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3 14:35 瀏覽量:24915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水產業特別是水產養殖業及相關產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在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近日在福州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漁業漁村振興論壇上,有關專家提出推動發展水產“五大產業”,即設施化水產養殖業、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鹽堿水漁農綜合利用產業、休閑漁業產業,對促進漁業轉型升級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拓展漁業發展新空間、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和國家食物安全、增加農漁民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動設施化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專家表示,設施化水產養殖是指以現代化設施裝備為基本養殖條件的一類集約化養殖產業模式,它集現代工程、裝備、機電、生物、環保、飼料、信息技術等多種工程技術手段為一體,在陸上或海上營造出適合水生生物生長繁殖的良好水域環境條件,能夠實現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和精準生產,從而保障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健康、安全的養殖生產目標。
設施化水產養殖可涵蓋多種技術模式,當前比較常見的有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三池兩壩”池塘循環水養殖、池塘底排污尾水處理技術模式等)、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流水槽+”循環水養殖(流水槽+濕地、+稻田、+池塘、+湖泊等)、陸基設施化循環水養殖(多種材料的罐狀池循環水養殖、集裝箱式循環水養殖)、魚菜共生設施化養殖、近??癸L浪網箱養殖、近海貝藻類養殖、深遠海大型設施化養殖(大型養殖平臺、養殖工船等)。
設施化水產養殖具有5方面顯著優勢:一是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率大幅較高。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水域資源,如流水槽、陸基設施化養殖等模式,同樣水面可以實現傳統池塘養殖幾倍的水產品產量。二是養殖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可控??梢詫︷B殖用水、飼料等進行人為調控處理,有效保障產品健康和質量安全。三是養殖用水可以實現生態環保達標排放。對養殖用水進行凈化處理和循環利用,可以保持養殖用水處于最佳狀態,實現養殖用水循環使用、養殖用水量減少、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的要求。四是有效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充分利用內陸和近岸有限水域資源、開發深遠海水域資源,大幅拓展養殖業發展空間。五是有效節約人力資源成本。生產管理裝備化、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高,可以大幅節約勞動力資源,降低人力資源成本。
設施化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是綠色發展。關鍵是進一步提升養殖尾水的處理質量和循環利用率,實現綠色健康養殖,在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的同時,確保生態、健康、安全。同時,需要注意全產業鏈的建設和完善,如設施裝備改進、養殖品種優化、高質高效飼料開發、病害防控、產品冷鏈建設、產品和市場開發等,既是設施化水產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也可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范發展
稻漁綜合種養是在稻田養魚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典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目前已發展出稻魚、稻蝦、稻蟹、稻鱉、稻蛙、稻螺、稻魚鴨等多種養殖技術模式。
專家介紹,稻漁綜合種養的顯著優勢是,“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稻漁互促、提質增效、質量安全、生態環保。該模式根據生態生物學原理和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對稻田淺水生態系統進行必要的工程改造,充分利用水稻和水生動物的生物學習性,通過農技漁技結合,實現稻田和水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在保證水稻產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額外生產出一定數量的優質水產品,既增加了水產品供給,又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由于稻漁互促互惠,大幅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改善了稻田生態環境,改善了稻米和水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稻米的價格和經濟效益也得到很大提升。一些地方還將稻漁綜合種養與鄉村旅游等第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舉多得”。
專家表示,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關鍵是規范,即要在“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情況下規范有序發展。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約有4.5億畝,2020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800萬畝,利用率僅約8.4%,還有很大發展潛力。要按照《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 通則》等技術標準規范,控制溝坑占比,保障糧食產量。稻漁產業的規范有序健康發展,將對促進鄉村產業興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
推動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創新發展
專家表示,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是指在湖泊水庫等大水面采取“人放天養”的方式,即根據水域自然承載力和生產力,人工放養適宜的水產種類苗種,不投喂人工飼料,并根據評估的可捕量科學捕撈增殖產品。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將成為今后大水面漁業發展的主要形式。
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具有顯著特色。不僅可以生產出優質的水產品,還可通過放養濾食性品種降低水域富營養化,起到“以漁養水”、凈化水質的目的,為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發揮作用。此外,大水面增殖漁業還可通過與休閑觀光旅游等產業融合,促進漁民增收和產業經濟發展。如浙江千島湖、吉林查干湖等,都是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的成功案例。
專家指出,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的發展,關鍵是要創新。一是科技創新,要開展大水面生產力、承載力、可捕量等調查評估,研究最佳品種結構、數量及水域生態系統,開發大水面捕撈技術和裝備,為科學增殖、捕撈提供科技支撐。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大水面增養殖容量計算方法》行業標準(SC/T1149—2020),提供了科學依據。二是產業創新,研究將大水面漁業與上下游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如苗種繁育、產品開發、觀光旅游、漁業文化等,實現互促共進、協同發展。三是管理創新,理順和完善大水面經營管理體制機制,調動政府、企業、金融、市場等各方面積極性,促進大水面漁業的良性發展。
推動鹽堿水漁農綜合利用產業加快發展
鹽堿水漁農綜合利用產業,是在鹽堿水比較豐富的鹽堿地集中區域,以水土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通過挖塘蓄水、臺田改鹽,并輔助修建排灌設施,在池塘養殖水生動植物,在臺田種植耐鹽經濟農作物,實現“以漁治堿、改土造田、漁農并重、修復生態”的目標。
專家表示,發展鹽堿水漁農綜合利用產業意義重大。我國絕大部分鹽堿地和鹽堿水域長期處于荒置狀態。在鹽堿地和鹽堿水域開展水產養殖和漁農綜合利用,“以漁降鹽、以漁治堿、種養結合”,既利用鹽堿水養殖水產品,發展水產養殖業,增加水產品的供給,又可改造鹽堿地為農田,變廢為寶,增加大量耕地面積。將“白色荒漠”的鹽堿地,改造成為可以種養結合的“魚米綠洲”,既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有重要戰略意義,又對增加漁業發展新空間、增加農業土地資源及鹽堿環境生態修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對促進這些地區的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也有重要作用。
發展鹽堿水漁農綜合利用產業潛力巨大。我國是鹽堿水域和鹽堿國土較多的國家,鹽堿地資源約14.9億畝,鹽堿水域約6.9億畝,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以及長江以北沿海地帶。目前,我國對鹽堿水的利用還十分有限,開發潛力很大,應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開發利用。
推動休閑漁業產業融合發展
休閑漁業是指以漁業場所、漁業裝備、漁業產品、漁業文化等為手段,為人們提供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漁事體驗等休閑服務的產業形態。也可以說,休閑漁業是把旅游觀光等休閑娛樂活動與漁業生產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提高農漁民收入,促進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漁業產業形態。
據介紹,近年來,我國休閑漁業蓬勃發展。自2003年實施休閑漁業監測統計以來,我國休閑漁業產值及其占漁業經濟總產值的比例呈總體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19.56%。2019年,我國全年休閑漁業產值達943.18億元,占我國漁業經濟總產值的3.57%。有關部門還組織開展休閑漁業品牌培育等工作,為休閑漁業發展提供支撐。上海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集美大學等高等院校紛紛設立了水族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集美大學還成立了休閑漁業創新發展中心,為休閑漁業發展培養和儲備人才。休閑漁業已成為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和現代漁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專家指出,未來應把握發展機遇,明確發展方向,加強規劃引領、推動融合發展、擴大品牌宣傳,推動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和休閑漁業規劃與研究,促進休閑漁業做大、做強。
上一篇:四川射洪市酒糧基地小麥獲豐收
下一篇:古貝春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