程建設項目”,通過組織專家指導,在國內建設一批示范場,實現單產水平10噸甚至12噸,再拉動一批牧場使單產水平提高到9噸。最終促進提高奶牛單產,延長奶牛生產壽命,提高中國奶業競爭力的整體目標實現。
“大力發展乳肉兼用牛是長線布局。”李勝利建議提前布局,使一批專用奶牛轉向乳肉兼用型,推進畜牧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同步建設。
2月20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0年畜牧獸醫工作要點》。李勝利表示,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對奶業發展是利好的,為奶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全國上下聯動對于產業平穩恢復和實現快速發展十分重要。2020年,世界存在的很多不確定性對中國奶業今年乃至長期發展有很大影響,同樣需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