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 14:45 瀏覽量:13985 來源:中國食品報
近年來,我國固體飲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固體飲料“偽裝”成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等特殊食品銷售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固體飲料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于日前正式實施。《公告》提到,固體飲料不得明示、暗示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滿足特定疾病人群的特殊需要等。這意味著,今后固體飲料冒充特殊食品行不通了。
固體飲料需醒目標示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休閑食品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飲品分會秘書長王海寧指出,此次《公告》對固體飲料標簽標識、警示信息、虛假宣稱等作出了精細化規定,大幅提升了對固體飲料行業的監管力度,使消費者能夠更加準確地選購適合自己的產品。
《公告》規定,固體飲料產品名稱不得與已經批準發布的特殊食品名稱相同;應當在產品標簽上醒目標示反映食品真實屬性的專用名稱“固體飲料”,字號不得小于同一展示版面其他文字(包括商標、圖案等所含文字)。
直接提供給消費者的蛋白固體飲料、植物固體飲料、特殊用途固體飲料、風味固體飲料,以及添加可食用菌種的固體飲料最小銷售單元,還應在同一展示版面標示“本產品不能代替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作為警示信息,所占面積不應小于其所在面的20%。警示信息文字應當使用黑體字印刷,并與警示信息區域背景有明顯色差。
《公告》要求,固體飲料標簽、說明書及宣傳資料不得使用文字或者圖案進行明示、暗示或者強調產品適用于未成年人、老人、孕產婦、病人、存在營養風險或營養不良人群等特定人群,不得使用生產工藝、原料名稱等明示、暗示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滿足特定疾病人群的特殊需要等。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公告》重點在于通過標簽標示、警示用語、宣傳語等方面的規定,給固體飲料冒充特殊食品戴上“緊箍咒”。
《公告》發布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于2021年10月下發《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特醫食品“突出特醫食品標示特點和警示用語”。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厲梁秋稱,此舉主要目的在于方便消費者清晰選擇特醫食品,有效區分固體飲料。
在固體飲料市場中,奶粉、蛋白粉、速溶咖啡、速溶茶、奶茶、果粉等類產品占據主要份額,如今大多數固體飲料產品已按照《公告》要求進行了明確標注。
消費者權益有保障
不斷增長的固體飲料市場以及亂象頻發,被業內視為新規出臺的原因。
此前,固體飲料“偽裝”成嬰幼兒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銷售的現象時有發生。2020年,多名孩子在食用一款名為“倍氨敏”的產品后,出現濕疹、體重嚴重下降、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被曝光。隨后,湖南省通報此次事件調查處置情況稱,“倍氨敏”是由湖南唯樂可健康有限公司委托天津市德恒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固體蛋白飲料,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愛嬰坊母嬰店將“倍氨敏”打著特醫食品的旗號進行銷售。此次事件是經銷商為擴大產品銷售,對產品做夸大虛假宣傳特殊功能,涉嫌消費欺詐。
業內人士表示,固體飲料是用食品原輔料、食品添加劑等加工制成的粉末狀、顆粒狀或塊狀,供沖調或沖泡飲用的普通食品。其產品配方、生產工藝、標簽和說明書等不需要產品注冊審批,不能為特殊醫學狀況人群提供營養支持,不能標示適用人群,也不需要在醫生和臨床營養師指導下使用。如果用固體飲料替代特醫食品長期食用,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而特醫食品不僅需要選擇患者適合的品種,必須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單獨食用或與其他食品配合食用。
固體飲料“偽裝”成保健食品,宣稱其具有疾病治療等功能。2019—2020年,張某(已判決)組織李某等人多次在北京市海淀區舉辦活動,對某固體飲品進行虛假宣傳,謊稱可以治療多種疾病,騙取多名老年人信任,并分別以每盒1990元、2490元的價格出售該兩種產品,共計獲利21萬余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李某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1萬元。
北京君都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生命科學與健康醫療法律部主任張文波表示,特殊食品的準入門檻非常高,千萬元投入起步成本,對于很多初創微型企業而言,成本太大,風險太高,進而轉入固體飲料。為擴大銷售,有的企業夸大宣傳,或者虛假宣傳,如果不及時干預,會損害消費者利益。此次新規的出臺實施將會讓市場更加規范化。
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咨詢服務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鶴松提醒,固體飲料只是食品的一種形態,而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等特殊食品都需要注冊或備案后才能上市銷售,消費者一定要認清包裝上是否有相應的注冊和備案的編號,根據自身的保健和特殊營養需求選購相應的產品。
(朱美喬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