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 10:50 瀏覽量:2386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吉林省梨樹縣大力開展“三農”領域重點工作,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推動糧食產業由大轉強 糧食產業是梨樹縣最大的優勢農業,產量常年保持在20億公斤階段性水平,截至2019年底,梨樹縣已經實現了“十五連豐”。未來將在“大”的基礎上,繼續優化糧食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持續抓好6.67萬公頃綠色玉米原料基地、2萬公頃綠色水稻產業示范區建設,全面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推動梨樹縣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
推動畜牧產業規模發展 梨樹縣是全省畜牧業生產大縣,全縣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70.8萬頭、15.2萬頭、15.1萬只和565.4萬只,但目前全縣近4萬養殖戶中,規模養殖場僅有228戶,存在規模養殖率較低、受市場影響大、養殖成本高、產業鏈不夠長等問題和短板。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對規模養殖場的政策扶持力度,放寬規模養殖場用地、環保等相關審批手續,全力推動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推動棚膜產業持續壯大 在棚膜經濟發展上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進一步完善市場價格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區域性標準化瓜菜批發市場及倉儲運輸、冷鏈物流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縣棚膜經濟產業化發展步伐。
推動加工產業上下銜接 進一步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著力拉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特別是在吉浙對口合作的農產品加工業項目的引進和布局上,將重點打造梨樹經濟開發區的“吉浙對口合作產業園區”“大健康產業園區”和遼河墾區的“農畜產品加工園區”,推動梨樹縣在原料基地建設、農產品初加工、企業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等方面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前伸后延、上下游銜接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全面提高農產品轉化率和附加值。
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梨樹縣現有耕地面積23.3萬公頃,其中,高標準農田10.1萬公頃,占比不高,而且部分高標準農田建設時間過長,農田水利設施老舊,農村道路建設不夠完善。未來將繼續加大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村道路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動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格局,全面保障全縣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完善保護性耕作推廣體系 梨樹縣從2007年就開始研究探索保護性耕作模式,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創造了保護性耕作模式的“梨樹模式”,目前在全縣已經推廣到近13.3萬公頃。在下步工作中,將積極為梨樹縣保護性耕作推廣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盡快完善全省推廣的統一標準,持續加大對全縣保護性耕作推廣和農機具研發、配備方面的資金投入,把梨樹縣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保護性耕作整縣推進試點縣。另外,還要繼續提升“梨樹黑土地論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將梨樹縣的這塊金字招牌擦亮。
全面提高綜合機械化率 近年來,梨樹縣圍繞推進“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持續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布局,全縣綜合機械化率已經達到了93%以上,在全省位居前列。但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也存在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合作社和種糧大戶購買大型農機具資金不足、缺少專業技術人才等因素的制約。將通過加大對農機專業合作社補貼力度,拓寬購買農機具融資渠道,繼續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項目等一系列措施,增加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的農機具裝備能力,全面提高全縣農業機械化率。
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 進一步完善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相關政策,在政策補貼上剔除“僵尸”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鼓勵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土地互換、土地入股等形式,擴大經營規模,引導土地經營權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推進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
嚴格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 結合實際探索建立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體制機制,明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方向、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完善管理考核機制,對運作規范、績效優良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適當給予表彰鼓勵,發揮示范引導作用,推動合作社規范化發展。
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瓶頸 積極協調涉農金融部門,根據合作社的經營特點,通過自有資產抵押或成員聯保等形式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為種植業和養殖業提供無息、貼息、低息、減息等優惠貸款,為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