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av影片在线播放-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热免费-操操操操操操操操操逼逼-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綜合 > 正文

遼寧食品工業改革開放40年回顧與思

2018-12-29 11:12   瀏覽量:13376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走過40年。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是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動社會實踐。改革是中國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面向世界,擁抱未來。回首40年,滄海桑田、日新月異,我們才知道已經走出多遠,但是走得再遠都不能丟掉初心,忘記來時的路。
 
  抗戰勝利后,遼寧工業包括食品工業分別受到日本戰敗前、蘇聯拆遷以及國民黨戰敗前的破壞,整個工業體系受到嚴重的破壞。1948年11月,沈陽解放,標志著東北全境解放,遼寧食品工業隨即對沒收的官僚資本企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食品工業得到迅速的恢復和較大發展,到1952年,全省食品工業企業達到2470家,工業總產值6.46億元,比1949年增長3.3倍。但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及其他多種原因影響,食品供給仍然緊缺,從1953年糧食計劃供應開始,大量民生商品包括絕大多數食品開始憑票供應或限量供應,比如糧油、啤酒、糖果、豆腐都需要憑票供應。面對重重困難,遼寧食品工業迎難而上,堅持穩步發展,到1978年全省有食品工業企業1073家,產值達24.1億元,是1949年的16倍。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會議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目標,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遼寧食品工業適應市場、參與改革、自我革新,40年,雖歷經風雨、多次起伏,但在大的經濟波動中仍較好地發揮了穩定器作用,作為遼寧發展重要的產業地位更加鞏固。
 
  40年發展回顧:跌宕起伏

  80年代:黃金發展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遼寧食品工業按照“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企業發展活力,食品工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1984年,全省食品工業總產值39.25億元,占全省工業產值的6.8%,特別是啤酒行業發展迅猛,產量占到全國的12.9%。
 
  1984年,大連經濟開發區成立,外資食品企業開始落戶遼寧,農業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帶動了鄉鎮食品企業的發展,食品價格的逐步放開和大量的待業青年促進了個體私營企業的快速發展。這一時期,盡管其它所有制食品企業出現蓬勃發展,但起主導作用的仍是國營食品企業。
 
  八十年代中后期隨著經濟發展過熱、通脹加劇,國家開始治理整頓,國有食品企業技術設備老化、體制機制僵化、競爭力下降等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發展疲態開始顯露,為90年代初的衰退埋下伏筆。而同期其它經濟類型食品企業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盡管如此,1990年全省食品工業總產值達到91億元,接近改革開放前的4倍。
 
  1981年,為推動食品工業發展,國家成立了食品工業協會,遼寧也在同年成立了省級食品工業協會,承擔全省食品工業“統籌、規劃、協調、服務”的行業管理職能,此后的近40年時間里,成為來年食品產業發展的推進統籌機構,為遼寧食品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容忽視、積極有益的貢獻。
 
  90年代:先抑后揚,開啟近二十年的穩步發展
 
  進入90年代,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隨著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市場已由賣方市場悄然轉入了買房市場。而遼寧食品企業,特別是國有食品企業受“雙軌制”影響,市場化改革并不充分、不徹底,經營理念和適應消費需求的能力與發達省份企業相比差距不斷加大,到90年代中期,遼寧地產品在大中城市的市場占有率不到4成,白酒、飲料等不足3成。
 
  1996年,時任省長聞世震在朝陽酒廠調研時第一次提出了要實施“北水南調”“北糧南運”工程,以酒飲料及糧油加工的快速發展帶動全省食品工業的發展,之后又提出了促進食品工業發展的二十四字方針“強化管理、提高質量、培植名牌、開拓市場、穩定發展、樹立形象”,在全省上下掀起了共同推進食品工業發展的高潮,遼寧禾豐牧業、沈陽德氏、遼陽富虹、營口魯冰花等企業都是在這一時期創建并不斷發展壯大起來。到1998年,啤酒白酒、飲料的地產品市場占有率均突破了80%。
 
  此后的十多年里,遼寧食品工業雖經歷了2001年加入WTO,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三聚氰胺等事件的沖擊,但行業整體基本保持震蕩向上的發展態勢。2010年以來,遼寧食品工業連續3年兩位數增長,并在2013年有規模以上食品企業2088戶,主營收入達到創紀錄的5959億元。但在繁榮的背后危機正步步臨近。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央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陸續出臺,都為食品工業的未來發展蒙上一層陰影,特別是在高速發展的幾年中,有關部門及企業瞞報虛報經濟指標現象比較嚴重,更是為日后的快速下降埋下苦果。
 
  新常態的幾年:高速發展模式終結,快速下降后進入蟄伏
 
  從2014年我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期”,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同時受市場需求低迷、結構性產能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等影響,遼寧食品工業發展出現向下拐點,2014年主營收入同比下降6.1%,2015-2017年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降一去一補”等政策,以及營商環境惡化、壓實數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遼寧食品工業呈現持續快速下跌態勢,至2017年底,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數和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降為1062戶、1888.5億元,全國排名也跌至19位。
 
  經過連續幾年的快速下降,過剩行業產能已基本出清,行業短板正在補齊,新發展動能不斷聚集,新業態、新模式有序推進,行業運行企穩復蘇跡象明顯,行業新一輪發展即將拉開大幕。
 
  2005-2017數據:喜憂參半,厚植基礎漸成
 
  遼寧食品工業總體數據看,2005年到2017年,呈現倒三角狀:2005年到2010年,遼寧食品工業趨穩上升;2011年到2016年,數據光鮮轉入負增長態勢,整體低迷;近兩年,逐步探底并趨于穩定,步入上升軌跡。
 
  一是與全國食品工業對比。遼寧食品工業2010年后遇到了嚴峻的形勢,整體呈現下滑趨勢,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也明顯下降,2017年僅為2.2%,對企業未來生存造成了較大壓力。2015-2016年,遼寧食品工業總體運行狀況、運行質量要好于全省工業平均水平,利潤占比權重較大,維持在15%左右;2017年,通過轉結構、供給側改革等方式,大力整合煤鋼鐵行業,利潤呈現快速增長態勢,而在全國行業的位次下移較多,排出前20;2017年利潤總額在遼寧工業比重僅占4.11%,同比2016年下降了11.2個百分點。
 
  二是從細分各行業。農副食品加工業仍占首位,近幾年主要指標(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等)雖然逐階下降,但占比情況大致趨于穩定,2017年細分行業排名前10的行業企業數685戶,占比64.5%,主營業務收入1505.8億元,占比80.0%,利潤總額33.1億元,占比52.2%;2017年,酒飲料精制茶以8.47%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占比(同比去年減少2.82個百分點),貢獻了27.16%的利潤(同比去年增加8.91個百分點),運行質量要優于其他細分行業。
 
  三是與農產品加工業對比。近年來,遼寧工業發展遇到了嚴峻的形勢,遼寧食品工業受全省工業大勢影響,總體運行狀況也處于下滑趨勢,但在農產品工業中貢獻權重仍處于首位,占比雖逐年遞增,但盈利卻有所下降。
 
  四是與區域內其他省對比。 2005-2010年期間,遼寧省與同出東北的黑龍江、吉林相比,食品工業發展均居明顯優勢;近幾年,遼寧食品工業雖低谷爬升,持續走低,但占東三省權重依然較大。
 
  五是省內各市發展情況。從2017年數據來看,主營業務收入合計超過百億的有5個市;戶均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全省平均的有4個市,其中:營口市最高,戶均4.72億元,比全省戶均高2.9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超過全省平均的有7個市,其中:本溪市最高,達到4.57%;規模以上企業戶數占工業比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7個市,錦州、鐵嶺、丹東分占前三位;沈陽、大連兩市規模以上食品企業合計544戶,主營業務收入合計1043.1億元,利潤總額合計28.2億元,分別占全省食品工業的51.2%、35.6%、40.6%。
 
  六是主要產品情況。2005-2017年,啤酒以外的主要產品排名、占比均有所下降,精制食用油、乳制品、白酒全國同行業排名下降較為突出,如:白酒產品從2005年第4名,下滑到25名,占全國比重0.2%,同比2005年下降了7.29個百分點。
 
  七是品牌建設情況。2005-2017年,遼寧食品名牌產品占全省名牌產品比重一直在固定范圍內上下波動,大約占1/4左右,雖然運行低靡,但遼寧推進食品對品牌、品質、品種工作依然十分重視,成效明顯。
 
  40年改革成就:滄桑巨變,碩果累累
 
  食品工業門類齊全。1978年,遼寧食品工業門類還不齊全,大約僅有30個類小行業。截至2017年末,遼寧食品工業基本覆蓋了全部4大類,21個中類,56個小類食品行業。
 
  產品產量充足豐富。到2017年,從可對比的產品看,植物油年產量由1978年的6.02萬噸增長到158.2萬噸,罐頭由3.86萬噸增長到16.33萬噸,啤酒由5.75萬噸增長到219.5萬噸,碳酸飲料由1.0萬噸(1980年)增加到63.78萬噸。另外,冷凍水產品、啤酒、碳酸飲料產量分別位居全國第5、6、8位。
 
  科研實力不斷增強。改革開放前,遼寧省僅有一所高校開設食品專業(1958年大連輕工學院食品科學系成立)。改革開放后,開設食品專業的高校及相關科研院所如雨后春筍相繼建立,1988年沈陽農業大學食品科學系成立,1992年省食品工業研究所、省輕工設計院成立,2004年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到目前全省已有16所高校開設食品類專業,大大增強了全省食品行業的研創能力,同時40年來也為行業培養了數萬名專業人才。截至到2017,遼寧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1個。
 
  技術裝備不斷升級。從改革開放前的手工或半制動化的生產方式轉變為自動化、連續化生產方式,基本擺脫了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像啤酒、乳品、糧油加工等行業采用大型自動化成套設備和先進生產工藝,勞動生產強度大大降低;一些大型骨干企業開始智能化改造,引進無人車間、柔性化生產,使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均大幅提高。
 
  質檢能力有較大提升。對食品安全的認識不斷提升,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具有較強的自檢能力,能夠開展標準內絕大多數項目的檢測,而像乳品、啤酒、白酒等行業,不論是檢驗設備還是人員配備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基本能夠開展全項檢測。一些企業的檢測能力通過了國外檢測水平測試,被評定為國家認可實驗室。
 
  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從2002年沈陽農業高新區成立開始,各市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品工業產業園區,目前全省已有產值10億元以上的園區13個,其中沈陽農高區、大連(莊河)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已形成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態勢,產業規模超500億元。
 
  40年改革思考:砥礪奮進,經驗寶貴
 
  總結過去是為了創造美好的明天。今天,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節點上,回顧遼寧食品工業40年所走過的不平凡的歷程,有激動也有淚水,有榮耀也有失落,抓住過機遇實現了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也走過彎路,錯失了歷史發展機遇。可以說,遼寧食品工業的發展,因新中國而始,因改革開放而成體系,更得益于改革開放全面深入推進步入不斷壯大和強勢發展的軌道。
 
  40年的起伏凸顯出的問題:快速下降后逐步筑底企穩,但回升基礎不穩;成本持續增長、效益水平較低,勞動生產率不高、管理相對落后;龍頭企業數量少、牽動力不強,產業規模較大、但有效供給不足;主要產品產量下降較快,部分產品達到近年來的低值;營銷模式落后,有影響力的品牌較少,地產品市占率較低,多為中低端產品。
 
  40年歷程的因素思考:觀念落后,還沒有與時俱進、充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的思維自覺和意識;地區發展不平衡,資源稟賦優勢沒能有效突顯,沒能形成產業優勢,更缺少形成品牌優勢;產業鏈條不完整、延伸差,產業結構固化、不合理,產品結構缺少縱深、創新活力弱;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成果不多、落地轉化效率低,內生動力對行業驅動力度不高。
 
  40年發展得到的經驗和教訓證明:對食品工業發展的認識和重視是關鍵;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基礎;創新驅動是動力源泉;良好的營商環境和“親、清”的政商關系是重要前提;質量安全、誠實守信是生命線。
 
  十九大以來,我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遼寧食品工業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之以恒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面推進“三品”戰略為重點,積極培育行業發展新動能,努力推動行業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以遼寧食品產業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基礎、遼寧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有習近平總書記對遼寧振興的批示指示精神指引,按照遼寧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確定的發展思路,在遼寧推動民營企業發展系列措施的激勵下,有理由堅信,隨著新發展理念的深入實施、營商環境的根本好轉、新動能的不斷聚集,在不遠的將來遼寧食品工業一定會重振雄風、再創輝煌,不斷發揮其在促進經濟發展、遼寧全面振興中的支柱作用。

分享到:

上一篇:安徽岳西縣專項整治學校食堂食品安全隱患
下一篇:五指山多部門聯合督查元旦春節節前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