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 11:28 瀏覽量:21164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韓松妍 王京臣
當前,全球約4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根據最近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我國已有超過50%的成年人和20%的學齡兒童超重或肥胖。肥胖增加多種慢性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健康和經濟負擔,嚴重阻礙人口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日前,以“肥胖預防,你我共行動”為主題的2022年“世界肥胖日”中國高峰論壇線上視頻會議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營養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指導,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西安交通大學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主辦,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華預防醫學會行為健康分會協辦。來自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肥胖聯盟、國家衛健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營養學會以及高校和醫院等機構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論壇。與會專家指出,肥胖已經成為全球和我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全社會積極應對,每個人都應采取行動。
動員科技界、產業界積極參與到肥胖防控工作中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介紹,目前中國居民營養狀況和體格雖明顯改善,但隨著居民生活方式改變,身體活動水平顯著下降,超重肥胖及膳食相關慢性病問題日趨嚴重。丁鋼強認為,膳食不平衡是慢性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特別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地區膳食結構亟待改善,孕婦、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營養問題仍需特別關注,食物浪費問題嚴重,居民營養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危險因素監測室主任王麗敏補充說,研究發現,高BMI歸因死亡和疾病負擔還在上升;超重與肥胖持續增長,但近10年增長幅度放緩;農村女性、城市地區男性的超重與肥胖率持續增長,防控問題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提出,全民必須行動起來,遏制肥胖超重的發生和發展。號召營養科技工作者在肥胖控制方面加強研究,并積極參與到科學普及中來,為全民營養健康和肥胖預防控制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撐。動員產業界進行健康轉型,特別是在減少油、鹽、糖的攝入方面對食品制造業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證全民能夠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擁抱智慧新生活,在健康中國的建設上,貢獻營養科技人才的力量。
丁鋼強建議,開展肥胖超重預防工作,還需以循證為依據,更新膳食指導性文件;以問題為導向,提出精準化營養指導措施;以慢病預防為目標,全方位引導健康生活方式;以營養導向為指征,構建新型食物生產加工消費模式;以營養人才隊伍建設為舉措,推動健康中國行動。
構建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肥胖防控機制
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500萬人死于肥胖引起的后果,超重和肥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主要障礙之一。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超重肥胖導致的醫療費用將占總醫療費用的21.5%。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Gauden Galea指出,肥胖防控不能僅依靠個人責任來采取健康的飲食選擇和有規律的身體活動,必須在社會層面努力建設支持性的環境和社區,幫助人們選擇健康的飲食。例如,對糖、甜食和飲料征稅。
世界衛生組織營養與食品安全司司長Francesco Branca表示,希望各國政府在以下5個方面采取行動:一是食物系統中的早期干預,二是可獲得和負擔得起的健康食品,三是社會保護計劃,四是環境變化和促進體育活動,五是健康素養和教育。
業內人士建議,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機制要進一步落實到位,多點觸發、綜合防控的措施要加強。對此,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食品營養處處長徐嬌介紹,我國肥胖防控策略將從政府、社會和家庭三方面入手。具體來說,一是強化政府責任,加強部門協同。加強營養健康教育,塑造營養健康支持性環境,推進食物供給側改革。二是強化社會責任,加強社會共治。建設營養健康文化,提供健康管理工具,提供營養診療服務,建立激勵型措施機制。三是強化家庭和個人責任,增強健康行為意識。增強營養健康意識和理念,養成健康行為方式,進行自我健康管理。
據了解,下一步,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將會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打造的綜合試驗區針對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開展食育教育;會同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開展健康+肥胖防控城市的試點;對營養健康食堂、營養健康學校、營養健康餐廳等進行科學評價并排序;全面推廣開展營養指導員培訓考核;印發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探索描繪鹽、油和肥胖率各省分級評價地圖并屬地應用。
論壇上還發布了《中國肥胖防控行動建議15條》(以下簡稱《行動建議》)。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主委、西安交通大學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長王友發介紹,發布《行動建議》旨在增進社會各界對肥胖問題的關注,共同采取行動來控制肥胖,同時促進健康中國建設。
《行動建議》提出,一是動員全社會參與,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二是創建健康支持性環境,促進全民合理膳食;三是營造全民健身氛圍,加強身體活動;四是關注重點人群,開展全生命周期肥胖防治;五是優化健康體重管理,完善肥胖防控服務體系。《行動建議》倡導動員全社會關注肥胖問題,改善致肥胖環境,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重視全生命周期肥胖防控,加強及規范化肥胖診治,貢獻健康中國建設,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據悉,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還指導舉辦了其他系列活動,包括公眾教育、學術交流和推廣、社區服務等,并發動分會委員和全國同行因地制宜,積極開展線上線下相關活動。系列活動不僅為肥胖防控宣教提供了平臺,也為社會各界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機會,為我國肥胖防控工作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中國肥胖防控行動建議15條
1、明確各方責任,倡導支持健康生活方式,全社會參與肥胖防治行動。各級政府、機構均應出臺肥胖防控支持性政策,加大政策倡導力度。建立多部門跨領域的肥胖防控合作機制,由政府主導,醫療衛生機構、學校、各類工作場所、媒體、產業界、研究機構、家庭和個人共同參與,推動多部門跨領域行動。
2、加強公眾健康教育,普及健康體重相關知識,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利用學校、企事業單位、社區和媒體加強對兒童、成人居民、專業機構工作人員及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對肥胖危害、影響因素及防治措施的知曉程度。
3、吃動兩平衡,定期監測體重及腰圍,保持健康體重。利用創新科普宣傳方式,促進居民增強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體重管理的知識技能。
4、完善政策體系,創建健康食物消費環境。推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含糖飲料采取有效的稅收政策,強化食物營銷管理,禁止不科學、不健康的食品廣告,全面推行營養標簽制度,提升健康食品的可及性。
5、改善膳食結構,養成科學飲食行為。保證食物多樣化,營養素攝入充足。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和新鮮水果消費,增加豆類及其制品、低脂奶類及其制品、水產品類攝入。減少煎、炸等烹調方式,控制油、鹽、糖攝入。少喝含糖飲料,減少外出就餐。食不過量,達到能量平衡。
6、完善公共體育設施,營造全民健身氛圍。加強社區、學校、工作場所等的健身場所建設和利用率,增加健身步道、騎行道、體育公園和多功能運動場地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圍。
7、增加日常身體活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減少久坐行為。倡導各年齡段人群天天運動,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每天1萬步,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或高等強度有氧運動和戶外活動等。減少靜態行為,特別是屏幕前的持續久坐行為。
8、關注生命早期1000天,促進生命早期膳食營養和身體活動。加強對孕前和孕期健康指導,改善準父母的健康飲食和身體活動,避免接觸煙草、酒精、麻醉品和有毒物質。促進孕前及孕期維持適宜體重。規范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壓的診斷和管理,早發現早治療。提供支持母乳喂養的環境和政策,鼓勵6個月純母乳喂養,適時適量添加輔食。定期評價嬰幼兒生長發育狀況。
9、促進兒童青少年的膳食營養和身體活動。開設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兒童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保障幼兒園和學校健康食物和安全飲用水的供給,避免提供高糖、高鹽和高脂等食物。積極引導兒童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保持充足規律的睡眠時間。做好兒童青少年體重和生長發育監測。關注肥胖兒童的心理健康。
10、促進老年人群膳食營養和身體活動。維持能量攝入與消耗的平衡,以優質蛋白質為主,避免脂肪過量攝入,葷素合理搭配,維持健康體重。選擇適宜強度的運動方式,多做戶外活動,堅持每天進行適量身體活動。
11、規范肥胖綜合診治,提供個性化服務。制定適用于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肥胖診療技術指南,鼓勵醫院開展肥胖危險因素篩查與干預,規范營養、運動、藥物和手術治療,加強精神-心理支持,實現精準化治療。
12、將肥胖防治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將體重管理和肥胖防控作為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工作職能,使臨床治療、社區干預及自我體重管理有效銜接。將肥胖的評估和干預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容,并配備專門人員提供體重管理服務。
13、建立和完善全生命周期體重管理監測體系。結合智慧醫療、可穿戴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全生命周期體重管理的監測評估,完善肥胖篩查、預警、干預流程及服務實施體系。
14、加強肥胖防控人才培養,擴大專業服務隊伍。完善肥胖防控人才培養體系,培育建設專業人才隊伍,為醫護人員、中小學和幼兒教師提供繼續教育培訓,幫助提升肥胖防控能力。
15、加強相關科學研究與國際交流。大力支持推動跨學科、多層面、依托新科技和大數據的肥胖防控系統研究,加強肥胖環境危險因素及防治有效實施措施的研究,推動肥胖監測、管理及評價體系包括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開展基于幼兒園、學校、工作場所、公共場所等的干預行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