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1 09:56 瀏覽量:10504 來源:科技日報
這群“姜博士”讓高溫高濕地長出高品質姜
重慶市的永川黃瓜山脆姜遠近聞名,不過也面臨著高溫高濕、病蟲害頻發等問題的困擾。重慶文理學院有支“姜博士”科技特派員團隊,這支隊伍從事生姜生產研究,保障生姜產業健康發展,讓生姜成了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又接了50箱的訂單!”初秋正是生姜收獲的季節,中秋前后,重慶市永川區黃瓜山村四組的農民陽正剛忙著處理來自各地的訂單。因為他的生姜品質好,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特產,禮品裝一箱售價可達100元,僅在朋友圈銷售都供不應求。
永川黃瓜山脆姜遠近聞名,不過也面臨著高溫高濕、病蟲害頻發等問題的困擾。陽正剛的生姜成為高品質特產,得益于重慶文理學院的“姜博士”科技特派員團隊(以下簡稱“姜博士”團隊),這支隊伍從事生姜生產研究,保障生姜產業健康發展,讓生姜成了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攻克難點,培育生姜新品種
“你看,這個姜挖出來快有我小臂長了,一串有好幾斤,產量比一般的高兩三倍。”陽正剛笑著說,他是“姜博士”團隊的鐵粉,有啥新品種他都最先種,同時嚴格按照“姜博士”團隊的標準要求種植,地里的姜一年比一年長得好。他說,家里有3畝多地,一年種姜的收入就有十幾萬,收益比以前翻了近一倍。
黃瓜山脆姜一直是永川特色農業品牌,具有上百年種植歷史,不過受高溫高濕的影響,該區域生姜生產存在現有品種豐產性差、抗性弱、連作障礙突出、耕作技術落后等問題。重慶文理學院園林與生命科學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的教授姜玉松是“姜博士”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作為重慶市科技特派員,他帶領團隊一直開展高溫高濕區生姜關鍵技術的研究。
姜玉松說,生姜是重要的調味品和蔬菜,我國的栽培面積、產量居世界首位。長江中上游具有適宜生姜生長的天然濕度和寡照條件,川渝地區成為生姜品質最好的產區。不過,因為該區域陰雨寡照的氣候通常與高溫高濕疊加,導致病蟲害易發、頻發,難防難治,嚴重制約了生姜產業發展。
對此,在重慶和國家科技項目支持下,姜玉松和團隊一起歷經10余年攻關,培育出了新品種“渝姜3號”。它不僅是首個適于高溫高濕區栽培的四倍體生姜新品種,也是同時具有豐產、抗病、優質等特性的優良新品種。
“經過測產,‘渝姜3號’每畝平均產量達4200多公斤。”姜玉松介紹,他們運用了分子標記和染色體倍性育種等先進育種技術,從上千個變異材料中選育了適宜高溫高濕區栽培的首個高產、高抗、優質四倍體生姜新品種,該品種產量高、抗性強、品質優,還具有高抗姜瘟病的特性。
創新方法,不讓病蟲害侵擾
提到生姜的種植,最讓種植戶頭疼的問題便是病蟲害問題,特別是姜瘟病,會讓生姜減產30%,甚至絕收。姜玉松說,這時候就需要科技特派員發揮作用,解決種植戶的難題。
“我們育成的新品種不僅具有高抗姜瘟病的優勢,而且還創新了一系列種植方法,對種植戶的生產進行有效保障。”姜玉松介紹,這是一套保障高溫高濕區生姜安全生產的技術體系。“姜博士”團隊運用人工智能領域的圖像和氣溫雙重識別技術,開發出首個生姜莖葉病蟲害圖像識別和姜瘟病株原位監測等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使得姜瘟病、姜炭疽病、姜螟蟲害的識別準確率和及時率較人工觀測有了大幅度提高。
“姜博士”團隊的試驗田和傳統田不一樣,田被挖成縱橫交錯的方塊。“生姜需要水,但又不能泡水,這樣深溝開箱的方式,有利于大雨時排水,避免生姜發病。”姜玉松說,這是“姜博士”團隊在研究了生姜抗逆決定因子的基礎上,探索出的梯度排水、土壤微生態菌群優化、光質調控等系列創新技術。
科技特派員們指導種植戶應用“渝姜3號”和安全栽培技術,在永川黃瓜山、豐都包鸞等地連續5年在同一地塊種植生姜,觀測到的姜瘟病發病率低至6%,較傳統栽培降低了20多個百分點,基本實現了高溫高濕區生姜生產風險可控。
同時,“姜博士”團隊還針對南方高溫高濕區山地多、土壤黏性重等特點和生姜農藝要求,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優勢,研發了生姜“鉆穴覆土機”“可調收獲機”等系列小型省力機械,并規范了寬窄行播種、有色膜調光、低損采收等生姜機械化生產農藝標準,提高了生姜種植生產效率、降低了勞作成本,推進了南方高溫高濕區生姜生產的機械化進程,有效解決了因農村勞動力轉移而導致的“誰來種姜”“怎么種姜”難題。
據了解,2017—2020年,“渝姜3號”在重慶、四川等地累積推廣26.02萬畝,產值55.15億元,節省化肥農藥及人工費2.51億元,新增利潤10.04億元,有效保障了長江中上游高溫高濕區生姜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上一篇:一畝地增收2000元 全虧了他的玉米花生間作新模式
下一篇:甘肅定西馬鈴薯流通“有渠道”:倉前倉后配套 線上線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