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av影片在线播放-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热免费-操操操操操操操操操逼逼-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農牧 > 正文

提升組織力 帶動小農戶 ——廣東多措并舉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2021-01-11 15:18   瀏覽量:22366     來源:農民日報

  在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沙田檸檬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庫房里,一邊是農戶背著一筐筐采收的檸檬趕來交果;另一邊是合作社工作人員緊張地進行果品挑選、農殘檢測、套膜裝箱打包……好一番熱鬧的景象。

  據合作社負責人馮慶宏介紹,最近正是檸檬的收果旺季,每天都能收到超過1萬斤的檸檬果,通過合作社初加工后,每天大約有5000斤檸檬鮮果被運往廣東省內以及江浙等地。為了讓檸檬的價值最大化,合作社還會儲存一部分鮮果用于錯峰銷售以及檸檬茶、檸檬干、檸檬膏等深加工產品開發生產。合作社目前有70多戶成員,前來交果的馮志強就是其中一位。他樂呵呵地說道:“自從加入了合作社,生產有人教技術、產品有人包收購,家里的8畝地一年到頭輕輕松松掙得五六萬塊錢,日子越過越紅火。”

  科技賦能 合作社帶著小農戶一起干

  白云區鐘落潭鎮沙田村一直有著種植檸檬的傳統。以前,一家一戶自己種、自己賣,栽培技術不到位,規格不統一,果品質量得不到保障,經常會受到收購商的挑剔和壓價。

  為了抱團謀發展,村委會主任馮慶宏于2007年牽頭成立了廣州市白云區沙田檸檬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后,檸檬種植戶紛紛加入,通過團結合作,規范化種植,共同面對市場。“我們擁有了話語權,提升了議價能力,底氣更足了,越干越有勁。”馮慶宏驕傲地說。

  “小農戶按照傳統方式種植,不但產出效益低,而且過量施用復合肥還會導致土壤板結,果品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這樣年復一年,就會形成惡性循環。”馮慶宏說,生產端的問題紛紛暴露,如何才能提高沙田檸檬的經濟價值,讓果農獲得更多收益呢?對此,合作社把重心放在了鮮果品質把控上。

  于是,合作社積極向外拓展,努力尋求“外援”。通過與廣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白云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開展科研項目合作,合作社引入了科學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和綠色生態的種植管理技術,并結合生產實踐形成了沙田檸檬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夯實了沙田檸檬博弈市場的硬實力。

  “現在,果農們都嚴格按照合作社推廣的種植技術和生產規程來操作。我們沙田村的檸檬果畝產量已經由原來的3000斤提高到了6000斤,鮮果的優質級均高于同品種的外地種植產品,品牌效應顯著,果農們都嘗到了科學種植的甜頭。”馮慶宏介紹說。

  產業賦能 合作社帶動小農戶一起賺

  年關歲末,在韶關樂昌市九峰鎮綠峰果菜專業合作社的辦公大廳里,人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議論著2020年黃金柰李的收成和市場行情,等著合作社會計一一核算后領取年底分紅。

  黃金柰李是廣東獨有的一種水果。普通柰李經過套袋等特殊技術處理后,兩個多月便可以長成金黃色的柰李。果子因為有外面袋子的保護,很少有蟲害,也接觸不到農藥,所以是真正的無公害食品。其口感爽脆、清甜多汁,一上市就供不應求。

  2020年,黃金柰李的果園收購價達到每斤6元,從事黃金柰李種植的合作社成員收入大增。藍正東是合作社的第一批入社成員,“除了12萬元的賣果子收入外,還從合作社領到了4896元的二次分紅。”藍正東高興得合不攏嘴。

  合作社所在的九峰鎮,昔日是偏遠落后山區,而今已是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水果專業鎮,也是廣東省最大的落葉水果種植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村“兩委”的支持,離不開合作社的助力,離不開“土專家”的鉆研,離不開小農戶的團結……目前,村里80%的村民收入主要來自水果產業,戶均收入達到9.2萬元。

  “合作社堅持‘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理念,為成員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七統一’服務,同時聯合商超、電商打通果品銷售渠道,培育‘九峰山’水果品牌,幫助農民增產又增收。”“土專家”潘國平介紹道。

  據悉,廣東省自2019年開始每年投入10億元,扶持1000個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據統計,2020年全省有489家農民合作社承接了“一村一品”項目,在承接主體中占比接近50%,獲得項目扶持資金4.11億元。合作社已經成為開發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的主力軍。

  服務賦能 合作社攜手小農戶共成長

  農民合作社作為廣大農民群眾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有著天生的助農帶農屬性。但是,合作社帶動農戶、服務農戶的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合作社經營管理是否規范,與成員的利益聯結是否緊密,自身發展活力是否持久。

  為了幫助合作社突破發展壯大過程中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瓶頸,廣東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培育建立了31個縣級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為合作社提供制度建設、運營代辦、市場拓展、農業生產、交流培訓等服務,幫助合作社不斷提升服務成員、帶動農戶的能力和水平。

  “截至2020年12月,服務中心已協助成立合作社134家,財務托管及代理記賬88家,規范化和管理咨詢20家,幫助14家農民合作社申報了省、市、縣級示范社,幫助合作社策劃‘一村一品’‘農業公園’等項目20個以上。”惠州市龍門縣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是31個縣級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里第一批成立并投入運營的,據負責人介紹,服務中心已經成為合作社內強素質、外強能力的重要“外腦”支撐。

  近年來,廣東省堅持把農民合作社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通過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戶組織化程度,帶動小農戶發展,搭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融合的橋梁。截至2020年12月,全省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的合作社達5.2萬家,省級及以上示范社達1921家,入社農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分享到:

上一篇:現代農業發展要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作用
下一篇:農業生產性服務市場規模將達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