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 10:30 瀏覽量:2373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到2024年,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組織開展的對歐盟進口馬鈴薯淀粉反傾銷將結束。曾經,反傾銷對國內馬鈴薯淀粉市場產生深遠影響,部分高端餐飲及醫藥生產企業應用的馬鈴薯淀粉進口受阻,從而為國內淀粉企業在高端淀粉產品的發展上獲得了機會。3年后,我國淀粉行業即將面臨國際市場巨大沖擊,惟有加快資源整合,構建高質量發展模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每年10月是馬鈴薯淀粉加工的重要時節,也是淀粉銷售的旺季。但今年的行情卻異于往年,大顆粒、高白度、高透明度的高品質產品深受市場青睞,而一些小工廠生產的普通淀粉走貨較慢,甚至出現滯銷現象。這印證了此前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的預計,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對高端馬鈴薯淀粉需求量將呈持續增加的態勢,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淀粉品種將成為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馬鈴薯淀粉具有顆粒大、純度高、吸水膨脹能力強的優點,特別是其糊黏度和透明度高,與其他種類淀粉相比,馬鈴薯淀粉還有糊化溫度低的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在食品、制藥、化工、造紙等行業中。目前,馬鈴薯淀粉主要應用于食品行業,消費占比超過80%。馬鈴薯淀粉是生產乳化劑、增稠劑、穩定劑、膨化劑、賦形劑等的重要原料,在膨化食品、方便食品、香腸、火腿腸、冷凍食品、醬類、泥類、湯類食品、飲料、醬料,烹飪、制糖、水產品等食品中應用廣泛。
此外,馬鈴薯淀粉也是生產變性淀粉的重要原料。馬鈴薯淀粉經物理、化學方法及酶制劑的處理,可改變原淀粉的溶解度、黏度、穩定性、滲透性、凝膠性、吸水保水性等理化性能,產生一系列不同性能的變性淀粉和淀粉衍生物。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生產的馬鈴薯變性淀粉,被大量應用于制藥、造紙、紡織和建材、精細化工等行業。
原料供給充足 種植優勢明顯
我國是馬鈴薯種植和生產大國,充足的原料供給為我國馬鈴薯淀粉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近兩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維持在470萬公頃左右,位列全球第一。目前,我國馬鈴薯產區基本形成三北單作區、中原間作區、南方冬作區、西南混作區等四大馬鈴薯優勢區,種植面積分別約占全國馬鈴薯面積的50%、8%、5%和37%。
受加工原料、生產技術、環保治理、生產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幾年我國馬鈴薯淀粉產量保持在40萬—70萬噸。2020年,據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統計,154家企業的馬鈴薯淀粉產量為66.14萬噸,比2019年增加45.39%。
馬鈴薯淀粉企業主要依據馬鈴薯種植區分布。在我國,受種植區域分散影響,淀粉企業分布也比較分散,并且整體生產規模偏小。上述154家企業分布在全國13個省份(自治區),除內蒙古、黑龍江地區生產企業相對較多、企業數量均超20家以外,剩余企業零星分布在其他11個省份(自治區)。
在“雙反”措施的影響下,近10年來,我國馬鈴薯淀粉進口量持續維持在7萬噸以下,有力保護了國內產業發展。專家分析指出,隨著國外尤其是歐洲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減少,淀粉供應同樣縮減,只要我國馬鈴薯淀粉企業在產品品質和生產成本控制方面下足工夫,未來,我國馬鈴薯淀粉就會有更多擴大出口的機會。
質量參差不齊 產業亟待升級
由于人多糧少的國情以及工業發展水平的制約,我國馬鈴薯現代化加工產業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憑借占據世界第一位的資源優勢和廣闊的市場優勢快速發展,特別是對歐盟“雙反”成功后,有資源的省份紛紛掀起建廠熱潮,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
從起步到現在的20多年間,我國已有大中型企業130多家,小型企業千余家,總體生產能力超過200多萬噸,追平了歐盟馬鈴薯淀粉產業積累了近百年的產能總量,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擁有“品質、品牌、品位”的企業為數不多。
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馬鈴薯種植科技水平低、加工型種薯品種少、生產企業小散亂、淀粉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比較突出。
“很多淀粉企業的老板沒有長遠觀念,不在做精做細上下工夫,只盤算如何減少成本,這是行業亟待革新的弊病。尤其華北地區的一些工廠,其產品大多以大眾市場為主,質量要求不高,只追求產量和價格的低廉。”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分會會長周慶鋒坦言。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馬鈴薯淀粉總產量增長趨緩,產業面臨著準入門檻低、產業化水平低、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原料競爭激烈、環保壓力嚴峻等諸多問題,產業的革新和升級已迫在眉睫。
同時,行業專用淀粉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開發技術滯后。目前我國馬鈴薯加工比例不足10%,國內馬鈴薯絕大部分是生產淀粉及以淀粉為原料的粗加工產品,品種單一、效益差,而市場需求潛力大的精淀粉、變性淀粉及系列產品的開發較少,自主研發與吸收轉化能力弱,新產品開發技術滯后。此外,馬鈴薯淀粉加工行業的門檻低,缺少合理規劃,造成馬鈴薯淀粉加工業過度發展和低水平重復建設,70%的企業規模不足5000噸,淀粉加工技術與歐洲相比仍存在差距。企業間產品價格混亂,行業低價惡性競爭嚴重。
在種植方面,全國產區經過近幾年的種植整合和生產能力提升,形成了獨立產區生產方式、生產設備、運作方式、原料來源、成本,甚至客戶群體的高度同質化現象,導致產業微利。
創建科研體系 發力優質品種
中國淀粉工業協會分析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對高端馬鈴薯淀粉需求量將呈持續增加的態勢,用于粉絲、粉條加工的中低端馬鈴薯淀粉需求量將出現一定減少,變性淀粉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淀粉品種將成為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對淀粉加工企業而言,品牌引領企業發展,品質是核心競爭力,品位決定未來。”多位業內人士強調指出,馬鈴薯淀粉行業已經到了分化越級的時候了。
首先,是產區與產區之間的分化。專家建議,國家從產業政策上把馬鈴薯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作物,從育種、種薯生產、加工原料、加工企業、營銷全過程進行產業設計與支持,培育馬鈴薯淀粉產業發展,確立我國馬鈴薯產業在亞太地區的優勢。
其次,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要應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與種薯繁育、馬鈴薯種植、加工、營銷及農業休閑文化、旅游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另外,整合淀粉企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隨著淀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以及我國對歐盟進口馬鈴薯淀粉反傾銷工作日益臨近,國際淀粉規模化低成本銷售將對我國產生巨大沖擊,屆時大多中小淀粉企業將面臨破產和倒閉風險。因此在市場經濟占主導的情況下,由政府提供政策或資金支持,大型馬鈴薯淀粉龍頭企業應該負起責任,牽頭以資本為紐帶,建立龍頭基地一體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構建利益共同體新體制和大企業全面統籌中小企業經營活動的創新經營機制,通過并購、重組等多種方式對中小淀粉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建立完整的研發、技術、裝備及人才體系,提高我國淀粉核心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
再有,創建高新馬鈴薯制品科研體系。與高校、馬鈴薯國家工程實驗室等機構聯合攻關,面向全國馬鈴薯淀粉、全粉等制品重點應用領域,重點研發專用淀粉、特性淀粉、營養全粉以及馬鈴薯主食化產品和精深加工副產品的資源化利用,實現馬鈴薯加工無廢料工程。同時,協調國家相關機構盡早出臺專用淀粉、食用蛋白、馬鈴薯主食等產品的國家標準。
未來,我國馬鈴薯淀粉的整體生產形態還要從追求量的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從生產型制造轉型成服務型制造、從初級要素投入向知識性要素投入轉變,并賦予馬鈴薯淀粉更多的科技含量,衍生更多新品。行業的頭部企業必須在經營的不同領域進行深度開發和創新,形成一個全新的形象及運作方式。只有產業進行區域有效整合,形成獨有的產品氣質和品牌,產業才能實現突破性發展。
2006年8月18日,商務部發布初裁公告,認定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存在傾銷,中國馬鈴薯淀粉產業利益受到損害。
2007年2月5日,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實施期限為自2007年2月6日起5年。
2013年2月5日,商務部決定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繼續實施反傾銷措施,實施期限為2013年2月6日起5年。
2017年12月7日,商務部收到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淀粉專業委員會代表國內馬鈴薯淀粉產業提交的反傾銷措施期終復審申請書,裁定維持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實施的反傾銷措施,時間為2019年2月6日起,實施期限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