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 10:08 瀏覽量:27171 來源:農民日報
貴州省六盤水市:
推進“三變”改革形成十二種股權形式
貴州省六盤水市承擔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驗任務以來,在前期改革基礎上,堅持以股份合作為紐帶,以產業平臺為抓手,引導農戶以資源、資產、資金入股經營主體,形成明晰、規范的十二種股權形式,激活農村各類要素,增加村集體和農民財產性收入,助力脫貧攻堅戰,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土地股。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按股分紅。如六枝特區牛場鄉茶葉基地采取“公司+集體+農戶”模式,在黃坪、箐腳、興隆、坪寨4個村種植茶葉1.2萬余畝。其中,黔中茶葉開發有限公司全額投資管理占股60%,農戶以土地入股占30%,村集體占10%。目前已帶動2780戶農戶入股成為股東,入股受益農民達11290人,其中貧困戶579戶1980人。茶葉公司產生收益后按股分紅,入股農民每年可實現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二是林權股。村集體、農戶將林權入股到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變林權為股權。如盤州市勝境街道沙淤村將集體林地600畝入股興勝養殖場養殖努比亞山羊。前3年,養殖場按500元/畝給村集體保底分紅,從第3年產生收益起,村集體在保底分紅基礎上,每年還獲得項目收益1%的分紅。村集體將分紅的5%分配給貧困戶,受益貧困戶135戶413人。
三是自然風光股。在保護自然風光的前提下,村集體以景區景點所在地的自然風光、風物名勝、古樹名木等資源折價入股經營主體,實現農村變景區、農舍變賓館、農民變導游。如鐘山區木果鎮登亨村和牛場村將原始的萬畝杜鵑花海和廣闊的高山草甸等自然風光,入股到六盤水大河經濟開發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打造木果鎮國家杜鵑主題公園,公司將景區景點門票收入的30%提取給木果鎮登亨村和牛場村合作社作為分紅。合作社將分紅的30%分給入股農戶,另外70%則用于發展集體經濟。木果鎮3245戶、13962人從中受益。
四是資金股。以財政資金為引導,撬動村集體資金、農戶資金、經營主體資金入股,按股分紅,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如水城縣米籮鎮整合財政扶貧資金1.08億元,作為全鎮921戶貧困戶股金,投入到宏興綠色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占地263.8畝生產型連棟大棚35座,發展現代高效蔬菜種植。其中,宏興綠色發展有限公司占股12%,負責大棚經營的貴州遠通公司占股12%,米籮鎮負責協調服務的5個村占股20%,貧困戶占股56%。
五是房屋股。將農村閑置的房屋資源入股經營主體,形成股權和收益。如鐘山區扶貧旅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為開發當地山地休閑觀光資源,出資對農戶房屋進行改造、裝修,農戶將經星級評定后的富余房屋交由公司統一經營和運作,發展農家客棧、農家樂、酒吧、超市等,公司與農戶按7∶3進行收益分紅,公司5年收回成本后,交由農戶自主經營。預計2018年完成14936戶農戶房屋改造工作,現已完成房屋外觀美化1376戶、改廚改廁2643戶、農戶庭院改造1209戶、綠化工程10.9萬平方米、景觀綠化苗木14537棵。
六是水利股。將村集體閑置的水域、水利設施入股企業,合作發展水域經濟,村集體及農民成為股東增加收入。如盤州市兩河街道巖腳村將噠啦仙湖水面經營權進行資產評估后,入股企業合作開發水上樂園項目,村集體和庫區農戶以水面經營權入股分別占股10%、40%。項目投入運營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10萬元,入股農戶每年戶均分紅2500元,受益農戶1200戶2700人,其中貧困戶121戶290人。
七是設備股。企業、村集體及農民將設備折價入股到經營主體,實現設備資產股權化。如六枝特區牂牁鎮西陵村組建航運公司,部分農戶籌集資金1070多萬元購買大小型船只68艘并入股公司,主要用于水上旅游、餐飲等服務,18個創始股東占股90%,航運公司占股6%,在公司務工的農戶占股4%。公司每年盈利500多萬元,直接帶動農戶36戶100人(含貧困戶15戶16人)增收致富,間接帶動周邊群眾經營農家旅館22家、水上餐廳13家、水上農家樂8家等服務項目,帶動258人創業就業。
八是基礎設施股。將閑置的村集體基礎設施等資產入股到經營主體,增加農戶和集體收入。如鐘山區大灣鎮開化居委會以“一事一議”工程修建的3.18公里通組公路和80盞太陽能路燈折價118.64萬元以及產業扶持資金50萬元,入股到六盤水茂霖苗圃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大灣鎮涼都高原比女街生態園開發建設,占股0.855%,其效益輻射全村所有61戶貧困戶、195人。
九是勞務股。勞務公司與村集體和村民簽訂股份合同,共同承建項目,按比例進行分紅。如盤州市英武鎮革納鋪村以特色小鎮創建為契機,推進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采取“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將敬老院升級改造、特色小城鎮公廁建設和環境整治等工程承包給村級勞務公司盤縣廣浩勞動服務有限公司承建,公司固定用工30人、每人每天工資80-100元。公司收益按村集體占5%、農戶占75%、公司占20%的比例進行分紅,受益農戶31戶104人,其中15戶貧困戶戶均月收入2400元以上。
十是技術(技藝)股。鼓勵和引導有技術和才藝的群眾以技術(技藝)入股到“三變”經營主體,從中獲得收益。如鐘山區月照社區馬壩村由村民牽頭組建了微型企業兆美蠟染手工藝作坊,村里11名村民以刺繡技藝入股,村民和微型企業分別占股30%和70%,共同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商品,保護蠟染、蠟畫、刺繡等民間手工藝的非遺傳承。2016年企業產生收益22萬元,11名村民共計分紅6.6萬元。
十一是管理股。引導經營主體吸納有經驗、懂管理的返鄉大學生、農民工等就近就業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從中獲得管理收益并成為股東。如貴州潤永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開發建設水城縣潤永恒獼猴桃基地,鼓勵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戶以管理入股,占股30%,公司負責提供所需的資金、物資和技術指導,占股70%。產生效益后,按每畝地1.3萬元向以管理入股的農戶分紅。目前742戶農戶入股成為股東,入股受益農民達2600人,其中貧困戶165戶583人。
十二是知識產權股。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激勵作用,把知識產權形成產品、形成產業,帶動農民致富。如水城縣保華鎮二道坪村農民張忠祥20年來致力于“雪凝紅”核桃品種的研發,并于2015年9月取得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張忠祥用知識產權及300余萬元資金入股涼都萌盛苗圃場合作社發展核桃基地,占股49%;當地農戶以400余畝土地入股,占股50%;貧困戶安忠林、祝均均等用管理技術等入股,占股1%。目前,保華鎮規劃啟動“雪凝紅”項目基地建設共5000畝,帶動全村1325戶6029人參與“雪凝紅”核桃種植,覆蓋貧困戶245戶、1009人。
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供稿(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