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 11:05 瀏覽量:16244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王 薇
創新是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的不懈動力和源泉。疫情之下,創新之力更加凸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我國食品工業的創新驅動力體現在哪些方面?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近日召開的《2021年度中國食品工業創新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食品產業部主任于學軍對此做出解答。
于學軍談到,疫情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變化,需求模式的差異促進供給模式快速發生適應性改變。在這種背景下,我國食品工業的創新迭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方面,居家的宅經濟催生方便食品、預制食品的快速發展。疫情初期方便面等食品熱銷,之后螺螄粉、自加熱食品、預包裝食品、預制菜肴等新產品不斷上市,蓬勃發展。例如,桂林的螺螄粉風靡大江南北,自加熱食品把人們從廚房中解放出來。當前自加熱食品、預制菜肴品種豐富、口味上乘,已形成新的風口。“實際上,正是食品企業的創新,推動中華美味菜肴工業化,才能讓人們在家里進行簡單的烹飪就可以吃到餐廳的美食、各地的風味食品。”于學軍說。
第二個方面,受疫情影響,公眾對提升健康、增強免疫力更加重視。有資料顯示,人們在健康上的投入比上年增加8—10個百分點,膳食營養搭配,營養均衡,“吃得健康”的理念進一步為消費者認知和接受,營養功能食品得到了大的發展,復合營養素、營養強化食品、膳食纖維食品、功能發酵制品、全谷物食品等食品增長勢頭良好。
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即行業緊緊圍繞貫徹落實健康中國、“三品”行動等加強創新。一是針對特殊人群產品開發,如老年功能食品、嬰幼兒輔食、低血糖生成指數食品、抗疲勞食品、抗缺氧食品等;二是針對“卡脖子”產品技術的開發,如新冠疫苗培養基用高端氨基酸、嬰幼兒乳粉用OPO結構油脂等基礎材料、功能性益生菌等技術產品開發,打破國外壟斷,實現自立自強;三是圍繞“樹立大食物觀”的思想,創新研發植物基食品、細胞培養肉等未來食品,植物基酸奶、人造肉(素肉)等產品不斷上市;四是針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大了在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技術方面的研發推廣,傳統白酒產業智能制造應用成為典型;五是針對共性技術的推廣,如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不斷得到推廣應用,特別是基因工程技術、酶工程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等,結合不同的細分食品行業得到進一步的研發應用。
于學軍認為,這些多方面的創新,將有效推動我國食品產業的技術進步,提升行業的國內外競爭力。
上一篇:中國食品行業 月度十大新聞 (2022年5月)
下一篇:人工合成“糧食”有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