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09:08 瀏覽量:10607 來源:農民日報
資料圖
作物、畜禽、水產和農業微生物等農業種質資源是攜帶農業生物遺傳信息的載體,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值。既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種、培育的新品種,也包括植物的果實、根、莖、葉、組織和動物的胚胎、精液、血液、細胞等遺傳材料。我們生產上的優良品種都源于優異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收集保存農業種質資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自然界物種、品種滅絕或發生重大災難時,可以從種質庫中重新獲取戰略儲備,并維護生物多樣性;二是在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獲得知識產權、育種水平持續提高與產業發展過程中,可以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同時,還可以通過信息網絡、田間展示等多種方式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益服務。概而言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具有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長期性等顯著特點。
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成效顯著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成效顯著。
在作物種質資源方面,我國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確立了“廣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積極創新、充分利用”的基本原則,建立了以長期庫為核心、復份庫與10座中期庫和43個種質圃為支撐、206個原生境保護區(點)為補充、種質資源信息網絡為基礎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先后開展了三次全國性農作物種質資源征集及調查收集,目前,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正在進行中,今年可完成31個省(區、市)的全面啟動。系統研制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性狀描述規范和數據質量控制規范,基本實現了農作物種質資源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全程質量控制,保存作物資源總量達到51萬余份,位居世界第二位。開展了大規模的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工作,對30%以上的庫存資源進行了抗病蟲、抗逆和品質特性評價,并率先開展了種質資源的表型與基因型規模化精準鑒定研究,篩選出一批高產、優質和抗逆性強的種質資源。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水稻、棉花、蕓薹屬作物、桃、柑橘、蘋果、枇杷等農作物的起源、馴化、傳播等進行了分析,獲得了一些新認識。建立了規模化創制遺傳穩定、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新種質的技術體系,在國際上率先獲得了小麥與新麥草屬、冰草屬和旱麥草屬間雜種及其創新種質,并首次育成攜帶冰草屬P基因組優異基因的“普冰系列”小麥新品種,實現了種質資源為產業整體健康發展提供核心親本材料的目標。構建了種質資源展示和共享平臺。據不完全統計,年均分發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8.1萬份次,年均信息共享服務30萬人次,有力支撐了新品種選育和推廣;支撐在Nature、Science、Cell等刊物上發表一批重要論文,支撐一批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三大獎,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畜禽種質資源方面,我國先后開展了兩次全國性大規模的畜禽種質資源普查,鑒定、收集了560多個畜禽地方品種,挽救了矮腳雞等288個瀕危、重要的地方資源,建立了199個國家級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形成了場區庫相結合的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國家基因庫保存10多個畜種、330多個品種遺傳材料82萬多份,位居世界第二,并突破了多項遺傳材料冷凍保存技術,成功恢復了延邊牛等一批瀕危或滅絕地方資源。超過50%的地方資源得到初步產業化開發,培育了一批突破性高繁、優質和抗逆的畜禽新品種配套系;為畜禽種業創新和基礎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水產種質資源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起,先后開展四次大規模的水產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基本查明我國分布有魚類3685種、蝦蟹類2351種、貝類3914種、藻類7002種、棘皮動物245種、兩棲類250種的種質資源。建立了非原生境與原生境保護相結合的保護框架,非原生境保護體系由31個遺傳育種中心、84家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820家地方級水產原良種場和35家種質資源保存分中心組成;原生境保護體系主體為覆蓋全國29個省(區、市)的535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400多種水產生物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關鍵棲息場地提供了保護。同時,保存了大量重要水產養殖種類的細胞、組織和活體等實物資源,為開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和品種選育打下了基礎。鯉、鯽、草魚、蝦、貝類等功能基因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生長、品質、抗病、抗逆、性別等重要性狀鑒定研究進展顯著,應用全基因組選擇育成“蓬萊紅2號”櫛孔扇貝新品種,使水產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研究走在國際前列。
在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以綜合型的國家級專業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藏機構—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為主體,以根瘤菌、乳酸菌、芽孢桿菌、菌根菌、厭氧菌、農藥降解、食用菌等特色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為互補支撐的種質資源保護框架體系。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各類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16872株,由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牽頭、聯合國內各領域國家級菌種保藏中心組建的國家菌種資源庫庫藏資源總量達23萬余株,備份320余萬份,其中可對外共享數量達15萬余株,分屬于2484個屬,13373個種,資源擁有量位居全球微生物資源保藏機構首位。菌種庫平均每年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部門、軍事國防部門、個人等用戶提供5萬余株次的菌種實物共享服務以及1萬余項次的技術服務,服務用戶近萬家次,支撐了我國生物產業的發展和生物科研的進步。
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形勢嚴峻而緊迫
成績有目共睹、來之不易。但還應清醒認識到,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依然不是種質資源強國,尤其是近年來,受內外部環境變化的疊加影響,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仍面臨著嚴峻挑戰。
一是特有種質資源喪失現象十分嚴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加快,地方品種和野生種生存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保護難度不斷加大。據統計,中國1443種內陸魚類中,已滅絕3種、區域滅絕1種、極危65種、瀕危101種、易危129種、近危101種。農業微生物資源尚未開展全國性的、系統持續的資源調查工作,微生物遺傳資源量、物種多樣性以及資源變化狀況等基礎資料匱乏,家底不清,實施搶救性收集保護迫在眉睫。
二是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設施不完善、容量不足。部分畜禽、水產遺傳資源還沒有建立保種場、保護區,缺乏區域性種質庫和復份庫,現有保存體系存在較大的系統性風險;微生物資源至今尚未建立綜合性長期備份庫設施。加快健全保護設施設備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三是種質資源表型鑒定與深度挖掘的前瞻性、針對性、精準性不強。專業化、智能化和標準化儀器設備缺乏,不利于種質資源的鑒定和評價,影響新品種的選育與改良進度,地方品種資源產業化開發利用滯后,產品種類單一,市場競爭力弱。如農作物種質資源開展精準鑒定和全基因組水平深度鑒定的僅占10%左右。迫切需要建立全國統籌、分工協作的農業種質資源鑒定評價體系,系統開展種質資源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評價。
四是缺乏科學的農業種質資源績效考核和人才評價機制,隊伍不穩,高水平人才匱乏。現行科研考核機制、科研成果轉化分配機制不健全、不完善,降低了科研工作者交流與共享種質資源的意愿,保護種質資源工作積極性不高。
加快形成種質資源大保護強利用的新格局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系統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政策舉措,是國家政策層面的頂層設計,對建成系統完整、科學高效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顯著提升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施鄉村振興具有戰略意義。為了全面貫徹落實《意見》,加快構建并形成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建議如下。
第一,全面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并進一步健全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基礎設施體系。認真做好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以及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等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并建設農業種質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中心以及覆蓋長期庫、中期庫、種質圃、原生境保護點(區)、保種場、保護區等有機銜接、相互配套的保護設施與信息網絡系統,實現資源與信息互聯互通和交流共享。
第二,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建立農業種質資源登記標準規范,健全工作機制,實行國家和省兩級登記,將國家、地方、企業、個人所掌握的種質資源納入國家統一管理體系,對于登記的種質資源依法依規予以保護;推進創新種質及其相關技術納入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平臺與掛牌交易,提高資源共享利用效率,充分調動種質資源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三,建立合理的農業種質資源績效考核和人才評價機制。對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貢獻突出的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予以重點支持;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建立符合不同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特點的人才梯隊,完善首席專家、責任專家、崗位專家及其團隊有機統一的運行機制,為人才成長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第四,建立中央地方財政與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將種質資源的工作經費、研究經費、運轉經費、人員經費等落到實處,形成中央、地方、社會三方面互相支持、相互聯系、相互協同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第五,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加強與物種起源中心、資源豐富國家和地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國際研究機構等,開展廣泛的農業種質資源交流與合作,實現種質資源保存數量和遺傳多樣性的同步提升。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農業種質資源事業在改革開放中取得顯著成就,使中國成為有國際影響的種質資源大國。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各級領導支持下,一定能在2035年率先實現種質資源強國的目標,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