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9 12:06 瀏覽量:2109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記者周巖)為了讓消費者更多地了解食物營養科研工作,激發公眾對食物營養健康研究的興趣,近日,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統一部署,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食物營養所”)圍繞“營養改變品質,健康提升生活”理念,在北京舉辦了2019年科普開放日活動。
此次活動以“如何認識農產品的營養價值”為主題,面向大中小學學生、社區居民及農民等社會群體,重點設計了一系列小朋友自己動手實踐的互動項目。如品嘗不同甜度的農產品,并在工作人員指導下用糖度計進行糖度測定;觀察紫土豆在蒸煮過程中的變化,體驗花青素的水溶性及耐熱性;觀察不同加熱溫度下雞蛋的變化等。
除此之外,活動還設計了特色農產品現場展示品鑒環節,如藜麥、黑豬肉、ω-3雞蛋等,由食物營養所的專家講解這些特色農產品的品質特征及營養價值,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向參觀人員普及了對食物營養的認知,提供了既專業又有趣的實踐體驗機會。
一名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家長張女士的陪同下參加了此次開放日活動。張女士告訴記者,雖然學校也設置了科學課,但孩子從沒見到過國家一線科研人員的工作環境,參加這類活動,不但能讓孩子了解更多食物營養方面的相關知識,還能讓他們對國家科研發展產生敬畏之心。
王瑤瑤是中國農科院在讀研究生,她平常在食物營養所分析研究室進行科研學習。活動期間,她負責用顯微鏡放大培養皿中的西瓜提取液,向小朋友們介紹西瓜暴露在常溫環境下菌落總數的變化情況。她說:“很多家長都不注意將沒吃完的西瓜進行密封冷藏,然而西瓜在常溫環境下暴露半小時,菌落總數就會發生變化。讓孩子和家長通過顯微鏡直觀地看到菌落數量,有利于他們形成食物營養與安全的健康意識。”
食物營養所分析研究室副主任朱大洲介紹,此次活動是中國農科院舉辦的首屆農科開放日活動,隸屬中國農科院的31家研究所在全國范圍內同步開展,活動每年舉辦一次。他表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家庭的希望,食物營養與他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科普開放日活動有助于讓孩子正確認識食材的營養價值,培養食物營養搭配意識,養成合理飲食習慣。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對家庭和社會都負有健康責任。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對此,朱大洲表示,健康知識普及行動離不開食物營養健康教育,食物營養健康教育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期待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或平臺,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上一篇:農產品流通70年: 從肩挑背扛、提籃叫賣到網上批發
下一篇:中國釀 世界香——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全新形象片亮相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