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2 16:37 瀏覽量:2752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營商環境優化工程——
推動三項指標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營商環境是城市核心競爭力,哪里營商環境更好,人才就往哪走、資金就往哪流、項目就在哪建。
市場監管部門作為營商環境建設的主力軍,將以國家、省、市營商環境評價為契機,以評促改、以評促建,加力推動“開辦企業”、“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市場監管”三項指標進入全國先進行列;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企業名稱、住所登記管理改革,深化“證照分離”、“證照聯辦”等系列改革,降低“準入準營”門檻;優化行政審批服務,強化“群眾視角”、“一件事閉環”等惠民利企思維,運用“業務+制度+技術”融合方式,推動電子證照、審批標準化等改革,推行企業“套餐式”注銷服務模式。
市場秩序維護工程——
統籌推進“春雷行動2021”
維護市場秩序是市場監管部門的基本職責,也是看家本領,是保障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必然要求。
我市將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強化新制定政策審查,健全投訴舉報處理回應機制,探索第三方評估和交叉互評,對市場主體反映比較強烈、違反公平競爭審查標準較多的行業和區域實施重點抽查;加強民生領域、重點行業的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完善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消費分析評價機制,不斷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潛力釋放;統籌推進“春雷行動2021”暨冷鏈物流防控、農村假冒偽劣食品、“長江禁捕、打非斷鏈”、“雙打”等重點專項行動,鞏固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
市場安全堅守工程——
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力保障大運會
今年,有效防范化解市場監管領域安全風險尤為重要。我市將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全力保障大運會為重點,做實進口冷鏈食品、網絡食品經營、“互聯網+明廚亮灶”、重大活動食品安全保障、藥品網絡交易、電梯等安全監管工作,全面提升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
質量強市戰略深化工程——
從產品競爭、價格競爭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轉變
質量強市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我市將構建“大質量”工作格局,完善質量創新動力、示范激勵、促進提升、安全保障和督查考核機制,著力提升質量水平,激發質量創新活力,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理念相適應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體系;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持續推進產品、工程、服務、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滿意度,推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助力企業從產品競爭、價格競爭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轉變。
知識產權保護工程——
激發創新活力
創新是引領城市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我市將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綜合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效能,激發創新活力。
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加強協同配合,加快建設中國(成都)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增強知識產權綜合管理和系統保護能力;激勵知識產權創造,完善知識產權獎勵政策,實現激勵政策對商標、專利、版權、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多領域廣覆蓋,加大商標品牌建設和品牌機構培育力度,強化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充分發揮成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作用,促進高價值專利成果落地轉化,加快實現產品化、產業化。
執法增效工程——
執法全過程按步驟辦理
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是城市經濟管理的重要環節。我市將進一步厘清市、區(市)縣市場監管部門執法事權,優化協作機制,探索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科學、高效、集約、透明的市縣兩級執法體系;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優化細化行政執法制度,用標準、規范相對固定執法流程,讓證據收集、上傳、存儲、運用、鎖定等執法全過程按步驟辦理;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督,建立健全常態化執法監督制度,著力開展以案件評查、案件通報、專項檢查等為主要方式的執法監督。
科技賦能工程——
實現市場監管業務系統的深度融合
堅持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市場監管的各方面,探索協同高效、智能融合的智慧監管新模式。
我市將加快推進市場監管融合系統建設,打造成都市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和統一業務平臺,加快實現市場監管業務系統的深度融合;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市場監管重點領域布局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國家冷鏈物流產業計量中心、中藥材質量監測評價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市場監管科技項目建設,努力構建產學研結合、功能完備、相互銜接的市場監管科技創新體系。
基層建設強化工程——
以“基層和群眾滿不滿意”作為標準
基層既是市場監管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市場監管改革創新的源頭活水。
我市將聚焦基層關切的難點問題和矛盾,建立常態化的意見收集、回應、解決和評價機制,以“基層和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評價檢驗解決基層問題的唯一標準,切實把回應基層反映困難的解決措施落實到位;聚焦營商環境、自貿試驗區、產業功能區、行政審批、事中事后監管等重點領域,充分吸收、宣傳和推廣基層改革創新經驗,樹立各領域的改革標桿,凝聚全系統抓改革、促發展的強化合力。
區域協作工程——
讓企業群眾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堅持謀事一盤棋、干事一股勁、成事一條心,發揮成都市場監管力量,全力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實施。
我市將積極爭取獲得總局對“藥品審查評價分中心和醫療器械審批審查分中心”等重點項目支持,借國家戰略的東風讓事業發展受益;在川渝市場監管一體化合作機制框架下,深化成渝雙城市場監管合作,建立健全市場服務共優、質量發展共促、安全風險共治、監管執法聯動和消費者權益協同保護機制;加快推進成德眉資市場監管同城化發展,完善多方或雙方、跨業務或單業務等長效合作機制,項目化、清單化推動商事制度改革、知識產權保護、監管執法等領域合作事項落實,讓企業群眾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監管機制創新工程——
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當前,全市市場監管系統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亟需創新監管機制,發揮信用在市場競爭中的基礎作用,實現由“人管”向“市場管”、“制度管”、“機器管”轉變。
我市將強化規劃引領,更加注重研究把握市場監管規律,高水平編制《成都市“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加快構建更加定型、更有效能的現代化市場監管體系;強化信息公示和信用承諾,牢固樹立“公示即監管”理念,在市場監管業務領域推行市場主體信用承諾制,將信用承諾的履約踐諾情況作為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依據;統籌政府、企業、行業、社會等各方資源力量,努力構建“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市場監管多元共治新格局。
新聞鏈接——
“十三五”工作回顧
緊緊圍繞“改革”大考 致力服務開放發展
“放管服”改革縱深推進,在全國首創社會企業全生命周期政策體系;證照分離、智能審批、一網通辦、簡易注銷等改革舉措相繼落地,實現“四十三證合一”,市場活力不斷釋放。全市市場主體超290萬戶、較“十二五”末期增長1.3倍,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二;新經濟企業突破45萬戶,新經濟總量指數位居全國第二。
緊緊圍繞“安全”大局 致力服務安全發展
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鐵腕打假、重拳治亂、雷霆除患。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體系、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市場準入、行政監管、執法整治、技術支撐監管鏈條全面貫通,現代化手段更加豐富有效,為城市更加美好、市民安居樂業筑起了安全“屏障”。
緊緊圍繞“質量”大關 致力服務品質發展
以質量強市建設為統攬,健全質量工作機制、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質量工作考核,著力筑牢以質量、標準、品牌為核心的城市競爭新優勢,助推經濟社會邁向質量時代。中國質量獎實現“零的突破”,國檢中心總數躍居副省級城市第二,計量檢定校準能力、標準化工作成績位居全省前列,成都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
緊緊圍繞“創新”大潮 致力服務創新發展
全市有效發明專利累計達5萬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2件。有效注冊商標總量達61.5萬件,商標受理窗口申請總量位居全國第一。中國專利金獎、銀獎較“十二五”末期分別增長100%和131%。地理標志產品、商標達83件,保持副省級城市領跑地位。
緊緊圍繞“法治”大勢 致力服務規范發展
圍繞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要素市場,不斷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緊跟市場趨勢抓監管、抓整治、抓服務,網絡交易、廣告、價格等領域行業亂象得到有效治理,市場秩序更加公平、市場競爭更加充分、市場活動更加規范,為城市能級全方位提升、治理體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質全方位提高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