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 10:04 瀏覽量:2923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年來,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生態漁業產業。圍繞促進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息烽縣立足水域條件,瞄準市場需求,突出示范引領,強化設施投入,緊盯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三化水平。圍繞“全域無網箱 全域生態魚”的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布局生態漁業產業,采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村集體+農戶”模式,重點推進現代設施漁業及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探索出生態漁業(設施漁業)“六舉措”工作法,2020年全縣水產品產量達1020噸,成為全省設施漁業發展重點縣,貴陽市1000噸水產品養殖基地縣。
高位推動強產業。為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制定了息烽縣委、縣政府領導領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工作制度。明確1名縣級領導分別領銜推進生態畜牧(漁業)、中藥材、刺梨、蔬菜及水果等產業發展。其中,生態畜牧(漁業)由縣人民政府1名副縣長任組長,相關部門牽頭領銜推進。選派工作能力強、經驗豐富的技術干部成立生態漁業技術服務小組(專班),全面推進生態漁業發展。
頂層設計謀發展。編印《息烽縣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息烽縣2020年生態漁業發展工作方案》《息烽縣2021年生態漁業發展工作方案》。通過頂層設計推動全縣生態漁業擴面、提質、增效,實現高效益、高品質與高質量均衡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設施漁業及水產品精深加工業,推動全縣生態漁業全產業鏈發展。2021年,息烽縣水產品產量預計1600噸,2025年預計產量5000噸。
招商安商引主體。遵循“走出去、引進來、穩得住、能發展”的工作路徑,加大生態漁業企業招商力度、頻度和精準度。把招商安商引主體作為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點。2018年以來,共開展各類涉農招商活動30余次,引進有實力的投資主體12家。在安商方面,加強對接協調,在企業入駐、手續辦理、規劃設計、土地流轉、利益聯結、養殖技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跟蹤服務,讓落戶息烽的生態漁業企業享受“保姆式”服務。
規模引領促增量。貴州水之源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西山鎮建成60余畝生態漁養殖基地,年可上市商品魚600噸。息烽江盛源公司在鹿窩鎮建成120畝池塘異位池循環水養殖基地,年上市商品魚300噸。完成貴陽農墾集團和息烽盛塘公司在小寨壩和流長鎮建成兩個池塘工程化循環養殖示范基地,年上市商品魚210噸。引進湖南種易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計劃投資兩億元建設生態漁業產業園項目。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在九莊鎮“貢米”基地發展稻田養魚200余畝,在永靖鎮建設稻魚示范點110余畝,在西山、小寨壩鎮打造小龍蝦養殖示范點150畝,帶動養殖規模達400余畝。與省生態漁業公司合作在構皮灘水庫息烽水域發展大水面生態養殖1000畝,帶動全縣發展大水面生態養殖3000余畝。
技術支撐提效益。組建縣級生態漁業專家服務團隊,邀請省、市業務部門技術骨干及貴州大學、貴州省水科所等教授專家進行授課及指導,2019年以來完成技術培訓30余次。在不觸碰基本農田和生態紅線的前提下,從項目選址、項目備案、規劃設計、土地流轉、矛盾糾紛等全面協助,確保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按照管理及養殖技術是企業生存的關鍵,引導具有較強實力的經營實體外聘管理及養殖技術人員。
利益聯結助增收。由政府牽頭與落地企業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各方利益分配,待項目盈利后按比例從項目收益中提取資金,由村集體采取“六權共享”模式分配給建檔立卡戶。如西山鎮生態漁業項目,每年可提取資金3萬元,由村集體采取“六權共享”模式進行分紅,惠及全村建檔立卡戶。使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入股生態漁業(設施漁業)項目,采取“保底分紅”+“二次分紅”模式,進行利益分配。如鹿窩鎮將財政扶貧資金100萬元入股生態漁業項目,企業每年向鹿窩鎮保底分紅8.45萬元,由鎮、村兩級按照“二次分紅”模式聯結全鎮建檔立卡戶,穩定增加建檔立卡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