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1 09:29 瀏覽量:20413 來源:騰訊網
生鮮產品標簽日期被更改,在過去曾多次引發人們的關注。這次“標簽門”事件出現在了盒馬。
近日,有消費者在店內看見工作人員給胡蘿卜換標簽,新標簽比老標簽晚了好幾天。此事戳中人們在食品安全上的脆弱心理,立刻引起了對“超市把過期食品翻新標簽再買”的擔憂。
一片爭議中,真正的問題被忽視了。實際上,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買菜時更多靠經驗判斷新鮮度,商家也同樣是憑經驗判斷是繼續銷售還是下架報損。因為生鮮農產品保鮮期短,生產環節也非常分散,所以本身沒有“生產日期”的說法,也沒有保質期的要求,自然也不存在過期問題。
此事引發大規模爭議,根本原因在于,盒馬將一般稱重散賣的蔬菜,變成小包裝售賣,標簽標注就成了一個問題。那么其中究竟所為何來?
“包裝日期”究竟是什么意思?
根據媒體報道,消費者方先生曝光的標簽上可以看見,寫著“包裝日期”的字樣。
有超市從業者表示,他個人認為換“包裝日期”的標簽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因為這是“包裝日期”,而非“生產日期”,只要產品本身沒問題,更換包裝時換上新的標簽也未嘗不可。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會長顧振華則表示,“比如蔬菜,如果不是農田直采,而是經過數道經銷商,那么何日采摘的‘生產日期’無從知曉”,許多商家使用的是“包裝日期”,這也是行業普遍存在的情況。“
他注意到,市場上如今一些超市中售賣的”凈菜“,生產日期和包裝日期往往標注的是當天,但實際上這些蔬菜的保質期卻要更長,”比如一種菜,可以賣一星期不會壞,但不排除有的超市為了讓菜看上去更新鮮,就把標簽日期標成‘當天’。“
但是,顧振華強調,既然選擇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后銷售,就應該依法對農產品包裝上標注有關信息,且一旦形成了標簽,就不能隨意改變。
此次事件與其說是食品安全問題,不如說是蔬菜改為小包裝售賣后,標簽使用的規范問題。相較于散裝稱重售賣的完全靠經驗,小包裝蔬菜給了消費者更方便、更透明的選擇,仍然是更好的選擇。但是,在重新包裝時就應該保留原有標簽,避免誤導消費者。
該修訂標簽操作標準的不只是盒馬
事實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方便購買使用、干凈整潔的包裝蔬菜,已經越來越多的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相關監管部門,也曾嘗試超市生鮮食品包裝的問題加以規范。
2015年12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發布《超市生鮮食品包裝和標簽標注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在當時被稱為超市賣生鮮的”最嚴新規“,其中就有要求”超市經營者不得將生鮮食品的包裝日期代替生產日期“等規定,但當時有媒體報道,不少超市反映”落實有難度“。
原因是,國內生鮮農產品生產分散,流通體系復雜,絕大多數產品根本無法實現對生產流通信息的記錄。這份征求意見稿隨后只能擱置。
盒馬在回應中表示,公司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門店自查,并在一周內修訂完成更細致的操作標準,如果包裝破損需要重新包,應當保留原標簽。在農產品生產流通體系規范之前,這個做法倒不失為一個暫行的規范,即將能獲知的信息明確展示出來,并在售出或報損之前,禁止更改。
食品溯源:根本解決之道
想要從根源上杜絕”標簽門“事件再度發生,除了依靠企業落實責任,零售商與農場建立直采體系,并合作建設生鮮產品的全流程溯源,有望解決生鮮農產品的這個根本問題。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進步,產業鏈上下游被逐步理順,已出現優質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食品溯源的范例。在上游,生產端將農產品的生長、采摘信息數字化,流通過程通過直采體系減少環節,并對運輸、上架的每個節點進行記錄,最終消費者可以通過掃碼,查看產品全生命周期每一個環節的信息。
這樣,生鮮農產品也可以擁有自己的采摘日期、上市日期,包裝日期不再有任何意義。銷售商的標簽得以規范,而且再怎么更換標簽也無濟于事。
實際上,盒馬自己就一直宣稱,通過農業基地直采,可以實現部分農產品的動態溯源,在盒馬門店也有部分商品可以掃碼查看溯源信息。但是很明顯,它還做不到100%的覆蓋,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