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5 09:20 瀏覽量:2210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年來,京城悄然興起了一股奇特的非遺煮酒風。這項源自云南紅河哈尼梯田的非遺煮酒文化體驗系統,由一套寶葫蘆形狀的紫銅煮酒器和預包裝酒醅(已發酵充分的純糧)組成。其形式具體而言,就是將煮酒器和酒醅同時提供給用戶,由用戶親手將酒醅(一次一罐)倒入煮酒器中,現場蒸煮20分鐘,即可蒸餾出1斤左右純糧原漿,出爐即飲。其體驗過程頗有一種古代“圍爐煮酒”的感覺和氛圍。
遮努是什么?這要從居住在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地區的云南紅河哈尼人說起。
哈尼人是古羌族后裔,原本居住在青藏高原。根據哈尼族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記載,哈尼人先后經歷了7次大規模遷徙。其中,第一次遷徙是從“遠古的虎尼虎那高山”到“什雖湖”(均分布在今青藏高原青海境內),并在“什雖湖”時期完成從狩獵生涯向農耕文明的轉折。“什雖湖”時期有兩位族人女性頭領被載入史詩,其中一位為“遮努”姑娘。她從山上摘來草籽,種出米糧,又用五谷釀出美酒。此后,美酒成了哈尼人離不開的“伙伴”。
哈尼族傳承了最為完整的燜鍋酒的相關技藝。燜鍋酒的工藝流程與傳統白酒工藝基本一致,但其燜酒、草本入曲和飲用方式獨樹一幟。
“燜酒”為燜鍋酒的最后一道加工環節,傳統燜酒裝置由土灶、鐵鍋、木甄子、土制接酒罐、倒錐形底的特制紫銅冷卻鍋組成。燜酒時,先將鐵鍋放置于土灶上并加入蒸餾水,再把木甄子放在鐵鍋上,木甄子內放置接酒罐,罐口用一只碗倒蓋,向甄子內倒入發酵好的酒醅,平整酒醅后將蓋碗取出,將銅鍋放置于木甄子上并加入冷水,土灶內點柴火開始煮酒蒸餾,一般需數小時,冷卻水需反復更換。完成后取下銅鍋,取出接酒土罐,熱騰騰的美酒即已在罐內蕩漾,等待人們飲用。這種超高溫反復循環燜蒸、一次性甄內取酒的蒸餾方法,其原理古樸簡單,操作簡便,卻能在蒸餾過程中自動凈化去除甲醇、雜醇等有害物質。
資料顯示,傳統燜鍋酒采用自制的草本植物配方土曲,該土曲以哈尼梯田千年原始稻種——紅米為主原料,配以野茴香、甘草、鉆地風等幾十味當地天然草本植物土法制作而成。其獨到之處是制成的燜鍋酒幾乎沒有苦味或中草藥味,在充分萃取草本植物精華的同時,又不會掩蓋純糧原漿的原始美味。
燜鍋酒通常在各類聚會、慶典活動中現煮現飲,無須陳放。此外,傳統燜鍋酒多以谷物、麥子、青稞等為酒醅原料,所釀原漿具有綿柔甘甜、不易醉、醒酒快、醉飲次日不難受等突出優點,男女皆宜,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近代以來,燜鍋酒走入后繼無人的境地,其工藝、配方等瀕臨失傳。“2014年,在啟動遮努煮酒研發之初,我們幾乎訪遍了云南省所有原本有燜鍋酒的地區村落,但發現絕大部分地區早已失傳。只在哈尼燜鍋酒的故鄉——云南紅河縣垤瑪鄉極偏僻的幾個村落,找到個別哈尼族高齡老人尚掌握一定的傳統技藝,但整體工藝流程、草本配方等均已殘缺不全。最終,我們通過大量的搜尋、訪問及整理工作,結合為期數年的反復測試,才逐步復原了其原始工藝。”遮努煮酒創始人海中南說。
經過“搶救性”整理后,燜鍋酒于2017年成功申報云南省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目前正在申報云南省省級非遺。
上一篇:泉水精靈——尼姆產區的獨特風土
下一篇:歐德羅酒莊攜手挖酒網發布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