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4 11:53 瀏覽量:11187 來源:中國食品報
受疫情沖擊、資本炒作以及極端天氣等諸多因素影響,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全球糧食價格持續高漲,人們對糧價未來走勢本已十分擔憂,再加之近期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疊加,導致全球糧食供應大幅度減少,糧食及化肥、農藥價格全線飆升,給已在高位震蕩的國際糧價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發布警告,在全球氣候變化、區域沖突、疫情持續的多重打擊下,2022年3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創下歷史新高,38個國家的4400萬人正在饑荒邊緣徘徊。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再度引發關注。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是否會爆發?我國會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嗎?面臨疫情與地緣危機下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我國應當如何應對?
多重因素疊加,國際糧價仍有可能繼續走高
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分析,糧食系統內部諸多要素相互關聯的特性,使糧食安全面臨的風險更加復雜,每一種風險都可能嚴重破壞系統,而這些風險的組合則可能威脅到全球糧食安全。食物價格飆升、收入減少等多重風險疊加將導致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更加嚴重,影響到幾乎每個國家。
2021年起,全球食物價格尤其是糧食價格顯著上升,達到自2012年以來的年度最高平均值。4月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稱,3月份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159.3,高于2月份向上修正后的141.4,全球食品價格創新高。
樊勝根認為,本輪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分為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供給方面,地緣政治沖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農業投入成本高等,導致全球糧食供給緊張。在需求方面,能源價格飆升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生物燃料的強勁需求,是近期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此外,利率下降、貨幣政策寬松、大宗商品投機交易活躍、美元貶值等宏觀經濟因素加劇了國際糧食價格的飆升。這些因素疊加形成了糧食危機的“超級風暴”。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世界糧食價格同比上漲20.7%,創歷史新高。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近期除了糧食,全球飼料原料價格也維持高位運行。其中,尿素價格在過去12個月中上漲了3倍多。
國際谷物理事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主要小麥出口地的小麥期末庫存創下9年來的最低點。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表示,俄烏局勢導致兩國糧食生產供應鏈和物流中斷,再加上一些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出口限制,對全球食品生產和供應構成重大挑戰。屈冬玉說,全球約50個國家和地區高度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供應,包括非洲、亞洲等地一些最不發達國家或低收入國家。一些歐洲和中亞國家超過50%的化肥供應依賴俄羅斯,其供應短缺可能延續到明年。
“未來國際糧價的走勢取決于地緣沖突的進展情況、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的調整變化以及全球糧食市場的供需平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表示,若地緣沖突短期內得不到緩和或控制,全球糧價還會在市場預期推動下繼續走高。“總之,目前不確定性太多,國際糧價已在高位震蕩,未來仍有可能繼續走高。”張建平說。
“我們已經處于糧食價格高漲的微妙局面。因此,對全球糧食體系的任何沖擊,如減少國際市場的糧食供應量,都會帶來價格上升的壓力,尤其會對低收入的糧食進口國和弱勢群體產生不利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學家莫妮卡·托托娃(Monika Tothova)說,展望2022/2023年度銷售季節的長期前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模擬結果表明,出口短缺只能通過替代產地得到部分補償,因為許多產地提高產量和發貨量的能力可能受到高生產投入成本和作物之間競爭的限制。令人擔憂的是,由此產生的供應缺口可能將全球的糧食和飼料價格推高8%—22%。如果沖突使原油價格保持在高位、兩國減少全球糧食出口的時間延長至2022/2023年度之后的季節,即使替代生產國為應對更高的價格而擴大其產量,全球谷物和葵花籽市場仍將存在相當大的供應缺口,這將使糧食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基準水平。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現在糧價炒作成分較多,價格虛高。6月份以后,虛高的價格可能會降下來。
目前,多國出臺了措施保障糧食安全。如埃及、土耳其等國政府已經出臺一攬子措施,旨在幫助民眾應對快速上漲的食品價格。歐洲委員會發布聲明說,糧食價格上漲也可能使歐洲低收入家庭難以獲得糧食供應。歐盟委員會3月23日決定臨時允許農戶使用多達400萬公頃的休耕地種植糧食或牧草,歐盟還將撥款5億歐元,幫助受到俄烏沖突影響的農業生產者。同時,多國也在積極布局,從根本上保障本國糧食安全。阿聯酋2021年開始啟動“食品技術谷”項目,旨在開發和使用現代技術增加糧食產量。
對此,樊勝根提出,需要采取一些舉措來避免出現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在全球層面,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呼吁各國不要采取貿易出口限制的方法,保持全世界糧食貿易的暢通,讓糧食能夠運出去,使各國糧食能夠互通有無。當前,全世界糧食貿易供需基本平衡,但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對世界糧食市場的沖擊是很大的。近段時間以來,多國限制出口、相互制裁,就引發了市場擔憂。
樊勝根建議,限制生物質能源生產對糧食市場的沖擊。世界燃料市場和糧食市場之間的關聯增加是最重要的結構性變化之一,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漲高以后,生物質能源的生產就會擴大,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漲幅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生物燃料所導致的。因此,呼吁各國采取立法或是其他政治措施,斬斷生物燃料的生產和能源價格之間的關系。用糧食制造生物燃料危害環境、浪費能源,最終將給全球糧食供應帶來災難性的結果。國際社會應采取共同的措施辦法來限制生物質能源的生產,把糧食留給人類。
“國際社會還應采取各種各樣的糧食援助措施,針對糧食儲備厚度不足的國家和人員進行保障,包括以現金轉移支付為主要內容的現金援助等。”樊勝根談到,在國家層面,現在大部分國家都開始春耕,各國要拿出支持的辦法,無論是財政支持或者政策支持,讓春耕春播能夠正常進行,甚至比以前還要多一些。特別是非洲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更應該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支持,讓今年上半年的糧食有好的收成。此外,全世界糧食市場的生產、價格、庫存等信息都應當要盡量暢通透明,避免出現搶購、擠兌、不理性囤積糧食的情況。
緊抓糧食安全,上漲對中國影響比較有限
多位業內專家認為,國際糧價上漲對我國不會帶來實質性影響,這與我國近年來緊抓糧食安全生產等戰略息息相關。
樊勝根分析,我國當前人口數量為14.1億,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1.37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了470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滿足人們日常的營養需求。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消費比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17%—18%的水平,特別是兩大口糧——小麥和稻谷庫存大體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表示,受疫情、地緣政治沖突影響,近期國內小麥、大豆、玉米等價格有所波動調整,但從整體看,中國糧食價格在可控空間,不同品種、不同區域的糧食價格并非大起大落,而是此消彼長的狀態。但也要關注到,當前中國整個資源型農產品(主要依靠耕地生產的農作物)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去年,中國糧食進口量達到歷史高點的1.62億噸,其中最大宗的是大豆。算上大豆,中國糧食的對外依存率已達到19%;肉類對外依存度也達到9%。
“全球糧價上漲對中國影響比較有限。”張建平說,中國目前堅定地實施18億畝耕地紅線和牢牢地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的政策,在主糧方面,特別是小麥、玉米、大米等自給程度非常高。這再次印證了中國在糧食和農業問題上所堅持的基本政策是非常正確的。
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兩個核心問題。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2022年“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可以說,只有穩住國內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這個基本盤,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戰略安全。
面對國際糧價高企和糧食供應可能短缺的危機,中國早已未雨綢繆,并將從容應對危機。
“未來我們仍會把農業作為重中之重,堅守兩條紅線。同時,也會加快種子種業的科技投入,加快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和集約化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的發展效率來保障糧食安全。”張建平說。
由于受地緣政治沖突、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等多重風險因素交織疊加影響,今年我國糧食價格可能整體會有所上漲。
李國祥分析指出,近幾年我國種糧成本在不斷提高,農民種糧收益較低,有的甚至虧損,糧價需要合理回歸。他建議,下一步仍要把國內糧食生產抓好,同時要適當做好價格調控,發揮好預期引導。此外,還要加強輿論引導,嚴厲打擊哄抬物價行為。
樊勝根表示,當前應當特別關注小農和低收入家庭等弱勢群體,并采取措施確保他們的生計不受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而從長遠來看,重要的是轉向更具可持續性和彈性的糧食系統,以應對突然和持續的糧食價格上漲,并抵消其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建議繼續加大對農田和畜牧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推進農業技術研究,應對氣候沖擊,加強農業食品風險管理平臺,為農民提供農業信貸、災害保險等金融支持。此外,還需要通過加強與主要糧食生產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伙伴關系,豐富進口來源地,優化國內供給結構及重點糧食和食品進口結構,讓居民膳食更健康。
張紅宇表示,當前疫情還在持續、全球經濟動蕩、外部環境趨于復雜,中國應堅持“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觀,中國資源解決中國問題,中國供給解決中國需求問題。具體可從六方面做文章:
一是資源。聚焦耕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潛力。18億畝耕地紅線要實至名歸,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實施鹽堿地改造。
二是制度。堅持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土地“三權分置”要進一步付諸實踐。
三是科技。要以玉米和大豆的單產為突破口,通過生物技術推動種業振興,提高大豆自給率,保證玉米穩產高產。推動裝備技術、農業機械發展,發展農業綠色技術。
四是政策。要讓種糧農民有合理收益,給農民補貼,價格政策要彌補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給農民造成的損失,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推動農業保險創新。
五是經營方式。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推動糧食生產規模化、區域化、集約化。
六是貿易格局。無論國際如何風云變幻,中國要堅持對外開放,與時俱進改革貿易方式,培養全球領軍的農業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韓松妍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