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8 16:26 瀏覽量:10826 來源:金融時報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了2018年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總體情況。其中,引起市場關注的是,在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農村地區提供的網絡支付業務中,移動支付業務占比已由2017年的“絕對優勢”提升到“絕對主導”。
央行數據顯示,2018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農村地區提供網絡支付業務共計2898.02億筆、金額76.99萬億元,分別增長104.4%、71.11%。其中,互聯網支付149.18億筆、金額2.57萬億元,分別增長21.56%、22.57%;移動支付2748.83億筆、金額74.42萬億元,分別增長112.25%、73.48%,占網絡支付份額分別為94.85%、96.66%。
從2016年起,央行在全國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之外,開始單獨公布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情況。從連續3年的相關數據比較中可以發現,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互聯網和手機使用率的顯著增長,為農村地區移動支付以及電子商務業務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和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傳統金融機構在支付方式上的不斷創新以及更多支付服務機構的進入,正讓農村支付市場競爭格局呈現出新的變化。
記者注意到,在2016年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總體情況中,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開通數雖然增長較快,但僅有手機銀行交易繼續增長且十分迅速,網上銀行交易未見增長,電話銀行交易出現明顯下降。并且,當年公布的數據中,僅有銀行機構而沒有非銀行機構。
2017年農村地區支付業務數據披露中,開始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農村地區提供的網絡支付業務和電商業務給予具體說明,其中,互聯網支付122.73億筆、金額2.1萬億元;移動支付1295.09億筆、金額42.9萬億元,從中可以看出,移動支付業務占絕對優勢。僅僅一年以后,移動支付增速和占比就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同時,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整體增速也超過一倍。
相比之下,2017年銀行機構的電子銀行支付出現明顯分化,手機銀行高速增長,網銀支付持平,電話銀行支付業務明顯萎縮。而到了2018年,手機銀行支付增速也開始放緩,電話銀行支付業務繼續萎縮,網銀支付基本持平。數據表明,截至2018年末,手機銀行開通數累計6.70億戶,增長29.64%;發生手機銀行支付業務筆數93.87億筆、金額52.21萬億元,分別增長3.04%、34.26%。農村地區網上銀行開通數累計6.12億戶,增長15.29%;2018年發生網銀支付業務筆數102.08億筆,小幅增長,金額147.46萬億元,小幅下降。電話銀行開通數累計2.08億戶,增長9.57%;發生電話銀行支付業務筆數8081.11萬筆、金額925.19億元,分別下降17.44%、23.83%。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盡管從絕對額來看,銀行在網絡支付和移動支付方面仍占據優勢,但在交易筆數上,非銀行支付機構占據著領先地位。同時,無論是銀行機構還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移動支付增長勢頭都強于網絡支付。另外從增幅來看,無論是在交易金額還是在交易筆數上,非銀行支付機構都要明顯快于商業銀行,體現在移動支付上增長更加迅猛。
過去3年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的發展情況,也與近年來我國支付行業整體發展走向非常吻合。根據此前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8)》,我國移動支付業務規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互聯網支付業務規模增速放緩或出現下降,移動支付業務的比重大幅提升,對互聯網支付業務產生了顯著的替代效應。
很明顯,移動支付的興起,填補了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領域,擴寬了普惠金融覆蓋領域。相較于城市來說,農村地區借助移動支付,可以更有效地突破傳統普惠金融對銀行物理網點的依賴,在落后和偏遠地區,這一優勢體現得更為明顯。
對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而言,移動支付的高增長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異軍突起,正在對其客戶結構、業務經營產生深刻影響。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電子化水平整體處于劣勢,產品功能相對單一,需要同時面對其他實力強大的銀行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雙重壓力;另一方面,移動技術本身特點進一步動搖其傳統線下網點優勢和銀行卡支付地位,導致農村地區眾多傳統產業對銀行支付服務的依賴度大幅下降。隨著支付主體多元化,大中型銀行業務不斷向農村下沉,農村金融競爭將日益加大,從而對農村金融機構市場份額形成較大沖擊。傳統的人員、網點、客戶優勢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從目前農村地區銀行機構與非銀行支付機構電子商務開展情況,或許可以看出端倪。201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為農村地區電子商務共提供收款服務4.95億筆、金額5783.43億元,分別增長7.68%、4.34%。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農村地區網絡商戶提供收款5.32億筆、金額2626.31億元,分別增長92.53%、46.58%。非銀行支付平臺在線下不斷發力,逐漸形成線上線下支付一體化閉環,其業務廣度和深度得到有效延伸。
面對移動支付以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夾擊,農村金融機構必須積極應對,加快線上渠道的建設和完善,同時對傳統物理網點加以優化布局和轉型,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渠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