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1:06 瀏覽量:2907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記者王磊)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制定印發《遼寧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糧化”,推進糧食生產穩面積、提單產、增產能,鞏固提升糧食供給水平,切實承擔起糧食主產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遼寧全省耕地面積穩定在6902萬畝以上,永久基本農田穩定在5522萬畝以上,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穩定在4600萬畝以上。
方案要求強化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按規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項目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做到“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一般建設項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要進行嚴格的可行性論證,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依法報國務院批準。
方案提出,要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落實到地塊,加大對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支持力度;將農業資金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加快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糧食生產的優勢區、高產區,發揮糧食生產主力軍作用;大力推進專用玉米、優質水稻、優質大豆等優質糧食生產,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多種糧、種好糧;在溫光條件充裕的地區積極發展套種、復種,提高復種指數。
方案要求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在退化耕地、高標準農田等建立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示范區,示范推廣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等新技術,提高科學用藥和施肥水平;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運用保護性耕作、施用有機肥和秸稈還田等措施,改善耕地內在質量,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實現“藏糧于地”。
方案要求采取綜合推進措施,提升糧食產業質量,實施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政策,讓農民種糧有收益、地方產糧不吃虧,保護和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引導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調整糧食品種結構,發展優質新品種,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延長糧食產業鏈條,不斷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同時,加強對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支持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事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經營主體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搭建農戶分散耕地與規模化生產的橋梁,提高糧食生產經營規模效益。積極引導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實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在確保糧食生產水平穩定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糧食質量水平。持續加強糧食優質新品種選育和適用技術推廣,加快推進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加大薄弱環節機械化試驗示范和技術指導,全省玉米、水稻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穩定在85%和90%以上。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和“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統籌謀劃糧食加工能力布局,支持建設糧食產后烘干、加工設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糧食生產經營效益。培育壯大一批糧食產業龍頭企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升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
方案要求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各地區要積極引導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植糧食作物,保障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在一般耕地上種植糧食和棉、油、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在耕地上適度種植非食用農產品,對市場明顯過剩的非食用農產品,要加以引導,防止無序發展。同時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并及時補劃。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得違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設種植和養殖設施,不得違規將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范圍,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
方案強調,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從事良種繁育、糧食加工流通和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等。建立健全工商資本流轉農戶承包地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保障金制度。工商資本流轉農戶承包地按面積實行分級備案。強化租賃農地監測監管,對工商資本違反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大規模流轉耕地不種糧的“非糧化”行為,一經發現堅決依法予以糾正,并立即停止其享受的相關扶持政策。
此外,方案要求嚴格規范永久基本農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禁止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
為確保方案落實,遼寧省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將根據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開展的耕地種糧情況監測評價結果,建立耕地“非糧化”情況通報機制,對耕地種糧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評價;定期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實行信息化、精細化管理。
上一篇:黑龍江狠抓"農資打假保春耕"
下一篇:健康養生需求旺盛 飲品業或迎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