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10:51 瀏覽量:1450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深冬時節,在沂蒙山區山東平邑縣臨澗鎮鞏家村社區一處文化廣場上,縣文化旅游局和臨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志愿者們正忙碌著開展“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演出,表演的節目有傳統魯蒙琴書、京劇名曲、快板三句半和廣場舞等,臺上節目精彩紛呈,臺下群眾不時傳出陣陣喝彩聲。文化廣場上還有一些老年人正在健身,遠處五龍湖水庫在群山中隱約可見,一幅山水相依、人景相融、美輪美奐的農村幸福和諧美麗油畫躍然紙上。
這僅是臨澗鎮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縮影。臨澗鎮地處臨沂、棗莊、濟寧三市交界處,距平邑縣城南30公里處,總面積120平方公里,下轄22個行政村,5.5萬人。臨澗鎮是一個典型山區鎮,自然條件較差,土地貧瘠,貧困人口較多,是省級扶貧重點鄉鎮。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臨澗鄉村振興的華麗蝶變,成為擺在臨澗鄉村發展面前的一道難題。
“五彩黨建”
凝聚組織振興向心力
臨澗鎮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開展“五彩黨建”工作法,堅持以黨建促發展、保民生,實現臨澗鎮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穩定發展。“紅色”先鋒引領,堅持抓班子、強隊伍,全面提升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基層黨組織選優配強“領頭羊”。
“橙色”連心服務,堅持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成果,大力開展“黨建便民”、“黨建愛民”和“黨建育民”工程,高標準建設1處鎮級便民服務大廳和22處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利用每月主題黨日開展愛心幫扶和走訪慰問等活動135次。
“金色”發展致富,整合第一書記、脫貧攻堅等政策資源,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黨支部+企業+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新增扶貧項目6個,帶動全鎮25個插花村集體增收,222戶404人受益。“青色”廉政建設,臨澗鎮從嚴從實從細抓好基層黨建工作,打造一批素質過硬、業務過關的村黨組織帶頭人。同時,注重規范權力運行,開展村“兩委”干部積分量化管理工作,創新推進黨員干部親屬涉權事項公開,開列20項村“兩委”干部責任清單,確保村干部接受群眾監督,將小微權利暴露在陽光之下。
“綠色”成長教育,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健全主題黨日、黨員活動日等制度,為筑牢基層堡壘提供制度保障。持續開展評星授牌活動,評定五星級黨員96名,激活每一個“紅色細胞”,助力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不斷提升。
“櫻桃小鎮”
轉換產業振興新動能
臨澗鎮地處北緯35毅櫻桃黃金種植地帶,是“沂蒙大櫻桃之鄉”,臨澗大櫻桃具有綠色、天然、無污染,山泉水灌溉,個大核小、皮薄汁多,營養價值豐富。
近年來,臨澗鎮堅持搶抓機遇、改革創新,突出在櫻桃產業優化結構、做大做強、品牌興農上下功夫。臨澗鎮按照“1+N”發展思路,做好櫻桃文章,確立“臨澗大櫻桃”這1個重點特色品牌建設項目,引導帶動鞏家村黃金梨、向陽湖沂蒙霜紅桃、黃金莊優質地瓜等多個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最終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據悉,目前臨澗鎮櫻桃總種植面積近萬畝,形成了“百里櫻桃一條線、百萬櫻桃連成片,千畝櫻桃一個園”的產業格局。臨澗鎮已連續6年舉辦臨澗鎮大櫻桃節活動,櫻桃產業逐漸成為臨澗鎮農業經濟增長、農村建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文明實踐
實現文化振興大繁榮
臨澗鎮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高標準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成立了文藝宣傳、醫教衛生等專業志愿者服務隊伍,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使新時代文明新風走入尋常百姓家,豐富了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弘揚時代旋律,唱響文明新風。臨澗鎮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教育,堅持弘揚傳承“沂蒙精神”和傳統文化,用文化感人,以文化育人,不斷激勵全鎮干部群眾努力干事創業、共建美好生活。為增強群眾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臨澗鎮精心制作鎮歌MV《家在美麗山水間》,以歌唱家鄉山美水美喚起群眾對家鄉真情摯愛。同時,臨澗鎮大力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和鄉風文明行動,積極倡導鄉村文明新風,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組織村民民主評議和召開道德講堂等方式,培育鄉村“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牢固守好農村思想文化主陣地。目前,臨澗鎮被評為“省級文明鎮”,全鎮22個村實現“文明村”全覆蓋。
立足文化需要,實現精準點單。臨澗鎮高度重視群眾文化服務工作,根據群眾文化生活需要,制做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菜單,可提供扶貧濟困、理論宣講、技能培訓、科技下鄉、文化演出和傳統文化等個性化服務菜單,各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上級微信點單系統,一鍵實現志愿實踐服務精準下單,滿足農村群眾多樣化文化生活需要。
加大文化建設,實施文化惠民。近年來,臨澗鎮持續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提升鎮村文化基礎設施,開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和工程。先后投資40余萬元,對全鎮群眾文化綜合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升級,場所占地700余平米,擁有高標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室、圖書室、書畫室、棋牌室和健身活動室等,配齊了相應文體活動設備。目前,全鎮共建有群眾文體活動廣場60余處,農家書屋32個,農村大舞臺17個,今年開展“送戲下鄉”等群眾文化演出活動32場次,極大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
鄉村旅游
助推生態振興加速度
近年來,臨澗鎮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按照“一村一韻、一村一景”要求,精心打造1處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馬槽、鞏家村2處美麗鄉村示范區。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成果,臨澗鎮統籌區域規劃,發展鄉村旅游,精心打造“山水臨澗·櫻桃小鎮”旅游品牌,抓好鄉村旅游綜合開發與深度融合,走出一條生態振興發展的新路子,“櫻桃小鎮”每年都接待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堅持規劃先行,推動全域整合。臨澗鎮堅持高站位規劃、大思路布局、差異化運作,立足當前、科學編制《臨澗鎮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將鄉村旅游發展與全鎮總體規劃有機統一起來,打出“組合拳”、奏響“大合唱”,為全鎮旅游發展繪下藍圖。抓點連線成面,盤活旅游資源。臨澗鎮重視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通過抓點、連線、成面,走出一條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特色模式。
抓點,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精心打造山水風光迷人景點和美麗鄉村特色亮點;連線,借助農村“四好公路”和戶戶通工程,全鎮新建改建農村道路、旅游路65.3公里,加快互聯互通,形成鄉村旅游觀光環線和鄉村旅游示范帶;成面,對全鎮景區、村鎮、山巒、河川、農家樂和民宿等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將山水臨澗作為一個旅游大景區精心打造,真正讓臨澗景區“靚”起來、鄉村“串”起來、旅游“活”起來。
抓好示范引領,實現特色發展。按照精心打造、優先發展的理念,臨澗鎮制定“一村、一館、一點、一帶、兩園、一長廊”的旅游發展思路,通過加大投入、重點打造、示范引領,打造獨特魅力山水臨澗新名片。一村,圍繞桃溝村“省級旅游特色村”金字招牌,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和采摘游;一館,建設鎮村兩級民俗博物館,展現臨澗特色文化歷史底蘊;一點,加快大麥灘國家級AA景區建設,實現旅游服務提檔升級;一帶,建設臨澗沿河高效農業觀光旅游帶,修建濱河觀光路,增設觀光苗木、釣魚臺和休閑長亭;兩園,打造余糧店和大麥灘兩處特色大櫻桃精品采摘園;一長廊,依托五龍湖碧水藍天,打造大型沿岸綠色風景長廊。
招賢納士
吹響人才振興集結號
鄉村要振興,關鍵看人氣。臨澗鎮始終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堅持人才“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完善人才招引、交流和服務機制,加大創業扶持力度,發揮人才最大價值。
配強農村干部隊伍。大力實施農村干部“頭雁工程”,把“講政治、能干事、得民心”作為農村基層干部評選任用重要標準,注重從退伍軍人、致富能手中選拔農村干部,目前當選的黨支部書記中,退伍軍人1人,致富帶頭人8人。實施年輕干部“五個一”培養工程,堅持選育并重、管用結合,把年輕干部到農村一線掛職鍛煉作為培養重要途徑,提高年輕干部農村工作能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
開展人才“歸雁工程”。臨澗鎮制定一系列人才激勵扶持政策,用鄉情換真情,為返鄉人才營造良好環境、打通發展渠道、開辟創業空間,真情服務做好各項保障,解決他們后顧之憂。從北京返鄉青年創客牛德平、牛德成兩兄弟,回到家鄉深山中創辦大泉農場,不僅把臨澗優質大櫻桃、山核桃、土雞蛋等土特產品通過網絡賣到全國各地,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還組織當地農民開展致富培訓,轉變生產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實施農村人才培育工程,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設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培養農民“致富帶頭人”“文化帶頭人”和“鄉賢調解員”,組建一支適應時代、充滿活力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市級非遺傳承人王萬昌立足六代傳承中藥炮制技術,帶動當地群眾發展中藥材種植,免費為貧困戶發放丹參苗,帶動一方鄉親共同致富。“文化帶頭人”孫偉、張榮彬,將傳統藝術魯蒙琴書發揚光大,唱響新時代,弘揚正能量,創作了《群防群控抗擊疫情》《移風易俗譜新篇》等一大批具有鄉土氣息、農民愛聽愛看的節目。在社會治理上,臨澗鎮“平臨鄉賢”隊伍發揮明顯作用,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貢獻力量。全鎮依托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組建22支鄉賢隊伍,選配各村德高望重、人緣關系好、善于做群眾工作的鄉賢人士110余人,成立8個品牌鄉賢調解室,共收集各類群眾建議460余條,處理糾紛230余件,排查各類矛盾隱患80余起,真正實現鄉村“小事不出村,化解在萌芽”的目標。
“鄉村振興謀發展,譜寫臨澗新畫卷”。近年來,臨澗鎮鄉村振興成效明顯,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先后獲得“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文明村鎮”、全市信訪工作“三無”鄉鎮、平安臨沂建設先進鄉鎮、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先進單位一等獎、雙招雙引工作先進單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先進單位、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單位等一系列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