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5 08:53 瀏覽量:11971 來源:食品網
近段時間,仁懷醬酒產區新聞不少。“國二號”出臺被送上熱搜,產區項目擴能持續,領導密集調研開會抓醬酒產業,關停淘汰“小散亂”持續推進,生態環保查漏補缺...前不久的仁懷醬酒產區“十大名酒”公布,醬酒核心產區新標識發布也很搶眼。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仁懷市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9.9%,白酒包裝量完成19.78萬千升,同比增長31.5%。顯現著仁懷市作為“中國醬香白酒核心產區”的價值在持續顯現提升。健康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仁懷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不斷在發現問題中去改進,轉變中進步成長。
仁懷醬酒,經歷了怎樣的重生?
赤水河被如此厚愛高曝光,沒有其二!
中國食品報中國酒周刊、酒莊號團隊
一方水土孵育醬酒之心
這片土地北緯28度之上,綿延赤水穿流而過,在溫度、濕度、風速、水質、日照、海拔、土壤、糧食的自然條件優勢下,在技術傳承、釀酒歷史積淀下,仁懷醬酒在走向全國。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中國醬酒核心產區”孵育破殼,展翅騰飛。
1951年,國營茅臺酒廠合并三家私營釀酒作坊正式成立。次年,茅臺酒在第一次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國家級名酒,躋身老四大名酒之一。相關資料顯示,茅臺酒廠在成立初期受物資等因素限制,年產量僅約為75噸,而此時仁懷并未萌生什么產區概念,仁懷正式形成產區概念,那是在2000年之后。
2004年7月,經過中國食文化研究會認定工作組織委員會組織全國部分食(酒)文化專家、學者及權威人士歷時8個月的實地考察、論證、評估,仁懷被正式認定為“中國酒都”。此時仁懷市共有酒廠506家,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一家酒廠;釀酒業總產值占地方工業總產值的75.9%,占地方GDP60%以上;酒業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例達88.7%,釀酒業稅收占國稅收入74.3%,占地稅收入89.4%;釀酒業的從業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1%。同年,茅臺以8.54億元的凈利潤首次登頂行業。
“十五”期間,仁懷市的白酒產量從2000年的5萬噸增加到8.5萬噸,而作為重點企業的茅臺,不僅實現了年產茅臺酒上萬噸的目標,還啟動了新的萬噸建設。
“十一五”這個“黃金時段”,仁懷產區迎來了飛速發展。仁懷對“十一五”定下了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125億元的目標,而這一目標提前兩年就已實現。“十一五”末,全市生產總值已經突破200億元,比預定目標還要高出60%。在產量上,實現白酒產量13.6萬千升(12.1萬噸),其中,完成40億元的技改投資的茅臺取得了長足進步,茅臺酒產量2.6萬噸、茅臺系列酒1.5萬噸,其他地方酒業合計8萬噸。在品牌力方面,除茅臺外,其他酒類企業呈現出規模化、集團化發展的趨勢,品牌力有所增強,新增馳名商標1件、著名商標52件、貴州名牌6件。在白酒產業園區建設上,茅臺循環工業園一期工程建成,仁懷名酒工業園區建設啟動,30萬噸國酒原料倉儲項目、中國白酒檢測中心仁懷實驗室等重大項目扎實推進。“仁懷白酒產業集群”在此期間上榜“第三屆中國百佳產業集群”。
“十二五”期間,受政策影響,仁懷在這個階段對產區的打造有所放緩,但并未停滯。一方面,國酒新城在這一時期全面建成,同時穩步推進著舊城改造,酒都文化廣場全面啟動,建設加快的茅臺示范鎮成功入圍全國百強鎮;另一方面,名酒工業園、配套產業園和茅臺古鎮文化產業園托起了“一區多園”的新型工業體系,并且新建成了國家酒檢仁懷分中心、中國醬香酒交易中心、中國酒都名酒匯等重大發展平臺。
“十三五”期間,仁懷產區在醬酒熱的驅動下迎來了騰飛。首先,仁懷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突破“千億”,成為全省首個“雙千億”市。酒業方面,茅臺集團于2019年底宣布實現銷售總量1003億元,成為國內首家千億級酒企,仁懷產區也隨之成為第二個酒業銷售額撞線“千億”的白酒產區;其次,醬香酒產業正式進入集群發展階段,勁牌、洋河等一批優質酒企落地仁懷,億元以上規模的白酒企業達到了11家;基建方面也成效顯著,不僅茅臺機場建成并正式通航,還實現了公路通車總里程3961公里;同時,酒都廣場建成投入使用,茅臺鎮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
值得一提的是,仁懷產區更是從區域走向了全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已開設了203家“仁懷醬香酒道館”,招商引資重點產業項目到位資金累計705.16億元(“十二五”的3倍以上)。
“十四五”穩步邁進。2021年9月,仁懷產區獲授“中國醬香白酒核心產區”稱號。預計到2025年,茅臺集團營業收入將達2000億元;與此同時,在明確后的企業梯隊規劃中,除茅臺外,在“十四五”期間,對國臺、釣魚臺、勁牌等十三家酒企提出了不同等級的銷售目標,目標總額超過400億元。在酒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下,“十四五”的仁懷產區,將形成集原糧生產、包裝、倉儲、物流、旅游、會展及科研創新等各類產業于一體的產業集群。
野蠻生長后的理性回歸
飛速發展下的仁懷產區擁有的影響力正如仁懷市副市長徐鈥所言:“全國每兩瓶醬酒,便有一瓶產自仁懷”。但也正如世界釀酒大師、著名白酒專家、茅臺原董事長季克良呼吁:離開茅臺鎮,產不出茅臺酒。
但隨著白酒產業蓬勃發展,擴能與增效給生態環境增加了一定壓力,帶來了一些問題。因此,仁懷產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態第一,做“兩山論”的踐行者和推廣者。
針對“白酒產業無序發展、河道溪溝水質下降、赤水河流域環境保護不夠、產業發展不均衡、品牌建設不充分、產業大而不強、低小散弱現象”等問題,2021年8月,仁懷市委、市政府發出鏗鏘號令,以白酒產業治理為切入點,以污染治理為重點,以提升環境質量為關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用三年的時間,來一場白酒產業綜合治理的“瘦身革命”和“健身運動”,推動地方酒企和白酒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仁懷市明確,要針對落后產能做減法:采取“關停并轉”措施,整合關停一批“低小散弱”酒企,治理白酒企業“小散亂弱”現象,推動白酒有序、良性、高質量發展,同時解決生態污染難題。
仁懷市計劃從2021年起的三年內,將綜合治理白酒“小散弱”企業600家以上,并通過一系列改造,全面提升仁懷白酒行業污染防治水平。計劃到2025年,實現仁懷白酒生產企業總數明顯下降,規模以上企業大幅增加,構建起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發展新格局。
針對新建及擴建產能,仁懷方面明確,將按照《貴州省“十四五”醬香型白酒產業集群規劃》《赤水河流域醬香白酒產區建設保護規劃》要求,嚴把項目準入關,對外來非實體資本投資項目一律暫停、產能未經批準的一律不準擴張。
此外,仁懷市也注重在綜合整治補短板上“做加法”。一是加快提升現有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規劃建設滿足環境需求的工業污水處理廠、生產廢棄物處理和酒糟循環利用等工程;二是持續推進白酒企業“煤改氣”“煤改電”,積極開展白酒企業冷卻系統、排水系統、防窖底滲漏等技術改造工程;三是加緊推進溪溝治理,管線上岸、河道復綠、溝底清淤,確保斷面水質達標,切實從源頭上防止污染事件發生。
今年4月12日,在仁懷市人民政府官網發布的“仁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政府工作報告》的通知”中,打贏醬香酒產業綜合治理硬仗和打贏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硬仗依舊成為重點工作。
青山綠水釋放“生態紅利”
在政府高度的重視下,仁懷產區酒業發展不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生態環境也逐年向好。
2021年至今,仁懷市已關停白酒企業(作坊)622家,已簽訂退出協議304家,填埋窖池261家2977口。完成“四改”企業799家,驗收合格728家。已完成兼并整合51家,正在推進兼并重組試點區域3個。目前,上級反饋生態環境問題883個,已整改完成758個,序時整改125個,整改率86%。
2021年以來,仁懷市已投資17.92億元實施23個環保補短板項目。引進三家央企公司,投資21億元建設污水處理廠,進一步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爭取省生態環境專項資金10800萬元,建成污水管網137.7公里、工業污水收集池71口和酒企排污在線監控、溪溝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有效對白酒生產重點區域實行智能監控。
目前,石壩河、椿樹溝、黃桷溝、鹽津湖、勝利溝等10余條支流溪溝水質明顯提升,仁溪溝水質穩定達地表水Ⅲ類,再現水清岸綠的美麗景象。據仁懷市合馬鎮環保站副站長謝誠程介紹,近年來赤水河生物多樣性恢復明顯,眾多野生鳥類,如鷺鳥、魚鷹、鸕鶿等已成為赤水河沿岸的常客。
與此同時,在“整合關停、改造升級、轉型發展”等系列政策的綜合作用下,仁懷白酒產業共享生態紅利,正在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帶動經濟社會成功邁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021年,仁懷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64.49億元,完成稅收收入526.97億元,產業集聚度明顯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不斷突顯。有分析認為,仁懷市政府對當地酒企采取的改造提升、兼并重組等舉措,是大勢所趨,有利于培育壯大白酒骨干企業集群,規范白酒生產經營秩序。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從“野蠻生長”到“理想回歸”,生態始終是產區之本,仁懷的生態環境決定了醬香白酒產業的發展未來。醬香白酒核心產區的打造與建設,本質上就是做強做優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只有堅守綠色生態路線,產區才有廣闊未來,產業才有核心價值。
上一篇:古井貢酒:重點布局蘇魯豫浙冀等市場
下一篇:加強生態農場建設,從源頭把控食品安全