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1:15 瀏覽量:21162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食品網訊 12月6日上午,以“不忘初心使命 深化改革創新 共治食品安全 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第七屆全國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工作交流會在四川眉山市隆重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趙春江出席并作主題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趙春江
趙春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供應鏈顯得更加重要,按照目前“平站結合”的狀態,大家更關注安全和質量問題,從加工生產到運輸,整個供應鏈物流體系非常長,每個環節都是監管的節點,耗時長,要實現全鏈接監管,必須實現信息無縫傳遞。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突出特點是分散式生產,生產質量安全較難控制。產品種類多、季節性強、質量管控難,具有大規模、跨區域、多渠道、多環節、安全風險高等因素,存在價格彈性大、產品流向不清、監管難度大等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生產環節,農產品認證“證”出多家。同一個產品貼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產品、氣候品質認證產品等標簽,對于消費者來說,不知用哪個標志最合適。二是流通環節,市場仍然是流通的主渠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冷鏈市場的物流運輸有很大管控,難以追根溯源,安全隱患較大。三是農產品、食品監管存在分段式管理與政出多門問題。政府、市場監管、農業農村、商務、衛健委、海關等部門都有參與農產品安全監管,涉及環節多,信息不好暢通。
目前農產品供應鏈的瓶頸與挑戰主要是市場環節流通效率差,存在環境臟、亂、差,信息化程度不夠,傳統市場效率低下等問題。未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瓶頸與挑戰是全程信息不對稱,例如,生產經營主體流程信息如何獲取,人工填報數據真不真?農產品供應鏈全程信息如何無縫銜接,準不準?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如何共享、是否透明,消費者參與程度夠不夠?都是需要思考的一些問題。
趙春江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急需數字技術賦能。主要從信息采集、質量控制和協同溯源三大環節來考慮。信息采集,即儲運、生產、交易等過程信息采集;質量控制,包括智慧農場、智慧冷鏈物流、智慧農產品市場;協同溯源,要優化供應鏈系統,從區塊鏈溯源平臺打造智慧農產品供應鏈。其中,智慧農產品供應鏈上做的技術和探索包括:一是供應鏈信息在線采集技術與設備,目前做了很多相關的便攜式可連續性信息采集的設備,從田間地頭一直到電子稱都做了研究和開發,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系。生產環節、物流環節、交易環節、環節鏈接做了開發設備,比方采集設備、車載物流監控終端,條碼溯源電子稱以及追訴標識轉換設備。二是建立云平臺,云平臺是一個大的監控管理的數據體系,比如農市操作信息管理、窗口管理、物流管理和追溯管理。這個平臺比較大,現在正逐漸成熟,包括冷藏車的管理子系統還有訂單的子系統還有農貿的子系統。三是區塊鏈防偽溯源平臺。監管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通過溯源的手段找主體的責任,可追溯體系是國際公認的安全保證的手段。追溯體系本身不能保證產品質量,是用于追責的,通過溯源,用法律對生產者等主體進行約束。現在區塊鏈有了之后把整個生產加工流通運輸各方面,每個作業環節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信息封裝確保信息安全保密,安全性,然后再傳遞下去,這樣等于建立了基于區塊鏈信息安全的追溯的技術體系。
關于數字技術在產品供應鏈上的應用,趙春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加快農產品智慧供應鏈政策創新。建設智慧農產品供應鏈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將農產品的共性技術、公共軟件、智能設備納入新基建體系里,必須依靠強有力監管的手段。智慧農業、智慧冷鏈、智慧市場、智慧零售、智慧監管、智慧服務、區塊鏈追溯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創新,加速業態融合與互動發展,實現農產品供應鏈人、機、物、信息協同,引導農產品供應鏈向綠色、智能、高效、開放方向發展,推動供應鏈提質增效。二是加強農產品智慧供應鏈技術創新。從生產到加工,將涉及的技術,已清單的形式選出來,完善智慧農產品供應鏈項目建設。三是加快融入全球智慧農產品供應鏈體系,過去是國內自產自銷,現在是外購銷售,比如肉類,非洲豬瘟之后的一段時間,國內豬肉價格一度飆升,而用于飼養生豬的蛋白飼料,大豆也需要進口來滿足,且量很大,自己種,耕地又不能滿足,所以要跟全球進行合作,同時加強安全管控和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