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av影片在线播放-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热免费-操操操操操操操操操逼逼-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要聞 > 正文

寬窄觀酒:巖石股份這個A股更名王,會把上海貴酒帶去何方?

2023-08-01 11:08   瀏覽量:11359     來源:寬窄研究院

  有業內人士看來,上海貴酒先天不足,原想通過砸錢野蠻地擠進賽道,但顯然是勁使錯了方向。關于上海貴酒遭受業內外質疑不是空穴來風,質疑最多的是其業績的真實性、高額的推廣費流向、頻繁遭遇監管、信披違法違規等問題,以及用“金融+保險”賣酒的運營模式。

  上海貴酒新一屆董事會名單出爐,其未來將面臨浴火重生,還是遭逢暴雷前兆,靜觀其變。截至2023年7月31日,其收盤報于25.92元/股,總市值86.69億元。

  近期的上海貴酒,也成為關注點。

  7月13日,上海證監局的一紙《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將上海貴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上海貴酒,股票稱:巖石股份)再次推到了聚光燈下。

  公告顯示,巖石股份于過去5年間涉嫌信披違法違規,公司及實控人、時任董事長、財務總監擬合計被罰560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經營管理問題,作為白酒上市公司的巖石股份,跌宕起伏的業績與股價,相較于行業極低的凈利率同樣被業內所關注。

  巖石股份早在1993年登陸A股市場,期間經過數次更名,從福建豪盛→ST豪盛→利嘉股份→G利嘉→G多倫→多倫股份→匹凸匹→*ST匹凸→ST匹凸→ST巖石→巖石股份,公司因此有了A股“更名王”的稱號。

  再細數上海貴酒的有關丑聞,主要來自于監管層對其實控人被爆因涉嫌內幕交易遭到立案調查;2022年年報業績增收不增利,遭遇上交所發來監管函;公司在過去5年間涉嫌信披違法違規,相關責任人被合計罰款560萬元等… …

  從發展歷史來看,雖然跨界賣起了酒,但上海貴酒在信披違規違法上著實算得上慣犯。

  無論是頻繁更名,還是頻繁轉型,都不由得令人質疑,上海貴酒轉型是不務正業和新一輪的資本運作,還是金融轉型實體成功,成為白酒圈的攪局者?是不是意圖割一把韭菜就走?

  高管頻踩紅線,諸多丑聞纏身

  今年7月11日,上海貴酒董事會換屆,韓嘯再次出任董事長,陳琪當選為副董事長,繼續聘任鄢克亞為總經理。

  而兩天后,來自上海證監局的一紙《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就將韓嘯知法犯法、屢錯屢犯的一面曝光于世。告知書公開的事實是,上海貴酒連續四年的年報存在虛假記載。

  相關數據顯示,巖石股份涉嫌違法的事實:2017年至2020年,上海尚屈實業有限公司分別代巖石股份償付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民事賠償費用1956.93萬元、744.5萬元、1531.1萬元、770.31萬元。2018年至2020年,初星物業分別代上海貴酒支付因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民事賠償案件產生的法律服務費用985萬元、500萬元、540萬元。

  逐年累加,2017年-2020年,巖石股份未進行會計處理的費用合計超7000萬元,比這四年公司的合計凈利潤高出1000多萬元。這意味著,這些費用如果計入報表,可能導致巖石股份在這四年中的部分年度,凈利潤由盈轉虧。

  財報顯示,2017-2020年,巖石股份的歸屬凈利潤分別與約為1803萬元、1922萬元,1239萬元、802.2萬元。如果將代償費用算入,那么這四年的利潤就分別約為-153.93萬元、192.5萬元、-792.1萬元、-508.11萬元。

  逐年累加,2017年-2020年,巖石股份未進行會計處理的費用合計超7000萬元,比這四年公司的合計凈利潤高出1000多萬元。這意味著,上述費用如果計入報表,或導致巖石股份在這四年中的部分年度凈利潤由盈轉虧。

  天眼查顯示,上海尚屈實業有限公司是廣州金鋯石實業有限公司(舊名:廣州金鋯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大股東,后者法人張幼華曾是五牛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財務副總監。

  而成立于2015年上海初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已于2023年2月被注銷。據天眼查,公司法人董帥是上海岳號投資中心的“投資人”,上海岳號投資中心又是上海五牛業福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的執行事務合伙人。而韓嘯從2011年起就擔任五牛基金公司董事長,顯然這兩家“代付”公司與之有著某種關聯。

  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上海證監局于2022年7月對上海貴酒進行立案。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2月,上海貴酒應還處于監管機構的調查過程中,而這個時間點為何注銷涉案公司?

  顯然,韓嘯是年報存在虛假記載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告知書》內容顯示,因巖石股份涉嫌未按照規定對上述代償代付費用予以會計處理,導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

  對此,上海證監局擬決定,對巖石股份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200萬元罰款;對為時任公司董事韓嘯給予警告,并處300萬元罰款;其中,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以100萬元罰款,作為實際控制人處以200萬元罰款;對時任公司財務總監孫瑤給予警告,并處以50萬元罰款。

  梳理發現,這并非貴州酒業首犯,近幾年來上海貴酒的核心管理層曾多次被處罰,其違規操作不斷“東窗事發”。

  早在2015年,韓宏偉控制的豫商集團、海銀財富因未按規定披露持有相關股票信息,被監管罰沒超500萬。2019年《證券時報》報道披露,2014年前后韓宏偉家族相關公司牽涉進眾多“民間借貸糾紛”,并被指“非法貸款”“套路貸”,韓宏偉配偶王沛,也曾因涉嫌內幕交易罪被重慶市公安局立案偵查。

  事實上,上海貴酒的經營管理方面問題早已暴露,經營管理問題頻發。

  在違規事情上,2015年,海銀系籌劃成為“匹凸匹”控股股東期間,韓嘯與好友張紹波“聯絡頻繁”,而張紹波因內幕交易“匹凸匹”股票,被被上海證監局罰沒1.03億元。同樣在2015年,上海貴酒前實控人鮮言因操縱股價非法獲利,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34.7億罰款,同時被處以證券市場終身禁入,堪稱A股市場一大奇景。在2016年,上交所對彼時ST巖石和時任董事長兼董秘的韓嘯進行通報批評(紀律處分決定書〔2016〕28號)。

  2021年,ST巖石發布公告,上海貴酒前董事長張佟因存在窗口期交易、短線交易、超比例減持、減持未預披露等多項違規行為,被指違反了《證券法》《公司法》《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等規定。當時海南證監局決定,對張佟的內幕交易行為采取沒收違法所得10.7萬余元,并處罰款21.4萬余元;對其短線交易行為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元罰款。

  2022年7月,巖石股份對外披露,公司收到上海證監局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涉嫌信披違法違規,公司被立案調查。

  同樣,今年4月,巖石股份公告,“因非本公司事項”,上海貴酒總經理鄢克亞收到了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因其曾任職的宏圖高科涉嫌信披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給予警告,并處10萬元罰款。而早在2020年7月,上交所就曾發布關于對宏圖高科及有關責任人予以紀律處分的決定,其中就包括了鄢克亞。

  而在6月26日,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信息顯示,巖石股份因未按時履行法律義務,被申請強制執行3241.37萬元。

  事實上,細數上述上海貴酒的高管頻踩紅線,而多次關聯人員內幕交易、信披違規的行為被“抓包”等,也意味著對于資本市場的“慣犯”、屢查屢犯的違法主體,監管機構的打擊力度也會越來越大。

  在業內看來,巖石股份經歷了建筑陶瓷、房地產、互聯網金融,以及涉足白酒,與其說巖石股份是聚焦白酒,但路徑更是在追逐風口,無不顯示與其金融基因密切相關。

  操盤A股,“改名大王”的百變之路

  資料顯示,巖石股份的前身是創建于1989年3月的豪盛(福建)有限公司,一家建筑陶瓷企業。1992年10月,改制設立豪盛(福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建豪盛)。1993年12月6日上市,每股發行價6元,上市后其股價很快摸高至19.8元后便一路下跌,其股價一度探底至2.6元。

  可以說,巖石股份是一家極其特殊的A股上市公司,那么,從最早之初的建筑陶瓷起家的巖石股份,那么,其業務版圖是如何操作擴展至房地產開發、機械設備、地磚、互聯網金融以及白酒等行業的百變之路?

  2000年,福建豪盛的業績并不理想,從1994年到2000年初,其股價圍繞著5元做箱體震蕩,因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虧損被ST。

  于是2001年,利嘉實業(福建)集團收購了福建豪盛43%的股權,福建豪盛改名為利嘉股份,公司實控人變更為陳隆基。彼時股票從2001年1月28日的4.6元,一路上漲至2001年4月19日的13.76元。然后一路跌至2005年7月15日的1.7元。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月,炒作利嘉股份股價的事東窗事發,利嘉股份總經理陳翔等四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及單據,騙取他人財物等涉嫌合同詐騙罪,被廣漢市公安局逮捕,證監會也對利嘉股份進行了立案調查。

  有意思的是,2005年利嘉股份以6.5億元市價,拍得上海市多倫路二期1號地塊,2006年利嘉股份改名為“上海多倫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多倫股份)。

  彼時,多倫股份的股價從開始上漲,一直漲到2007年5月28日9.28元/股。

  而自2006年以來,除了2009年多倫股份旗下多倫建設僅實現營收2255.63萬元外,多倫股份并未開展任何實質性業務,2008年的營收數據為0。

  2011年7月起,多倫股份自我炒作傳聞涉礦,其股價短短一個半月一飛沖天,飆漲逾150%,但多倫股份的兩大股東卻發布了減持公告。同年12月,多倫股份原實際控制人陳隆基將東誠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和勁嘉有限公司全部股權,以3.60億元的價格轉讓給自然人李勇鴻。

  然而,新的接盤者李勇鴻入主多倫股份僅半年,便將其所持股份轉讓給鮮言,資本市場的匹凸匹粉墨登場了。

  2015年5月,多倫股份改名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匹凸匹),這家抱腿P2P的公司立志于做中國首家互聯網金融上市公司。

  匹凸匹在當時并未開展互聯網金融的業務,其股價連續拉出6個漲停,股價在一個月時間內上漲132.76%,而這波行情卻并未改變其業績,2016年多輪股份巨虧2.46億元,同比暴跌348.89%。

  諷刺的是,對于操盤手鮮言而言也罪有應得,證監會宣布對其沒收違法所得5.78億元,并處以28.92億元罰款,罰沒款合計34.7億元,對其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罰款,同時罰以終身禁入證券市場。

  匹凸匹為了消除影響,于2017年8月變更為“上海巖石企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改名為“巖石股份”。同年,巖石股份的凈利潤為1803.47萬元,同比大增107.32%。但2018年再度下滑,同比增長6.57%。

  自2012年下半年至2016年,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2017年行業開始復蘇,高端白酒消費開始報復性上漲這個時候,巖石股份又發現了新的熱點。

  匹凸匹變身巖石股份后,果然從2018年10月16日開始,巖石股份的股價便開始從3.13元/股開始攀升,股價漲了近13倍。

  2018年年底,巖石股份以超200萬元的價格收購貴州貴酒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85%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2019年巖石股份由“上海巖石企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又改名為“上海貴酒股份有限公司”,因與洋河股份旗下的貴州貴酒陷入了商標糾紛,其證券簡稱仍為“巖石股份”。

  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從陶瓷業到房地產業再到互聯網金融,巖石股份涉足多個“風口”行業后,于2019年踩著醬酒的風口崛起,其股價業績增長迅猛,被業內冠以“醬酒黑馬”之稱。

  多年以來,經歷了數次改名的上海貴酒,可以說,毋庸置疑成為A股“改名大王”,而且過去幾年中,董事長也已更換數屆。

  在業內看來,這只脫了馬甲就能漲停的股票股價,沒準幾年后又落下來,再又改個名字一點都不夸張。

  拉長時間線來看,不足為奇的是,韓氏父子資本游戲也只是其操盤資本的冰山一角。

  高管陣容背后有“隱情”?

  梳理可見,上海貴酒實控人是韓氏家族。

  韓嘯除了任上海貴酒董事長,還是五牛基金的董事長。其父韓宏偉則是中國貴酒集團的董事長,同時也是海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以及豫商集團有限公司的最終受益人。

  資料顯示,海銀系核心為韓宏偉實控的豫商集團、其妻王沛實控的海銀財富,以及其兒子韓嘯實控的五牛集團、上海貴酒等為主體的龐大復雜公司體系,是典型的家族企業。

  上海貴酒背后的海銀系,曾涉足小貸、私募、基金、擔保、典當、租賃、商業保理等一眾金融類業務,背后是韓宏偉、韓嘯父子。

  其實,除了韓宏偉父子,上海貴酒的高管也多是有著金融圈背景。

  公司現任副董事長高利風,曾任上海美益國際投資董事總經理、海銀金融控股集團副總裁。其中上海美益國際投資的大股東貴州美益是最高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海銀財富曾因地產股權項目逾期而遭投資人上門維權。

  去年兩位離職的副總經理徐勇和金朝暉,前者曾任前海人壽上海公司總經理,后者曾就職于鼎鼎保險、星恒保險等行業。

  現任上海貴酒法定代表人、副董事長的陳琪,曾任上海貝塔斯曼商業服務有限公司、中國香港電訊盈科人力資源經理。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陳琪曾被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為17萬元。

  而現任上海貴酒總經理的鄢克亞,在4月收到了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因其曾任職的宏圖高科涉嫌信披違法違規,證監會擬決定對其給予警告并處以罰款。而早在2020年7月,上交所就曾發布關于對宏圖高科及有關責任人予以紀律處分的決定,其中就包括了鄢克亞。

  值得關注的是,在“沾酒”的四年里,上海貴酒完成了營收由不足1億到超過10億的蛻變,業績高速增長讓一度面臨退市危險的上海貴酒成功脫身,并于2021年6月成功脫帽“ST”。市值更是一飛沖天,最高達到了142億,股價也于一年半的時間里猛漲四倍。

  細觀來看,彼時匹凸匹一直在退市邊緣苦苦掙扎,上海貴酒入主匹凸匹時,或是想將金融業務版圖再擴大,或有“借殼上市”的企圖。而當2018年互聯網金融面臨整個行業清退的時候,韓氏父子將目光聚集到了白酒產業上,直接選用了一種更為簡單粗暴的砸錢方式進入白酒板塊。

  2018年,韓氏父子掌控的海銀集團收購貴州仁懷市酒坊酒業,成立貴州貴釀酒業有限公司。同年12月,ST巖石也“神同步”般收購了貴州貴酒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85%的股權。2019年貴酒發展收購高醬酒業后,并耗資3.38億元拿下章貢酒業及長江實業的95%股權。為了顯示進軍白酒業的決心,2019年12月,順勢將ST巖石改名為“上海貴酒”,正式進軍白酒業行業。

  韓氏父子醉翁之意真的只在酒嗎?從韓宏偉背后的操盤來看海銀系來看,在2018年海銀集團就宣布,計劃用五年時間在遵義投資500億元打造10萬噸級別醬香型現代化白酒產業園,并通過并購數家遵義白酒產業達總產能5萬噸后,海銀系就開始瘋狂收購白酒資產。

  盡管海銀系在白酒領域動作頻頻,然而從ST巖石的財報來看,卻是“雷聲大,雨點小”。比如提到投資500億打造醬香型白酒產業園一事,如今已沒有下文,而收購的章貢酒業和長江實業,已經連續兩年未完成業績承諾。

  毋庸置疑的是,品牌是白酒企業的根基。但遺憾的是,上海貴酒根基不穩,因產業銷售規模尚小、盈利較弱,未來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其業績是杯水車薪。雖然推出了上海貴酒、君道貴釀、高醬、貴酒匠等醬酒品牌,以及數個濃香型、果酒品牌,也成為A股第20家白酒上市公司,但弊端也很明顯,并不具備品牌歷史和特色,自身定位不明確,無法形成品牌效應。

  有業內人士直言,作為跨界而來的外行,上海貴酒能否穩定經營,一直飽受爭議,而上述跌宕起伏的業績已成為業內質疑其重要的依據之一。

  如此來看,作為一個白酒新手、跨界老手,上海貴酒如何實現業績的跳躍式發展,是否聚焦白酒或要畫上問號。

  增收不增利,陷入資金泥潭

  從金融跨界到白酒業,巖石股份似乎抓到了一個可以迅速致富的風口,但是在這些靚麗數據的背后,卻存在諸多疑點。

  從業績來看,財報顯示2020年至2022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971.77萬元、6.03億元和10.91億元,增速分別為-27.05%、656.81%和80.90%。而這也讓上海貴酒從退市泥潭中“脫身”,6月的成功“摘帽”,由ST巖石變身為巖石股份,此后市值更是一度沖高到172億元。

  這意味著,上海貴酒進入行業四年時間,就超過了酒業在內的一些醬香型老牌白酒企業,為此還引起了上交所的關注。

  這樣看營收狀況似乎尚可,但與始終強勁增長的營收相比,靚麗的業績背后凈利潤和現金流則不樂觀,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2022年上海貴酒實現凈利潤為3397.85萬元,同比減少42.68%。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6509.63萬元,同比減少73.85%。

  事實上,2022年一季度巖石股份疲態已顯,雖然實現營收2.28億元,同比增長161.05%,但凈利僅錄得1030.99萬元,同比僅增長8.22%,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

  財報顯示,2022年上海貴酒的銷售費用為4.54億元,相較2021年的1.14億元暴漲222.48%。其中推廣宣傳費就約有2.2億元,同比增長328.28%。

  需要注意的是,巖石股份近三年的凈利潤加起來也不超過2億元。此外,2022年年報顯示,上海貴酒醬酒的生產量僅為678.86千升,而銷售量為1733.83千升,而濃香、果酒均有銷售量而無生產量。

  更糟糕的是,2022年,上海貴酒的銷售費用率高達41.58%,約占當期營收的四成。相比之下,貴州茅臺、瀘州老窖、洋河股份的銷售費用率僅分別為2.66%、13.73%、13.88%,遠低于上海貴酒。

  拉長時間來看,上海貴酒2018年的銷售費用則僅為224.0萬元,而2023年一季度,其營銷費用約為1.70億元,其銷售費用同比增長達1580.25%,超了15多倍。顯然,其銷售費用率一騎絕塵。

  現金流減少的同時,上海貴酒負債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20年-2022年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8.37%、44.54%和58.44%,今年一季度公司負債率進一步上升到63.75%。

  特別說明的是,截至2022年底,上海貴酒的賬上現金只有2.02億元,2023年一季度也僅實現0.34億元的凈利潤。

  事實上,自2021年開始,上海貴酒才實現部分自產自銷,旗下的白酒生產企業分別為收購來的高醬酒業和章貢酒業。

  賺了近11個億,其凈利潤和現金流卻為負。2.2億元推廣宣傳費都花哪里了?

  梳理可見,2.2億元的推廣宣傳費同比大增約3.3倍,大頭都給了CCTV,去年還在贊助了《中國好聲音》節目,花費1044萬元。其中,2022年“獨家冠名”CCTV《大國品牌》以及《品牌責任》項目,合計投入5842萬元。而2021年,上海貴酒在CCTV上的投放才1000萬出頭。

  除了加大CCTV投放外,上海貴酒在酒圈行業媒體的投放達到了1144萬元,這還不包括品牌代言費、品牌公關費等。在去年的品鑒會、招商會、地推活動、品鑒酒等支出費用,花費9409萬元,比2021年增加了8000多萬。

  對于大手筆推廣費用,上海貴酒解釋,“公司目前正處于業務發展的成長階段,品牌力還較弱,通過廣告費用的投入可以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消費者與公司品牌的黏性和品牌忠誠度,以此提高競爭力。”

  從上海貴酒財報及其對上交所的回復函中可以得知,目前公司流動性主要還是靠實控人及其關聯公司借錢支撐。

  公開信息顯示,上海貴酒旗下的高醬酒業主要客戶為金花酒業,金花酒業的主要銷售客戶為貴釀酒業和深圳市貴酒,實控人為韓宏偉。

  2020年高醬酒業全年實現的4591萬元銷售額中,與金花酒業發生就有4156萬元,意味著其超過九成的酒都賣給了金花酒業。其中,2021年全年,上海貴酒共向包括金花酒業、貴釀酒業在內的一眾關聯方銷售了價值約5458萬元的商品、基酒以及包材等。

  這說明,韓氏父子通過關聯企業完成了一出“父子互捧生意”的業績增長把戲。

  而2022年報顯示,上海貴酒主營的濃香、醬香、果酒與其他酒中,只有醬香酒記錄了678.86千升的生產量,其余三類是有銷量而無產量。對此,上海貴酒在年報中也并不諱言稱,除公司自己生產外,對于部分中端醬酒,濃香型酒,果酒等產品,主要通過第三方貼牌加工形式進行外采。

  事實上,從2019年初涉白酒業務以來,上海貴酒在2021年才實現白酒產品的自產自銷。

  但從收購的高醬酒業來看,2015年起酒廠停工直到2019年才逐步復工,也就是說,高醬酒業能為上海貴酒短時間內帶來的產能相當存疑。

  有業內人士透露,上海貴酒有一部分銷量,是靠強壓員工和處于弱勢地位的合作伙伴購買公司產品形成的數據。更有酒商指出,2021年為上海貴酒提供生產的酒廠是小酒廠,其使用的生產許可證也來自小作坊,按照其所公布的6億銷售額計算,顯然銷量對不上產量存在著“泡沫”。

  事實上,上海貴酒作為一家“半路出家”的酒企,和以茅臺、五糧液為代表的眾多A股上市的酒企相比,越來暴露出其基礎不穩、歷史底蘊不足,而也更顯出了金融出身資本圈的弄潮者身份。

  “走虛式”發展,能走多遠?

  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前,韓宏偉風風火火跨界進入酒圈,表示擬用五年時間在遵義打造集現代化、智能化、酒旅一體化的10萬噸醬香型白酒產業園。

  今年2月初,韓宏偉到鎮雄調研“赤水源酒產業科技示范園”,當時有報道稱,投資120億元的科技園擬建6條年產萬噸的酒業生產線,1萬噸醬香型、5萬噸威士忌,建設時間為2023年-2027年。其中一期擬建1萬噸威士忌酒廠、1萬噸醬香型酒廠。

  然而,在財報的環評公示信息中,擬建的“1萬噸醬香型酒廠”無影,擬建的“1萬噸威士忌酒廠”升級成了2.5萬噸。

  再細細梳理石股份的家底發現,上海貴酒醬酒產能主要來自高醬酒業,而五年過去了,高醬酒業的產能與目標仍相去萬里,還不到5000噸。年報則顯示,其2022年濃香酒、果酒全部依靠外采,醬酒外采量超1200噸,還要靠外購基酒或者貼牌生產“以滿足市場需求”。

  同時,韓宏偉除了放言在云南要投資百億,跑馬圈地建威士忌生產線外,他還把投資觸角延伸到了位于川東北的巴中。

  今年5月,韓宏偉以海銀集團(中國貴酒集團)董事長的身份,率隊考察了巴中,表示助推川酒“十朵小金花”之一的小角樓品牌做大做強。

  在去年6月,當時韓宏偉的手下還介紹要擬建設的“世界級綜合性工業旅游(白酒)示范基地項目”總投資30億,年產2萬噸白酒,至今一年過去了,依然毫無動靜。

  有人士認為,似乎真的印證了上海貴酒的真實意圖表達:除了公司自己生產外,對于部分中端醬酒,濃香型酒,果酒等主要通過第三方貼牌加工形式進行外采。“染酒”不過四年的上海貴酒,目前主要靠外購基酒或者貼牌生產,“以滿足市場需求”。

  正如2021年9月曾在上海貴酒出任總經理的鄢克亞直言不諱道,“上海貴酒不是賣酒的,而是一家品牌管理公司,我們希望用世界一流的消費品品牌運營理念,高質量經營白酒這個傳統行業。”

  也同樣如高利風的表達的,上海貴酒要打造對用戶的“感知能力”和高端客戶的“對話能力”,“這種能力是傳統酒企不具備或者不擅長的。在組織發展上,上海貴酒向華為學習,在產品研發上學習寶潔、可口可樂,在銷售上學習保樂力加、帝亞吉歐。”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貴酒賣酒只是介質,其實還是搞金融資本操盤。韓式父子在白酒資源整合方面又是收購兼并,又是資產注入,其目標就是讓旗下一直爭議纏身的上市公司上海貴酒能夠成功洗白、順利上岸。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大手筆”瘋狂砸錢做廣告相比,上海貴酒在白酒產能的建設投入上卻極其“吝嗇”,尤其在其財報研發費用一欄中則顯示的是“空白”,這也成為20家上市白酒公司的“一枝奇葩”。

  截至2022年底,高醬酒業3000噸技改項目計劃投資6.5億元,2022年內投資約0.9億元,累計投資1.6億元。也就是說,在2022年之前,該項目合計投資僅約7373萬元。

  這在業內來看,上海貴酒本就先天不足,原想通過砸錢野蠻地擠進賽道,但顯然是勁使錯了方向。

  而關于上海貴酒遭受業內外質疑不是空穴來風,質疑最多的是其業績的真實性、高額的推廣費流向、頻繁遭遇監管、信披違法違規等問題,以及用“金融+保險”賣酒的運營模式。

  隨著上海貴酒的新一屆董事會名單出爐,其未來將要面臨浴火重生,還是遭逢暴雷前兆,需要時間來印證。

  截至2023年7月31日,其收盤報于25.92元/股,總市值86.69億元。

  上海貴酒,你怎么看?

  寬窄研究院,

  寬窄思維,直面解構商戰成敗。

分享到:

上一篇:婺酒莊園:鑲嵌在“中國最美鄉村”婺源里的明珠
下一篇:金陽“青花椒”“白魔芋”通過生態原產地產品延期保護現場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