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 09:04 瀏覽量:12386 來源:中國食品網
——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4月在京啟幕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給了中國乳業一記重創,也給了中國食品安全一記重創,全球目光一瞬間聚焦到中國,聚焦到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從那年開始,中國的社會各界對于“食品安全”一詞都表現出了高度緊張,中國政府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10年來,從“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到嚴格落實“四個最嚴”,再到“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中國的食品安全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信息,2017年我國食品總體平均抽檢合格率為97.6%,比2016年和2015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抽檢結果顯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持續穩中向好。
10年來,當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時,老百姓對于食品的需求已不僅僅停留在“安全”的層面,而更多聚焦到“營養與健康”。作為關系百姓健康的重要因素,食品無疑將承擔起新時代下的“新使命”。
鑒于此,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主辦的“國際食品安全大會”正式更名為“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順應新時代的要求,實現了會議主題從關注食品安全到安全與健康并重的自然過渡。2018年4月17-20日,第九屆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將在北京召開,屆時來自全球的500余位專家及企業代表將共同見證中國食品安全的“十年變遷”,共同聚焦新時代下中國食品產業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同時本屆會議又增添了一些 “新”內容。
新起點 中國乳業的“十年變遷”
2008年震動全國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國內近30萬名兒童深受其害,三鹿奶粉企業瞬間倒閉,消費者對中國乳業的信心亦遭受重創,中國乳業成為“眾矢之的”,國內乳品工業年平均增長率從20.60%瞬間下滑至1.13%。自那時起,從國外背奶也從“個體現象”發展為“群體現象”,大批國外奶粉企業涌入中國,中國本土企業在面臨“信任危機”的同時不得不應對市場緊縮的挑戰。
自那時起,中國政府重典治亂,始終保持嚴懲重處嬰幼兒配方乳粉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成績斐然。2017年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為99.5%,比2016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嬰幼兒配方乳粉中的“三聚氰胺”連續9年“零”檢出。自那時起,中國乳業痛定思痛,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不斷增強企業安全意識,規范生產,創新發展。完善乳品追溯制度,打通產品安全信息通道;增加產品科技投入,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10年來,中國乳業的發展情況如何?國際上如何看待和評價中國食品安全10年來發生的改變和取得的進步?中國食品產業未來應該在哪些方面努力?在本次會議上,主辦方將邀請國際知名專家代表與國內企業代表一道共話中國乳業的“十年變遷”,尋找下一個10年的新起點。
新趨勢 從關注食品安全到安全與健康并重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給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找準了定位,設定了目標,并賦予了新的責任。正如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在第八屆國際食品安全大會開幕式上所言,對于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而言,糧食安全是基礎,食品安全是保障,食品的健康與營養才是終極目標。反觀國外亦是如此。國外雜志《營養洞察》的一份消費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國外消費者對于食品的關注已從安全轉移到給身體所帶來的營養與健康益處。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Frans W.H. Kampers教授 和Louise O.Fresco教授共同主編的《食品轉變2030》一書,就深刻地詮釋了未來食品如何實現滿足全球消費者的可持續、可信任、高質量的轉變。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家也一直在這一方面做出努力,“食物只有進入人體才能算是食物。在體外,食物只是一種材料、特殊的材料或者說是可食用的材料。只有在進入人體后,食物才體現出它的3個基本功能,即提供能量、提供營養和提供愉悅。”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陳建設教授說:“過去的食品科學研究大多是采用材料學的方法對食物本身的材料進行研究,很少有將其與食物受體——人結合起來的。”
為此,本次會議邀請了Frans W.H. Kampers教授和陳建設教授,以及來自國際食品科技聯盟、新西蘭梅西大學和相關企業代表,共同在營養健康產業論壇上進行學術界新觀點以及產業界新行動的探討。
新觀點 緊扣國際食品安全研究前沿課題與新技術應用
細菌耐藥,已經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可能使人類再次面臨感染性疾病的危險。世界各國正在逐步加強對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管理,從而緩解微生物耐藥性的問題。1986年,瑞典要求畜禽飼料中全面禁用將抗生素作為促生長物質;2000年,丹麥也要求畜禽飼料中全面禁用抗生素;2006年,歐盟全面禁止用于促進動物生長的抗生素;2014年,美國FDA計劃3年內禁止牲畜飼料使用預防性抗生素;2016年,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4部委聯合發布《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并設置6大目標和9大措施。作為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將就食品中微生物耐藥性的問題進行大會報告,新西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新西蘭食品安全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Nigel French教授也將就細菌耐藥的相關研究進行分享。
近來,一個新的概念——區塊鏈(Blockchain)受到了空前關注。作為在全球范圍內炙手可熱的新技術,頻頻與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等一同出現,且影響范圍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那么,究竟什么是區塊鏈技術?它又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尤其是區塊鏈在食品產業中有哪些應用?本次會議將邀請專家與企業代表進行重點解讀,共同解開區塊鏈的神秘面紗。
此外,備受我國食品企業關注的衛生工程與設計的新理念也將在專題研討會上進行分享。研討會將實現從理念傳導到技術服務的轉變,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國外專家同國內企業進行面對面溝通,針對企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解答和技術支持。
新需求 借鑒國際經驗服務我國食品安全工作新要求
非法添加與食品摻假的問題近年來得到了相關科研機構的高度重視,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吳永寧研究員表示,因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國內外在經濟利益驅動造假方面有不同的特征。在發達國家,非法添加的行為相對較少,出現更多的是食品欺詐,比如以馬肉冒充牛肉。而到了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還在發生著用工業酒精兌酒的造假行為。因此還需要在食品真實性技術、食品溯源技術、食品鏈脆弱性評估技術、食品摻假鑒別與管理技術等方面提升水平,逐步與國際接軌。
本次會議圍繞食品真實性評價技術分別設置了兩個專題論壇,邀請吳永寧研究員和英國女王大學代校長Chris Elliot教授,原歐盟食品安全局局長、愛爾蘭都柏林大學Patrick Wall教授,荷蘭食品安全所、瓦赫寧根大學Saski Ruth Rikit教授,挪威漁業與食品研究院Martin Danahar博士以及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共同深度研討相關議題。
同時,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擬在大會期間成立食品真實性技術分會,通過“產學研”和“上下游聯動”整合全球科技資源,加快推動食品真實性與溯源技術研究,推動中國食品產業實現質量強國的轉型升級。另外,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科技和標準司的支持下,會議期間還將設立食品補充檢驗方法技術論壇,針對在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涉及的標準檢驗方法的完善工作進行介紹,并邀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領導與國外相關監管機構的專家進行經驗分享。中國食品網
食品檢測方法體系的不斷完善對于進一步提升我國食品整體檢測能力以及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食品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對于食品檢測技術國際化也提出了更為現實的要求,而我國的食品檢測方法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新要求。鑒于此,本次會議將邀請AOAC INTERNATIONAL現任主席DeAnn L. Benesh等國際檢測方法領域的知名專家,就國際檢測方法體系對中國的借鑒作用以及如何加速標準與國際方法融合等問題進行討論。中國食品網
新挑戰 網絡餐飲監管與新媒體時代的食品科普
我國外賣送餐平臺正在快速發展。據有關機構調查,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互聯網第三方餐飲外賣市場用戶規模已達2.75億人;交易規模突破千億元,達到1151.6億元。網絡餐飲是“互聯網+”形勢下誕生的新興業態,在其快速發展的同時,必然面臨從生存到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其中食品安全是決定其生存質量的最大挑戰。為了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2017年11月10日發布了《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面對諸多挑戰,網絡餐飲平臺如何擔負起主體責任,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對網絡餐飲進行有效監管?經營商家如何查找網絡餐飲加工環節風險點,制定相應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措施?消費者如何提升自我保護意識?本次大會將在網絡餐飲監管專題上進行重點討論。中國食品網
同時,如何了解新媒體時代網絡食品安全謠言的傳播特點與規律,尋找與消費者當前生活相契合的食品安全科普傳播方式,是當下食品科普工作面臨的又一新挑戰。當深奧的科學知識轉化成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后,如何以老百姓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是未來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本次大會將圍繞這一話題,聯合科普專家以及騰訊、網絡傳播媒體等平臺進行系統分析與解讀。中國食品網
回顧歷史,總結當下,展望未來,中國的食品安全經歷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過程。讓我們4月相聚北京,共同總結中國食品安全的“十年變遷”,迎接下一個10年的輝煌。中國食品網(陳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