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av影片在线播放-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热免费-操操操操操操操操操逼逼-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農牧 > 正文

黑龍江樺川縣探索稻田種養新模式 邁向農業增收新征程

2018-09-07 14:58   瀏覽量:11170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食品網訊(郭憲勇)為促進高效稻米產業發展和生態養殖,提升稻田種養綜合效益,近年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委縣政府和農業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圍繞稻米這一縣域優勢產業做大文章,全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持續增效,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樺川因勢利導 發展稻田綜合種養
  樺川縣地處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溫度適宜,水源充足,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是三江寒地水稻的種植發源地。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糧食生產先進縣。

樺川水稻田稻—鴨種養共作模式(資料片)

  據了解,樺川縣從2013年開始由五良純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試點,進行稻田綜合種養,起初重點發展稻—魚、稻—鴨共作的主要模式,進行有機水稻種植防蟲防草,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之后該縣星火朝鮮族鄉及創業鄉等水稻鄉鎮農民及合作社自發開展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在計劃中逐步擴大。

全省“互聯網+農業”有機水稻高標準樺川示范基地公示牌(資料片)

  2017年,全縣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5萬畝,并發展了稻—鰍、稻—蟹、稻—水蛭等新型共作模式,全省稻田綜合種養示范典型現場會也因此于2017年8月在樺川縣召開。

樺川水稻田里農民正在人工除草(資料片)

  樺川縣農業局局長孫立新介紹:“樺川縣結合以往稻田綜合種養經驗,積極探索出了稻—魚、稻—蟹、稻—蛙、稻—鴨、稻—水蛭等新型共作技術,涌現出了一大批專業合作社,以水稻為中心,以特種養殖為帶動,以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開發、產業化經營為特征的,萬畝稻田立體種養示范典型,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今年,樺川縣結合獲批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有利契機,又重點發展了稻鰍、稻鴨、稻魚等綜合種養示范區達到了2萬畝。”
  推行標準化種植 穩定糧食生產
  近年來,樺川縣稻米產業重點打綠色有機牌,著力在標準化種植上發力,制定發布了一批行業標準、技術規程,強化了品種品質、產品規格,量化了種養單元面積和占比關系、養殖單元建設標準等,規范了主推品種、主推技術、種養規程等技術指標,實現技術統一、管理統一、認證統一、收獲統一、加工統一、品牌統一和營銷統一等模式,為在全縣范圍內推廣種養結合起到了典型示范和推動作用。

樺川縣“互聯網+農業”指揮中心(資料片)

  在發展種養的“田”上,把好標準化和生態化關,根據不同的種養模式選擇生產條件好、無污染的田塊,按照標準做好田塊整理,為稻漁綜合種養做好準備。在生長種植的“稻”上,把好優質化和綠色化關,選用優質品種,提升稻米品質,采用綠色防控技術,確保環境和質量安全。在水產養殖的“漁”上,把好特色化和區域化關,緊密結合本地消費習慣、養殖經驗和適養品種特性,來帶動地方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
  開展規模化經營 提高種養效益
  星火朝鮮族鄉、創業鄉、悅來鎮及蘇家店鎮鄉鎮作為樺川縣水稻主產區,同時也是“樺川大米”“星火大米”品牌的生產核心區,樺川縣委縣政府和農業局、搶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契機,通過標準化種植和規模化生產,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優質米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達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綜合開發新格局,提高了農民經濟效益。

樺川水稻田稻—魚種養共作模式(資料片)

  今年,通過訂單開展臺灣花鰍養植,每畝稻田可投放花鰍苗1萬尾,畝可收獲花鰍150公斤,按現行市場價20元/公斤計算,畝凈利潤可達1000元。于是,五良、玉成、綠怡、濱江等合作社種植的3000畝鰍稻,純效益可達300萬元以上。
  加強產業化開發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進一步促進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樺川縣委縣政府和農業局,確定了“穩糧增效、以漁促稻、適度規模、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的發展目標,按照產業化要求,重點加強稻-鴨、稻-鰍、稻-蟹、稻-魚等主導模式總結和研究,不斷集成適應于不同生態和地域條件的典型模式,并形成技術規范。

樺川縣生態水稻示范基地(資料片)

  通過科學規劃布局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防止農民及合作社盲目跟風發展,而產生銷路不對稱的局面。同時,充分利用好本地的優良品種,突出地域差別,通過產業化帶動規模化,爭取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根據不同自然條件、消費需求、適宜種類等,確定不同種養模式的優勢區域。堅持以市場行情為導向,切實優化水稻品種,發展適銷對路、有地方特色的水產品。提倡適度規模發展,組織各鄉鎮及村屯根據市場需求量確定養殖規模,確保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農產品“產得出、銷得掉、效益好”的同時,加強技術指導,以精確定量為基礎,優化水稻栽插密度和栽培方式,水產品放養密度、共作連作方式,充分利用田水空間和餌料資源,發揮好稻漁互促作用。

樺川縣臨近成熟的生態水稻

  樺川縣農業局在縣委縣政府的總體部署和正確領導下,通過發展系列稻田種養,有效促進了優質稻米產業良性發展,結合種植結構調整,在將水稻向有機、糯稻和良種繁育方向調整的同時,適度規模地發展稻田立體種養,以科技創新推動水稻種植水平大幅提升,以一二三產融合促進全產業鏈初步形成,實現了樺川縣農產品向優質高效方向發展,從而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輸出升級增添了新動力。

分享到:

上一篇:內江市中區食藥監局黨員先鋒促雙創
下一篇:雅安寶興縣食藥監局學習市委四屆四次全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