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5 14:35 瀏覽量:26975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網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記者 鐘艷平)近日,北京市、區市場監管局在全市范圍內對連鎖餐廳、“網紅”餐廳等餐飲企業開展食品安全大檢查,“華萊士”、“楊國福”麻辣燙店、呷哺呷哺、張亮麻辣燙等連鎖餐飲企業等被曝光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早在今年8月,市場監管總局也曾公開6起群眾關注的食品安全案件查處情況,點名“小龍坎”火鍋店、“蜜雪冰城”奶茶店、“華萊士”快餐店、“楊國福”麻辣燙店、“奈雪的茶”奶茶店、“大潤發”食品安全問題。品牌連鎖餐飲企業為何頻頻翻車,再三陷入輿論泥潭?食品安全問題為何頻繁“暴雷”屢禁不止?如何守住連鎖餐飲企業食品安全的底線?圍繞這些熱點話題,中國食品安全網聯系食品安全領域專家以及從業者進行探討。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品牌連鎖餐飲企業為何屢踩食品安全“雷區”?
根據報道,登上“問題榜”的各連鎖餐飲企業食品安全隱患和漏洞可謂五花八門,例如:店鋪衛生較差;未取得健康證明的人員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未按規定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的行為;使用過期、變質、腐爛食品原料生產經營食品;部分原料分裝后沒有貼標簽……“品牌餐飲連鎖企業屢觸食品安全紅線,說明問題已經不是偶然或突發,究其主要原因是公司管理層對‘四個最嚴’要求站位不高。”資深食品安全監管專家李寒松對中國食品安全網記者說。他認為,其根源是企業上下未將食品安全作為主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平常不過問,出事忙解釋,過后老樣子;二是沒有依據法律法規和強制性管理要求,結合本企業的實際,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管理無章可循;三是一些企業在管理人員和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一味追求快速、過度擴張,只顧占地盤,罔顧食品安全,致使門店數量激增,但管理跟不上,漏洞百出,因而導致連鎖餐飲出現“連鎖”問題。
對此,食品農產品貿易從業者李欣然認為,餐飲人員流動性大,學習培訓不足,員工缺乏食品加工專業知識和技能,此外,少數加盟企業或門店先天不足,面積、設施、設備、人員均難以持續滿足要求等因素都是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誘因。
如何守住連鎖餐飲企業食品安全的底線?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我國餐飲市場連鎖化進程不斷加快。據《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餐飲市場連鎖化率為12.8%,2019年增長至13.3%,2020年連鎖化率加速提升至15%。對比美國50%的餐飲連鎖化率,中國餐飲連鎖化仍具有非常廣闊的增長空間。在市場預期如此樂觀的背景下,連鎖餐飲企業如何守住“安全”紅線,實現健康高質量發展值得行業每個人去思考和關注。
在李寒松看來,連鎖餐飲行業食品安全問題任重道遠,需要政府以及企業各方力量的高度重視,多方聯動,攜手筑牢“防火墻”。
企業內部強化主責和首責
食為政先,農為邦本。李寒松提出,首先應強化連鎖企業總部管理責任。建立強制性制度,確保連鎖企業的法人真正落實食品安全管理主責和首責。例如,企業總部最高管理層至少設置1人主管主抓食品安全;其次,加強加工生產過程控制。加工過程中的腌制、煙熏、油炸、蒸煮、烘烤等環節,對病原微生物控制極其重要,員工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執行,例如加工程序、儲存溫度、時間以及清潔、消毒等;再次,制定健全的食品安全衛生控制程序文件。一些企業對原料、輔料、人員等沒有書面管理文件,管理人員和生產加工人員對安全衛生的控制程序不知道,出現問題后也無法第一時間解決。因而每個門店有必要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安全衛生控制程序文件,如衛生標準操作程序(SSOP)、食品防護計劃等。
“一些門店店面面積過小,操作間擁擠,無法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導致生熟區域共用,菜品、垃圾、清掃、消毒用具等混雜堆放,這是很多餐飲企業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因而,李欣然認為,連鎖餐飲總部應明確門店開店條件;同時,加強原料、半成品等物料供應和控制,規范儲存、使用、處理等制度;此外,持續強化員工相關法律法規、專業技能等知識培訓和考核,并留存記錄。
職能部門聯動強化監管
除行業和企業的自律和努力之外,李寒松建議,各級地方政府、部門應遵循“四個最嚴”要求,協同建立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提高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能力,不斷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進一步壓緊壓實各方責任,持續加大監管執法力度,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線。
此外,把好餐飲“全鏈條”每一道防線。一是強化準入,必須具備條件方可開業;二是注重對企業總部的監管,督促其履行食品安全的主責和首責;二是夯實屬地責任,實行全覆蓋的日常監管,發現問題及時處置;三是堅持問題導向,開展系統性、針對性的抽查、抽檢,特別關注食品安全事故,一旦發生,立即組織對同類產品、相近行業進行重點檢查;四是督促企業持續開展法規培訓,提高食品從業人員食品安全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