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 14:56 瀏覽量:25908 來源:中國食品報
“一小碟麻婆豆腐,售價200元;兩棵菜心,售價188元。”近日,上海一家中餐廳模仿日料做法,因其價格高、菜量少、高端定制、流程煩瑣而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這是打造高端中餐的一次創新嘗試,但更多網友認為“中餐日作”只不過是營銷噱頭。
中餐日作引熱議
據相關媒體報道,上海的這家“中餐日作”餐廳每日席位有限,僅供晚餐,套餐價格為2000元/位,外加10%服務費。而餐廳提供的是各種炒菜,包括清炒、爆炒、生炒、熟炒的中式菜,每次只接待一批顧客,還要提前幾個月預訂,且菜品由餐廳指定。
有食客陳列該店面的“珍奇”之處:要求食客準時,不提供菜單,由廚師根據當日食材為顧客制作套餐。
據展示菜品圖片顯示,燕窩蛋撻、日式白身魚的刺身、加拿大象拔蚌等菜品分量較少,還有一個餐盤中,只擺放了切開的兩瓣皮蛋。而一道名為貴妃雞的菜品,廚師做好后會到顧客面前巡場一周,接著拿到后廚切分,偌大的雞只取大腿部最精華的一片,放在每個顧客的碟中。這種展示每上一道菜都要來一遍。雖然有一共15道飯菜,但每種只有一口。
在大眾點評網上,目前相關點評幾乎都是好評。不過,網友們仍舊在這些評價中發現了“雖然上了整只雞,但每個人只給了一片肉”“1000元訂金,取消要提前24小時,不然訂金不退”“遲到了還不等,前面菜可能吃不到”等槽點。還有網友質疑所謂“中餐日作”,明明是中餐,卻模仿著日式料理的上菜風格,小碟小盤,一道一道慢慢端上來。并且分量太少、口味一般、主廚脾氣大、規矩特多……而餐廳則表示:“并不太在意網絡上對餐廳的質疑和爭論,只專注做好自身本分工作,做好每道菜就是對顧客最好的回應。”
網友對于該餐廳的不滿,主要集中在“明明是國產,卻非要扣上一頂國外的帽子;商品質量沒有任何改變,但價格提高了好幾倍”等方面。很多網友表示難以接受這種性價比。有網友稱,如果是《紅樓夢》里“茄鲞”那種一道茄子要用好幾只雞來配且要用上好幾天才能做出的精致菜就算了,而這些看上去不過就是烹制得比較好的中餐菜品,尤其是部分曬圖中還出現了皮蛋、小油菜(上海青)、麻婆豆腐、干炒牛河等比較家常的菜肴,并沒覺得有什么特別之處。還有網友稱,一方面覺得憑什么中餐要這么貴,一方面又覺得憑什么中餐不能這么貴,搞得自己很矛盾。當然,也有網友表示,只要沒有欺詐和引導消費等問題,一切符合當地的規定,就沒有必要過分指責商家。
菜品定價是否合理
調查發現,人均2000元以上的餐廳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并不罕見,有需求方自然就有供給方。眾所周知,在消費領域,餐飲的價格并不直接跟食材原價掛鉤,其價格包括但不限于食材、菜式、環境、服務,甚至品牌、營銷、定制化等附加價值。
業內人士表示,價格高不等于就在宰客,商家提供符合其價值的商品,明碼標價之下有消費者愿意為此買單,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行為了。
上海市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暫時未接到相關反映。該店屬于市場行為,消費者如覺得價格不合理可以不去,食材有問題的話可以進行投訴,價格是餐廳自己定的可能包括環境服務等,很難界定。
至于“只接受6位顧客預訂,不接受臨時取消更改”“預訂時需支付每人1000元訂金,取消需提前24小時,否則訂金不予退還”“套餐每人2000元,另收10%的服務費”等是否合理合規,是不是屬于霸王條款,業內人士認為,需證諸相關法律條文,如果在法律框架內可行,就沒必要去譴責了。
但值得探討的是,這個關于“中餐日作”的話題為何熱度升溫,直至沖上熱搜?網友關注此事,不是為了吐槽那么簡單,而是看出了一些商家在營銷上確有套路,一些顧客花了高價卻喜滋滋的,這種消費體驗真的良好嗎?
重形式更要重品質
對于這種模式,很多人聯想到十幾年前比較風靡的“私房菜”。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跟現在的私房菜餐廳不同,當時的私房菜就是做老饕生意,一般在北京的四合院或者上海的小洋樓里,同樣是按位收費,每次只能接待一波顧客,沒有固定菜單,完全由廚師來發揮。而一些傳統餐廳的宴會菜單也還保留著這種全靠廚師安排的風格,比如由顧客提出花銷的范圍,菜色方面均由店家來決定等情況。
所以,這種模式并不新鮮。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兩根白菜上架著一塊肉丁,還是將炒河粉裝在小碟里,都很難說是創新實踐——這只不過是將中餐以日料的形式呈現而已。那么,假如“中餐日作”沒有先鋒性,從菜品本身來說,它又是否合理呢?業內人士稱,無視兩種文化的內在差別,只是將最表面的形式挪過來,無異于邯鄲學步。
有氛圍、有儀式感、有情調、能彰顯身份,這些都是飲食消費中顧客的需求。以至于一些餐廳衍生出一些高端消費品類也不奇怪,像一些主打中式、日式、法式等料理的高端餐廳,目前已經有不少了。
在一些被公認的高端餐廳里,廚師別說耍脾氣了,顧客的習慣、口味都是被一一記住的。顧客是不是左撇子、喜歡喝什么酒,廚師都會細心留意。廚師耍脾氣,倒頗像是傳統師匠崇拜與市場經濟的混搭,顯得另類而怪異。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個別店家一味只學高端餐廳做派的“皮相”,比如模仿《壽司之神》之類的紀錄片,包裝出看似高端的菜品,而內在的質量呈現和文化積淀卻非常單薄,則根本撐不起“高端”的門面。餐廳既然選擇走高端路線,就要踏踏實實做好菜品,為顧客提供好服務,這些才是一家餐廳的核心競爭力。當然,這種模式能否走得通、行得久,還得靠時間來檢驗,最關鍵是得看消費者能否買賬。
(王寧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