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13:13 瀏覽量:16218 來源:中國食品網
編者按:從成都人南立交出發,沿著中國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濃厚的現代化、國際化氣息撲面而來。這里是成都高新區的核心區域,極具現代藝術感的地標建筑鱗次櫛比,數以萬計的創新創業企業聚集于此,無數創業者在這里上演著創新創業的動人故事。
而30年前,這里還僅僅只是成都南郊的一片農田。
198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駛向第一個10年的重要關口。以建設國家高新區為重要內容的火炬計劃在我國正式實施,成都高新區順時而生。
自誕生之日起,成都高新區就肩負起“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創新與創業結合”的歷史使命,始終與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腳步同頻共振。
從第一批高科技企業入駐激活市場一池春水,到如今各類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搶灘市場,在一片農田里起步的成都高新區,用30年的時間,發展成為西部創新高地,實現了創新創業企業數量從零星幾家到12.8萬戶的飛躍。
過去30年,成都高新區誕生出諸多“第一”:第一家中成藥進軍海外的破冰者——地奧集團;國家級高新區首個股份制企業——成都倍特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國首家綜合航空技術服務業上市公司——海特高新;首家打破國際壟斷超導磁醫學成像技術的企業——奧泰醫療。
30年的時間跨度,筑成30年的創新高度。在中國改革創新的宏偉篇章中,成都高新區留下了自己的時代注腳。這里,已成為創新創業企業扎根的沃土,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加速聚集,政策、載體等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上世紀80年代,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下,科技事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中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浪潮涌起。
當中科院著名等離子物理學家陳春先率先書寫“中關村民營科技第一人”故事序章的時候,在陳春先的家鄉——成都,一顆“創業”的種子在同是中科院研究員的李伯剛心中生根發芽。
1988年,夏季漢城運動會,成都人陳龍燦拿下中國乒乓球隊歷史上第一塊奧運金牌,家鄉為之雀躍。此時,出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李伯剛,已靠著四處借來的50萬元創業經費,在成都高新區創業路26號創辦起地奧集團。
這一舉動,在當時引來不少質疑。“那個年代還不流行‘創業’這個詞,開工廠、辦公司、做生意都叫‘下海’。”盡管如此,在李伯剛看來,“為了讓研究人員的心血走向市場,造福于民,我不怕非議。”
不久后,地奧心血康膠囊問世。2012年,地奧心血康膠囊在荷蘭注冊上市,成為我國成功進入歐盟市場的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治療性藥品。
“不僅地奧從這里走出國門了,過去的田地也慢慢變成了大企業、大集團的聚集區。”李伯剛感嘆成都高新區30年的巨變。
“傳奇”不只在創業路上演。從建區之初的2.5平方公里起步區,到如今“五次擴區”之后的613平方公里,這片區域的創新脈動一直在迸發。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后第一波留學人員回國大潮到來。求賢若渴的成都高新區將目光聚焦在了這群懷揣才情、抱負的海歸身上,開始了最初的人才扶持。
1998年8月,成都高新區在高朋大道5號設立中國成都留學人員創業園。2000年,成都高新區揭牌成立中國成都博士創業園,成為全國首家由人事部與地方政府共建的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園。次年9月,博士創業園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
畢業于悉尼大學植物病理學的黃永是首批入駐創業園的海歸博士之一。2000年6月,在成都高新區留學人員創業園,黃永創立成都特普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將其“讓國人吃上不含農藥的蔬菜瓜果”的夢想安放其中。
和黃永一樣,隨著國家發展巨變而改變人生軌跡的,還有鄒學明。今年59歲的鄒學明,先后趕上了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第一批國家公費留學、大批留學生回國創業這3個歷史節點。
2005年6月,鄒學明從美國回國,在成都高新區創辦奧泰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在他的帶領下,奧泰醫療成功研發出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T超導磁共振醫學成像系統整機。一舉打破國際醫療巨頭在中國30多年的技術、工藝和市場壟斷。
“從選址到項目扶持,成都高新區都給予大力支持。我感到在這片土地上也燃燒著和我一樣的創業熱情。”鄒學明說。
李伯剛、黃永、鄒學明們的到來,不斷引起蝶變效應。“學院派”“海歸派”“蓉歸派”“創客派”人才紛至沓來,國內首款智能掌上超聲設備、全球領先的DNA編碼化合物庫,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地震預警技術,全球首創的3D打印血管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21世紀移動互聯網加速發展,全球創新的磁場愈漸強烈。在成都高新區的“新長征”中,越來越多的草根創業者加入創新創業的隊伍中,奏響時代音符。
新技術浪潮下,來自成都本土創業企業的陣營更是星光璀璨。醫聯、Camera360、咕咚智能運動手環、百詞斬、極米無屏電視、王者榮耀……一系列“高新造”蜚聲海內外。
回顧30年發展歷程,圍繞“人產結合,以人促產”融合發展的思路,成都高新區以不遺余力的政策支持,讓人才資源和創新動力,在613平方公里的熱土上,產生了“引進一個人才、吸引一批團隊、創辦一個企業、興起一個產業”的裂變。
柔性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國內外院士19人,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創辦企業1762家,海外人才離岸基地25個……從“內培”到“外引”再到柔性引才,從高校到城市再到海外攬才,成都高新區實現了從成立初期677份人才檔案到52.5萬人才的“量變”。
奧泰醫療
如今,成都高新區已聚集各類企業12.8萬家,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227家。
創新創業成果遍地開花的背后,是創新載體的不斷拓展。從1990年當時全國面積最大的孵化樓——成都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竣工,到天府新谷獲批為中國第一家國家級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到2005年全國最大的單體軟件園區天府軟件園投用,再到2016年承載了中韓創新創業園的菁蓉匯投入運營……成都高新區已建成各類創新創業孵化載體93家,總面積達430萬平方米,總體規模和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在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者眼中,成都高新區不僅有一個個特色各異的孵化載體,其本身也就是一個不斷優化升級、為創新創業者提供服務的大型孵化器。
2015年,“創客”第一次進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成都高新區謀時而動,相繼出臺全國首個區域雙創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雙創十條”,構建“國際化、專業化、眾創化、集群化”的大孵化體系。
如今,一個貫通創新鏈、融入產業鏈、并對接資本鏈的“成都高新區高新技術服務超市”應運而生。在高新技術服務超市網站上,企業只需像網購一樣下單,便可以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享受到區內其他園區甚至是海外的科技服務。
資金是企業發展路上的“攔路虎”。作為全國首批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地區,為破解高新技術企業輕資產、融資難、融資貴“難題”,成都高新區創新投融資模式募集資金,推動創新創業企業“加速跑”。
從發起國內首支由政府全額出資的創業天使投資基金,到形成以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天使基金、風險投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上市融資等多種方式組合的梯形融資模式,再到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省內推廣、走向全國。成都高新區金融創新與創新創業牢牢相擁、高頻共振,奏響最美和聲。
“在創業最艱難時期,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向極米提供500萬元貸款,解決了燃眉之急。”極米科技CEO鐘波說,極米在2013年落戶成都高新區后,得到租金減免、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支持,這些幫助公司突破發展瓶頸、快速成長壯大。如今,極米科技已成功躋身成都市潛在獨角獸企業名單。
“成都高新區對企業的服務心是很可貴的,始終抱著服務意識在幫助企業成長。”在成都高新區耕耘30年的李伯剛說。
“高新服務”成為“金字招牌”。從“一站式”服務、“矮柜臺服務模式”到“一窗式”政務服務平臺,從“三段式”服務體系到首次啟動項目報建并聯審批,從“僅跑一次”到率先推行“首證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都高新區以建設“審批最簡區、效率最高區、服務最優區”為目標,創新政務服務,激發創新活力。
2018全國雙創周主會場活動在菁蓉匯舉行
現在,在成都高新區,每3分鐘就有一家企業破土而出。
今年10月,一場全國創新創業領域的盛會在成都拉開序幕。2018全國雙創周成都主會場舉辦地菁蓉匯吸引了國內外創業者目光。至此,“北有中關村、南有深圳灣、東有長陽谷、西有菁蓉匯”的全國創新創業區域引領版圖完整構建。
歷經30年發展,成都高新區已成為全國創新創業版圖上最亮的坐標之一,成為成都、四川乃至中國西部與世界創新鏈對話的新舞臺。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區將繼續勇擔國家使命,堅持在“高”和“新”上做好文章,以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為中心建設四大產業功能區,打造高效益創新驅動先行區,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成都高新區創作團隊 記者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