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14:13 瀏覽量:27813 來源:中國食品報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提出了大食物觀。從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到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探索構建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大食物觀”的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大食物觀的內涵,積極踐行“大食物觀”,對于新形勢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乃至農業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記者 王 薇
食品用菌種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戰略性生物資源之一,食品用菌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推動食品科學與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居民生命健康,提升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具有悠久的傳統發酵食品的飲食文化,同時氣候環境多樣,微生物資源豐富,但與國外相比,我國食品用菌種的管理及產業化應用有待加強。”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和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孫志宏圍繞如何提升食品用菌種科學管理水平共同建議,要科學界定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建立我國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名單,并實施動態化管理;統籌頂層設計,建立與食品用菌種相配套的菌種實體保藏庫及基因數據庫;加強新技術研究儲備,提升新技術在食品用菌種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實踐。
兩位代表委員坦言,我國食品用菌種的管理及產業化面臨諸多問題。一是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界定模糊,缺乏分類地位及明晰的菌種名單。我國傳統發酵食品食用歷史悠久,是食品用菌種的重要來源,在我國《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以下簡稱《名單》)注解中明確“傳統上用于食品生產加工的菌種允許繼續使用”,為傳統發酵食品用菌種在生產實踐中使用提供了依據,但如何科學界定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比較模糊,缺乏相應菌種名單,給產業實際生產及政府監管造成困擾,不利于我國傳統發酵食品行業的創新發展。
二是我國缺乏與食品用菌種相配套的菌種實物保藏庫及基因數據庫。近年來,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相繼發布了支持微生物組研究的國家重大計劃,不斷強化微生物實體庫及大數據建設。當前我國發布的《名單》已有40個菌種/亞種,但尚未構建與食品用菌種科學監管相配套的菌種實物保藏庫及基因數據庫,不利于我國食品用菌種的科學管理。
三是新技術在食品用菌種安全性評價中的應用不足。盡管全球不同國家對食品用菌種的管理體系框架各具特色,但菌種安全性管理的重點和評估審查原則基本一致。隨著以全基因組測序(WGS)、生物信息學、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食品用菌種安全性評估的廣泛應用,當前采用現代管理框架的國家更多以WGS等新技術來獲取菌種相關的安全信息,以減少對傳統動物試驗的依賴。
如何破解以上問題,兩位代表委員建議,一是科學界定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建立我國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名單并實施動態化管理。國家衛生健康委加強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挖掘和研究,建立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名單或科學界定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更好地促進多元化食品用菌種在食品工業中的創新應用。二是統籌頂層設計,建立與食品用菌種相配套的菌種實體保藏庫及基因數據庫。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協調,以《名單》為抓手,逐步將食品用菌種實體及基因數據納入保藏庫及數據庫,并充分挖掘菌種的基因數據信息,支持建設食品用菌種的資源庫平臺,更好地服務于菌種在食品中的科學使用與市場監管。三是加強新技術研究儲備,提升新技術在食品用菌種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實踐。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加強新技術研究儲備并實現與國際協調一致,逐步優化菌種安全性評價流程,加大在相關領域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科研平臺的支持力度,加強新技術在食品用菌種安全性評價中的應用,不斷提升食品用菌種的科學管理水平。
《中國食品報》(2024年03月05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