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5 14:33 瀏覽量:28857 來源:新京報網
針對“水產養殖污染水生態環境”的質疑,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今日(2月15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回應,并非所有水產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都會對水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
科學合理養殖可凈化修復水生態環境
于康震坦言,有一些地方水產養殖與水生態環境的關系處理得不是太好,發生水產養殖污染環境的事情,在個別地方還比較嚴重。但水產養殖與水環境污染之間不是一個簡單畫等號的問題,只有出現了不協調,才會帶來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污染只是個別地方才會出現。
他指出,水產養殖從養殖對象上大致可以分為魚、蝦、蟹、貝、藻這幾大類。從養殖方式上有兩類,一是投餌型,二是不投餌型。并不是所有水產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都會對水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事實上,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餌型養殖方式才會對環境有比較大的影響,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相反,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對水生態環境還有凈化修復的作用。”他說。
貝藻養殖每年減排相當于造林50萬公頃
于康震給出了一組數據: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水產養殖排放量以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來計算,占農業排放量的4%。水產養殖污染物大多為氮磷等有機物,主要是造成水域環境的富營養化,對水體的影響總體不是很大。
另外,我國海水養殖中貝藻類以及淡水養殖中的鰱鳙魚等濾食性魚類,都是不投餌型的水產養殖品種。其中,貝藻類占海水養殖總量的83%,濾食性的鰱鳙魚類占淡水養殖總量的25%。這些養殖品種都對環境有著良好的凈化修復作用。
于康震進一步解釋說,很多水生態環境富營養化的地方治理,其中一個選擇就是投放鰱鳙魚。國際上利用湖泊中的魚類控制和改善水質的案例很多,在我國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重點湖泊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都通過投放鰱鳙魚這些濾食性的魚類來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據測算,2016年僅鰱鳙魚養殖一項就可以消除水體中的氮大約37萬噸、磷14萬噸。
中國工程院的一項咨詢研究項目結果顯示,海水貝藻類養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我國海水養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從海水中移出碳30多萬噸,養殖貝類可以移出的碳達到近90萬噸,僅僅貝藻養殖這兩項,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萬噸。我國海水貝藻養殖對減少大氣二氧化碳貢獻巨大,打一個比方,相當于每年造林50萬公頃,生態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