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10:38 瀏覽量:21515 來源:農民日報
統籌兼顧 精準施策 推動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寫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發布之際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全國畜牧總站研究員 時建忠
編者按 5月29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作為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和畜牧法的重要配套文件,《目錄》從科學性、專業性與實踐性多維角度對家養畜禽和野生動物做出了區分,一經發布即引發業界及全社會廣泛關注。根據《目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編制公布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將家養畜禽細化到了“品種級”,為我國畜禽遺傳資源的界定和分類提供了系統支撐,對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為便于讀者深入理解《目錄》的內容、背景和意義,本報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管理部門、企業從業者等多位專家分別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畜禽品種進行系統解讀,相關內容將分兩期刊發,敬請關注。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以下簡稱《目錄》)正式公布,是農業農村部及相關部門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有力舉措。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根據《目錄》,公布細化到品種級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以下簡稱《品種名錄》)?!赌夸洝贰镀贩N名錄》和國家級、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等一系列文件相互銜接,構成了畜禽遺傳資源基本的界定、分類體系,對于貫徹落實畜牧法,規范畜牧業監督管理,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目錄》發布背景——落實《決定》配套畜牧法 推動“畜禽”定義達成共識
畜禽是畜牧生產最基本的要素,畜禽良種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畜牧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畜禽,是指列入依照本法第十一條規定公布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畜禽”;但是,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畜禽”的定義不盡相同,各界對于哪些動物可以界定為畜禽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出臺《目錄》的難度非常大。
大眾對于牛、羊、豬、雞等耳熟能詳,這些“傳統”家養畜禽列入《目錄》不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在于梅花鹿等特種畜禽,它們馴化時間相對較短、表型與野生親緣種之間的差別不像傳統畜禽那樣明顯,是列入《目錄》還是按照野生動物管理,長久未能達成共識。此外,即便是大多數馴化成功的家養畜禽,其原生野生種也在自然界中同時存在,如家豬與野豬、家鴨與野鴨;個別的物種還存在著家養與其野生原種之間的血緣交流。例如,人們有計劃地將野牦牛的血緣引入家養牦牛群體,以增大家養牦牛體型,增強其抗病力與抗逆性,這無疑增加了區分家養畜禽和野生動物的難度。
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明確規定,“凡《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屬于家畜家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規定”,并要求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制定并公布畜禽遺傳資源目錄”。
農業農村部及相關部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密集研究,加快推進,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目錄》的制定公布工作。《目錄》明確了《畜牧法》的適用范圍,從科學性、專業性與實踐性多維角度確定了家養畜禽與野生動物區分的基本原則,明確了“畜禽”的概念,科學界定了畜禽種類和畜禽品種的關系,既充分考慮了當前我國畜牧業生產實際需求,又統籌兼顧了國內外社會、經濟、文化、習俗多元化的要求,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兩大學術突破——明確“畜禽”概念 確定與野生動物區分原則
《目錄》的發布建立在詳盡的資源調查和嚴謹的學術論證基礎之上。我國先后于上世紀80年代、本世紀初組織開展了兩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基本摸清畜禽遺傳資源的家底,掌握了大量的基礎數據和資料,出版了《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在此基礎上,國家畜禽資源委員會組織專家隊伍,調動全國大學、科研單位、畜牧企業的力量,完成了資料收集、意見匯總分析等工作,在學術上取得重大突破,解決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兩大難題,為行政部門決策、《目錄》發布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一是確定了區分家養畜禽與野生動物的基本原則。全球用于畜牧生產的家畜、家禽全部源于自然界的野生動物,是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的結果。人類從距今一萬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對野生動物的馴化,逐漸馴化了馬、牛、羊、雞和豬等。鴨、鵝、兔、駱駝、鴿、火雞、鵪鶉等的馴化始于距今3000年左右,馴化歷史相對較短。
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科技發展,自然界中大部分動物可以在人工環境下馴養,但只有極少數成功馴化為家養畜禽。我們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將研究重點放在表型特征和群體結構上,確定了區分家養畜禽與野生動物的三點基本原則:
首先,家養畜禽經歷了較長的馴化時間,完成了馴養(captive)和馴化(domesti?cate)兩個過程。在馴養階段,人類逐漸了解野生物種的生物學習性,使其能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生存并繁衍。馴化階段,人類根據特定目標對馴養動物進行定向選育,一般要經歷上百年的時間。
其次,家養畜禽的遺傳結構和生物學特性發生顯著變化。主要表現為:克服野性,能與人和平相處;適合群居,能跟從領頭個體或服從人的管理;能克服季節性發情,可以常年繁殖;與其原始野生種相比,表型發生顯著變化,這種變化“肉眼可見”;具有足夠大的種群規模,遺傳性能穩定。
最后,家養畜禽來源于野生動物,但終究是人類活動的產物,還要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其主要生產性能與野生種相比要有顯著提高,經濟性狀突出,根據不同的飼養習慣和選育方向,可為人類提供大量畜產品或服務。
二是明確了“畜禽”的概念。通過制定《目錄》,明確畜禽定義為:經過人類長期馴化和選育而成的家養動物,具有一定群體規模和用于農業生產的品種,種群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衍,為人類提供肉、蛋、奶、毛皮、纖維、藥材等產品,或滿足役用、運動等需要。其內涵在于:
首先,“畜禽”不是生物學概念,而屬于畜牧生產學范疇,并不是所有家養動物都屬于畜禽。家養動物成為畜禽,要有穩定的人工選擇經濟性狀,主要在農牧場(戶)生產,養殖技術相對成熟,價值鏈相對完整。
其次,用于肉、蛋、奶、皮、纖維、藥材等畜產品生產,及役用、運動等用途。用于其他用途的,要綜合考慮人民群眾是否接受、是否符合國際通行做法與慣例。
第三,突出確保人的健康安全,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產業體系和疫病防控體系。要綜合考慮公共衛生安全、生態安全等風險和傳統文化、民族習慣等要素。
最后,畜禽以哺乳綱、鳥綱動物為主,不含兩棲、爬行、昆蟲和腔腸類等動物。
三大突出亮點——應納盡納 界定合理 條理清晰
本次公布的《目錄》,涵蓋傳統畜禽和特種畜禽兩大類33個物種。正式發布前,公開向全社會廣泛征集意見。從反饋的情況看,獲得了學術界、行業和群眾的廣泛認可。《目錄》具有以下三大突出亮點:
《目錄》包括家養畜禽33種,其中既包括了牛、羊、豬、雞等17個傳統畜禽,也涵蓋了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鹿、貂、狐、雉雞等16個特種畜禽,基本實現了家養畜禽應納盡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種畜禽養殖發展迅猛,產業規模過千億,已成為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市場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些貧困地區,特種畜禽養殖成為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將特種畜禽列入《目錄》,有效地解決了交叉管理等問題,其良種繁育、疫病防控等工作有章可循,養殖者的利益也將更有保障。
為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引導人民群眾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目錄》根據是否可以食用,對畜禽進行了區分。水貂、銀狐、北極狐等毛皮動物,以產品利用為主,胴體肉不用于食用。
根據家養畜禽與野生動物界定的基本原則和畜禽的定義,某些在民間具有一定飼養規模的動物未列入《目錄》。例如,黑天鵝、鴻雁等禽類人工馴養時間短,種源需要從野外采集;果子貍、竹鼠等攜帶的病原體背景不清,公共衛生安全風險較大;蛇、蛙及昆蟲等不屬于《畜牧法》管理的家養畜禽(哺乳類和鳥類)范圍,不宜列入畜禽目錄??傊?,通過科學界定,有效防止了通過將野生動物列入《目錄》,進而規避《決定》禁止濫食野生動物的要求。
《目錄》中所列畜禽名稱為動物分類學中的“種”,而不是具體的品種,這種表達方式兼顧了科學性、專業性與實踐性。在生產實踐中,畜禽“種”的類型是相對固定的,而畜禽品種隨著馴化、生產、育種創新不斷增加?!赌夸洝吩诿總€物種后相應細分了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及配套系、引入品種及配套系三個類別,其具體的品種名稱分別收錄于《品種名錄》中,均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審定或認定。
地方品種是指在特定地域、自然經濟條件和居民文化背景下,經歷長期非計劃育種所形成的家養畜禽品種。培育品種是指通過人工選育,主要遺傳性狀具備一致性和穩定性,并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畜禽群體。引入品種是指從國外引進的家養畜禽品種。配套系是指利用不同畜禽品種或種群之間的雜種優勢,用于生產商品群體的品種或種群的特定組合。這三類品種各有所長,互為補充。
隨著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工作的深入,新的地方品種還會被陸續發現;為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提高畜禽生產性能和產品品質,新的培育品種將不斷育成,有時還會從國外引進一些優良品種。這些品種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審定后,以《品種名錄》的形式更新、公布。
屬于昆蟲綱的蜂、蠶沒有列入《目錄》,但是按照《畜牧法》,蜂、蠶的資源保護利用和生產經營,適用《畜牧法》的有關規定,仍由農業農村部門管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將依據《畜牧法》,公布蜂、蠶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全國畜牧總站將以《目錄》發布為契機,充分利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專家的技術力量,為《目錄》貫徹做好技術支撐。
一是組織開展宣傳解讀。開展系列宣傳,組織權威解讀,引導社會各界形成廣泛共識,科學區分可養可用可食畜禽、可養可用不可食家畜等,增強公眾生態保護和公共安全意識,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貫徹落實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建設,做好畜禽良種繁育、飼養管理等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提升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
三是加快自主新品種培育。組織實施新一期的國家畜禽遺傳改良計劃,聚焦市場需求和畜禽種業發展瓶頸,加大原始創新力度,盡快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畜禽良種,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畜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